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和《各国实施逆周期资本监管指导原则》,提出了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和各国实施逆周期资本的指导原则,建议采用广义信贷/GDP与其长期趋势值的偏离度(GAP)作为分析系统性风险状况、确定是否计提逆周期资本的基本指标。目前,广义信贷/GDP已在国际和国家层面的宏观审慎监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本文采集了1998年1季度至2013年1季度15年共61个季度的公开数据,运用广义信贷/GDP对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广义信贷与银行贷款、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供应量(M2)在分析系统性风险方面的功效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出于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目的而评估、监测系统性风险时,广义信贷比银行贷款、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能更好地反映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杠杆程度。最后,本文就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分析评估和逆周期资本框架的实施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纳入分析框架,基于2007-2020年中国340家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宏观审慎监管对银行信贷周期性特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宏观审慎监管在抑制银行信贷顺周期性方面存在权衡机制,宏观审慎监管虽能通过“提高银行资本缓冲逆周期性”与“倒逼业务多元化”来抑制信贷内生顺周期性,但也会降低逆周期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率,从而减弱其对信贷总体顺周期性的抑制作用。宏观审慎监管的治理效果在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国有银行中依次递减,在货币政策扩张期相对更弱,在抑制信用贷款顺周期性方面相对更强。  相似文献   

3.
基于巴塞尔委员会推荐的逆周期资本缓冲方法,依据我国宏观经济数据,对"挂钩变量"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广义信贷余额/GDP"指标适用性不足,而"社会融资总量/GDP"指标更优的结论。运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构建逆周期资本缓冲指标体系,实证结果表明,CPI增速、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和广义信贷增速指标可以有效判断逆周期资本计提时机。  相似文献   

4.
此轮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暴露出仅关注单个机构稳健经营的微观审慎监管框架的不足。认真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要完善宏观审慎分析方法,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加强金融监管和协调,实现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互补;建立逆周期调节机制,缓解顺周期性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金融安全网;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增强联合应对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通过信贷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来考察信贷投放的顺周期效应.我国信贷投放的顺周期性主要表现为信贷增长与实际GDP增长、产出缺口和不良贷款率的变动关系上,主要通过金融加速器机制的两个传导渠道: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信贷渠道放大经济波动,从而产生“小冲击,大波动”的现象.为了缓解信贷投放的内在顺周期性,需要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构建逆周期政策.  相似文献   

6.
曹勇 《西南金融》2011,(8):55-56
影子银行体系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在金融危机后受到各国监管部门的广泛重视。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关联密切,其高杠杆业务可能加剧系统性风险的累积,放大经济顺周期性,由于监管相对不足可能诱导监管套利。应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加强影子银行管理的微观机制建设,强化功能监管,加强宏观审慎监测分析管理,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提高信息披露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7.
近日央行发布报告称,拟将同业存单纳入宏观审慎评估同业负债占比指标,并适时考虑推广至全行业全口径.央行在报告中列出了时间表与具体标准.自2018年一季度评估时起,央行计划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1年以内同业存单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核.报告中,央行还缀了一个"尾巴":此次调整是为了更全面地反映金融机构对同业融资的依赖程度,引导金融机构做好流动性管理.与此同时,央行将对其他银行继续进行监测,适时再提出适当要求.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全面加强同业资金管理的局面将很快到来.  相似文献   

8.
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理论和实务界总结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一致认为应当对金融监管理念和方式进行重大调整。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并将其与微观审慎监管进行有机结合,将成为后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本文认为,现阶段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针对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特别是对资本监管、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等外部规则强化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机理进行研究,一方面对这些规则进行修改完善,降低其顺周期效应;另一方面引入逆周期政策工具,如逆周期资本要求、杠杆率指标和前瞻性的拨备计提规则等,在金融体系中建立适当的逆周期机制,从而通过降低信贷活动、资产价格以及整个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来减小金融失衡,缓解系统性风险,最终达到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全球金融危机使监管者认识到仅靠微观审慎监管无法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必须加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本文首先回顾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等重要概念的认识和发展;其次比较了美国、欧盟的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再次对我国的信贷投放、资本监管和贷款损失拨备的顺周期性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本文对我国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强 《海南金融》2016,(10):32-36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底推出了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建立了全面、弹性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本文分析了宏观审慎管理的核心意涵,从反周期性、反风险传播与扩散两个维度阐述了宏观审慎管理的工作机制,介绍了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的主要指标、内容和特点,指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经营甚至发展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并相应提出了商业银行的因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顺周期下的我国银行资本监管有效性分析与改进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信贷以及监管当局的监管资本要求具有顺周期性,银行信贷与资本监管的双重顺周期性是影响宏观经济波动、调控政策有效性和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过总结分析顺周期性产生和强化的机制,探索逆周期性的监管框架和政策工具以缓解顺周期性。根据金融监管变革的趋向,强化银行的风险管理,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将微观审慎监管进行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银行资本监管逆周期调整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信贷以及监管当局的监管资本要求具有顺周期性,银行信贷与资本监管的双重顺周期性是影响宏观经济波动、调控政策有效性和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过总结分析顺周期性产生和强化的机制,探索银行资本监管逆周期性的监管框架和政策工具以缓解顺周期性。根据金融监管变革的趋向,强化银行的风险管理,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将微观审慎监管进行有机结合,建立资本约束的逆周期机制。  相似文献   

