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针对我国现阶段低龄化离婚率高的现象,以社会交换理论分析了现代社会婚恋行为——"闪离"现象。分析了"闪离"原因:物质资源不足,情感资源不足,功利性资源交换。提出关于健康婚恋的想法与建议:首先要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提高个人的素质;其次,树立积极正确的恋爱观,懂得付出和回报同等重要;最后,珍惜情感,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2.
优秀员工的五大"感情智力" 在个人的成功中,智商只起20%的作用,其它80%靠的是社会环境、机遇,尤其是靠标准测试所没有考虑进去的那部分智力--情感智力.  相似文献   

3.
领导接访制是司法实践中解决涉诉信访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其不仅符合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社会治理方式,也可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霍桑效应中得到印证,但却面临着"人治"的困境。领导接访制与涉诉信访的法治化并不冲突,在社会的法治化转型过程中,"外儒内法"的领导接访制是沟通传统人治与现代法治的中介因素,能够顺利实现涉诉信访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4.
王幸平 《理论观察》2007,1(4):60-62
孔子的"仁者,人也"思想,为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本价值旨向。由血缘所形成的家庭是个人走向社会的过渡环节,家庭既有社会性的因素又有个人的形成内容,因此便具有外部社会和内在个体的双重特点。而基于家庭与社会所具有的"同构性"使得由个人所形成的内在道德品质不但在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更为复杂和扩大的社会视域中具有同样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所具有的"异质性",使得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中,存在着固有的矛盾即"修己"与"安人";"内圣"与"外王"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钱佳 《黑河学刊》2013,(4):20-22
犬儒主义是古希腊思想流派之一,起源于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失望与反抗。尽管该学派几经沉浮后最终没落,却以一种有别于思想学派的形式出现于各种形态的社会中。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犬儒派以不信任的形式成为一种隐性的心理行为倾向,造成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政治之间的多层次不信任现状。本文通过阐述当代中国社会的"不信任"现象,分析中国社会犬儒化倾向的特征和造成的影响,试图寻找如何在犬儒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中重新建立信任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法家是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儒家重德治,法家重法治,似乎水火难容;事实上,处于相同时代背景下的先秦儒法两家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探讨儒法两家在社会政治方面的共同诉求,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众情感"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研究对象。现有的研究成果涉及了情感因素,但对公众情感的重视程度不够。作者结合冷战后情感政治的发展,提出了情感引导的分析框架,情感引导是某行为体(个人或组织)向公众传授情感规则,让公众知道如何辨认情感的过程,它能使情感引导者与公众之间建立联系。情感引导从情感层面主要由"引"与"导"两部分组成:"引"注重的是情感吸引,行为体能够吸引公众的基础在于形象塑造;"导"注重的是情感导向,行为体能否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多种策略进行情感传递是"导"的关键所在。通过比较塔利班与美国对阿富汗人的情感引导实施情况,作者认为,在引导公众情感的具体过程中,引导者如何对公众实施形象塑造战略与情感传递战略是导致引导效果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孟崴  张冬梅 《黑河学刊》2013,(4):177-178
社会舆情可理解为:社会民众以媒介为载体,对社会公共事务及其动态过程所体现出的个人的情绪及个人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社会舆情具有"社会危机预警器、温度计、传声筒、减压阀、社会幅标"等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儒、墨两家均主张"爱人",儒家提出"仁者爱人"之思想;墨家倡导"兼爱人人"之理想,二者区别在于仁是有差等的,兼是无差等的。"儒、墨"爱人"思想的当代价值:即调节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和谐;构建道德体系,助推民族复兴。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影响英语"教与学"双方的情感因素,就增强英语教师的情感投入,并从教师情感投入角度对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以此营造情感互动氛围而优化英语教学等谈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1.
李小宇 《魅力中国》2009,(15):117-118
"起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较有特色的一部分,而以写江湖为务的《水浒传》中绰号尤为精彩,但是由于观念的限制,对绰号的研究往往停滞在娱乐性上,忽视了其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反应个人品行。本文以《水浒传》中较有特色的十个人物绰号为例,分析其蕴含的礼貌色彩以及作者施耐庵的情感活用,试图对礼貌的使用绰号做出一点突破。  相似文献   

12.
作者尝试将"心理-社会均衡"的理论引入到国际关系研究中,把近代西方国家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国际关系与"个人"这种西方社会的"基本人际状态"联系起来考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阐述了现代国际关系的起源及本质。作者认为,近代西方国家的出现是解决个人社会一体化问题的产物,"个人"与近代民族国家是一种同构映射关系,即两者都是界限清晰的行为主体,个体的"自我意识"与"民族自我意识"具有关联性,对个体利益和权利的强调与国家功能的分离具有一致性。个人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特点——利益、竞争、缺乏安全感——也反映在国际关系中并被普遍化和强化。作者还分析了"个人"心理-社会均衡模式的特点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所谓"安全困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韩琴 《魅力中国》2010,(13):78-78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危机公关对于个人企业、社会和国家而言,它是一种外交手段,也是一种应变能力。本文以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我国"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为案例讨论如何运用合理的危机公关手段处理个人、国家形象。认为默克尔的危机公关成功的转变了个人形象;"3.14"拉萨事件中我国政府合理应用危机公关化解了西方媒体的揣测。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 ,中国从传统的人治社会转变为法治国家 ,转变法的理念极为重要。只有确立个人优位理念 ,以现实的个人的存在、发展和完善作为法治的根本目的 ,以保障人权为目标 ,以保障私人生活的自治为直接目的 ,才能体现法治之精神与原则。个人优位理念之确立 ,包括一系列相联系的法律观念 ,有意思自治理念、法的统治的观念、应然法观念、权利优位观念等。  相似文献   

16.
朱淑莲 《发展》2014,(10):83-83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以"三个倡导"的方式提出,体现了国家、社会、个人价值追求的统一,为企业文化的建立和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成为企业员工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路径。任何一个企业都有经济性和社会性的两重属性。企业的经济性表现为员工生产效率的提升,而社会性则表现为热心公益、回馈社会。作为央企的国家电网公司也不例外。国家电网公司"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企业文化理念,是国网企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员工生活水平在提高的同时,面临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也明显增大,不仅损坏个人身心健康,也对企业的生产管理有不良影响,甚至产生社会问题。本文对影响员工情感与心理健康的诱因进行了分析,论述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应从"情感关怀"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运用心理学知识、发挥群众性组织优势等多种手段和方法,来改变员工的心理认知、情绪、态度、行为和意志,以达到降低、解除员工不良心理状态和清除思想障碍,恢复积极健康的心态。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法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而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伦理法,中国传统伦理法是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逻辑依据,主张通过"善性"--"礼"--"仁"的逻辑理路,以达到自由的道德境界.在社会现实中,传统伦理法表现为血缘、经济、政治三位一体的宗法伦理制度.本文立足于现代法治要求,试图从宏观上梳理、凸显传统伦理法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实施机制并揭示其在现代社会的历史命运,从而进一步厘界现代法治的本土语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郭沫若对先秦诸子中儒、墨、法诸派的学术观点为例证,分析了郭沫若史学研究中人民本位的特点,并进一步阐释了该特点在郭沫若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时代性分析这一特点的价值与不足。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社会中,教育的发展,从来受制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价值观的发展也受到这一规律的制约. 一 在国内外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中,历来就有关于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对立观点的区别,即高等教育的价值是为了满足受教育者个人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形成了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和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即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