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栋 《魅力中国》2014,(23):259-259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各自的特征,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如何规避由语言差异带来的翻译不对等现象是每位译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英汉语言差异角度出发,从词汇和语篇的角度对Positive Reinforcement的译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周鹏飞  江丽旋 《魅力中国》2014,(12):253-253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而中英语言方面有特别多的差异。本文试从对中西方对于“狗”的不同释义的比较入手,诠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曲明媚 《黑河学刊》2012,(7):100-101
数字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它是在语言中表示数量和顺序的词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受民族心理、宗教文化、生存环境、生存方式等差异的影响,数字被赋予各种神秘的象征意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数字文化。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数字符号,有其共同点,但从文化角度进行比较还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4.
李文东 《发展》2011,(6):139-139
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语言如同一面镜子反映着该民族的文化习俗.中俄两国因地域、 气候、 历史等因素不同形成了两国在语言文化方面的诸多差异, 因而给俄汉翻译活动带来巨大的阻碍. 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的转化过程, 也是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的桥梁.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俄汉翻译者既要熟知两种语言, 又要了解两国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周晨阳 《科学决策》2008,(11):110-111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形式所负荷的内容,它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藏该民族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本文通过中国学生与外籍教师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探讨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及手段。  相似文献   

7.
“疯狂汉语”席卷全球 对外汉语教学任重道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的风貌,蕴含着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当今这个多元世界中,语言担负着和平使命,它是国际间交往和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桥梁。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体现自己的个性,需要把自己的文化传向全世界,因此,需要加快汉语的国际推广步伐。2005年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让世界上那些了解和不了解中国的人们通过汉语这个传播的使者走近中国,开始感知中国。近日,在北京接连召开的全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会议和孔子学院大会,吸引海内外人士再次关注汉语的“出口”问题。专家分析说,随…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英语动物词汇的产生和使用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我们不仅要知道这些词汇的语言意义,还要了解其文化意义,才能如实地理解原文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个礼仪之邦,有其自己的商务用语和商务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思想行动方式的具体表现,是整个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分析日本商务用语中的否定表达形式来透视日本商务用语及商务文化的特征。日语中存在着很多否定的表达形式,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否定形式表达肯定含义。  相似文献   

10.
代海燕  李赛 《魅力中国》2013,(26):253-253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而固定的表迭方式。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在环境、风俗、宗教、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消息,是民族特色和各种修辞手法的集中表现,其形式多而广,其中包括成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及行话。文化差异对习语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而同时习语的文化因素也是翻译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11.
声乐是人类语言的艺术化表现形式。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文化人类学作为探索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研究方式,将对传统民族声乐研究带来深刻的影响。文化人类学将使中国的民族声乐更具有人性因素、更易于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并推动其朝向既具有凝聚力又不断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人类学具体方法包括:以参与式观察为主要方式的田野调查,注重对特定民族的特定音乐作个案研究,对不同语言、不同地域、不同风俗的民族声乐文化进行个体闻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郑超 《黑河学刊》2011,(9):122+133-122,133
各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一套表达系统。作为语言基本构件的词汇,承栽着大量的语言文化内涵。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能到位的理解英语的文化,明了和融通两种语言的词汇文化内涵差异,是相互交际和沟通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3.
李艳红 《魅力中国》2013,(11):152-152
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习俗差异、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本文从历史典故、宗教信仰、环境差异、习俗差异几个方面分析了英汉谚语差异的文化背景.以期从新的角度探析两个民族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杨冬梅 《魅力中国》2013,(11):312-312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谚语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英语谚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鉴于这一认识,本文从英汉两种思维方式的区别,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子结构和语法范实际上的区别出发,试图寻找出两者在文化上的差异和渊源。重视并注意这一现象和问题对于我们顺利完成英语交际任务以及对英汉文学的认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文化的影响,英汉两种思维方式的区别,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子结构和语法范实际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康富强 《中国经贸》2010,(16):261-261
姓名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标识码,更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社会状况等各方面的信息。笔者从汉英两大姓名体系着手,通过对姓名语言文化特色的对比分析,揭示出隐含在这两大姓名体系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宁 《辽宁经济》2009,(2):104-104
一、英汉民族文化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因此具有特殊性。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西方数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文化中,数字不仅仅表达记数概念,而且反映使用数字的民族的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代表该民族对自然界、对人类历史、对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的一种概念和认识。模式数字是指一种在特定文化中经常出现于不同场合的数字;在中西方语言中,模式数字的应用丰富多彩,并具有各自的文化起因,了解、研究数字文化在跨文化交际学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与语言两者密不可分,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到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各个层面,有助于充分发挥外语教学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下面笔者就对新课标下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浅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藏、蒙古、彝族的生态经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是依靠社会群体一代代传承、保持和发展下来的,是民族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整个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宝贵财富。藏、蒙古、彝族文化不仅表现在语言、艺术、习俗、宗教、法律等方面,同时也包含着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其环境及其变化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生态经济中。藏、蒙古、彝族对自然、环境、资源的认识不同,因而其适应方式也不同,利用环境资源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从而其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也不完全相同。藏、蒙古、彝族社会经济、生态、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各有千秋,但他们的生态伦理、文化习俗与生态经济原则密切吻合,充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