13.
随着金融自由化和经济金融化进程的加速,金融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显著,金融的顺周期性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本文通过构建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微观机制模型,运用系统GMM模型对我国70家商业银行2006~2015年的年度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实证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周期性问题以及顺周期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逆周期宏观审慎调控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最致命、最隐蔽的风险之一。本文基于内外部因素分析框架,运用压力情景下的LCR作为风险评价指标,通过构建VAR计量模型,借助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定量验证了宏观变化、结构调整对大型、中型银行流动性的冲击效应及贡献度大小。研究发现,外部宏观因素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增强。其中,大型银行得益于被动负债和中央银行的救助优势,对自身资产负债结构摆布及流动性风险管控能力更强;中型银行由于同业及表外业务过快扩张,流动性风险更为突出。据此,宏观层面要更加注重宏观流动性把控,强化金融监管行为的有机协调;微观上则应进一步提升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同业、表外业务的全面流动性管理与监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货币市场资金趋紧的宏观背景下,信贷供需矛盾突出,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快速升温。分析同业存放业务的来龙去脉,探讨其业务实质和问题所在,不仅对促进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加强银行风险监管、规范同业业务发展的必然需要。  相似文献   

16.
结合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潜在系统性风险,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围绕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与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遏制信贷过度增长方面,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效果优于货币政策;(2)在遏制房价过度膨胀方面,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优于宏观审慎政策;(3)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实施效果优于单一政策工具;(4)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中小型银行的影响效应大于大型银行,对非上市银行的实施效果好于上市银行;(5)一个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制度安排应重视中央银行的主导性作用。未来,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实践应从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实施差别化的政策导向、完善制度安排、充实政策工具箱等四个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使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充分意识到,宏观审慎监管是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力工具。日本作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代表,为应对巨额银行坏账,从2002年开始实施金融再生计划,并将宏观审慎监管理念成功注入金融监管中,金融体系稳健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采用多种实证分析方法,以2003年为分界点,检验了日本信贷周期与经济周期关联性的前后变化。结果表明,日本向宏观审慎监管过渡后,信贷周期存在阶段性逆经济周期现象,即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抑制了信贷顺周期性,阻止了金融系统性风险向实体经济的转移。日本宏观审慎监管实践对于中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将广义信贷作为重要的审慎监管指标。广义信贷更加客观地反映了中国金融体系的变化,丰富和拓宽了货币政策传导,在宏观审慎、微观监管和金融稳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融资结构和融资溢价的理论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广义信贷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验证了广义信贷渠道传导存在的两个必要条件。我国货币政策广义信贷渠道传导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是我国当前风险攻坚战的重点,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有效防范化解信贷市场风险对于打好风险攻坚战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本文梳理评析了信贷市场风险防控相关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成果,剖析了已有研究的不足:缺乏对单项风险、单体风险、行业整体风险、系统性风险的有机整合,对于信贷市场风险的计量评估穿透性、覆盖面、有效性不足,关于信贷市场风险防控的政策建议针对性、操作性较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后续研究的思路:在研究范畴上,应将信贷市场范围从狭义的银行信贷拓展为广义信贷,并基于"单项—单体—总体—系统性"对风险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在研究框架上,进一步深化、细化信贷市场风险计量评估、风险成因分析、风险传染机制、风险防控政策方面的研究;在研究目标上,不断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信贷市场风险全面监测评估框架,建立健全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相结合、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完善落实权责统一、层层落实、失责必问、惩教结合的问责制度,提出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金融系统顺周期效应主要表现在监管资本、贷款损失拨备和公允价值计算的顺周期性三个方面。金融系统顺周期性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加剧金融经济周期波动。有必要深入探讨顺周期效应产生的原因、形成机理和影响途径。从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