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人民币升值与加工贸易升级:一个实证分析的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珏 《改革与战略》2010,26(1):70-73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来自于中国的贸易顺差,尤其是加工贸易顺差,利用M~L条件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关系的结果反映出我国加工贸易商品结构的问题。由于汇率波动幅度扩大的长期性,改善商品结构,提高商品质量以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提高市场对汇率变动的敏感度以及企业和居民的抗风险意识和能力,是稳定贸易收支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2005年汇率改革后人民币迅速升值,而之后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中国加工贸易顺差不降反增;同时,出口退税迅速增加。为解释这一复杂现象,文章用VAR模型来实证汇率、出口退税、加工贸易需求对加工贸易收支的动态冲击效应。研究发现:对加工贸易收支贡献最大的是加工贸易需求,其次是出口退税和汇率;人民币贬值和出口退税增加短期内对加工贸易收支均有J-curve效应,出口退税增加短期内对加工贸易进口正向促进效应大于出口的正向促进效应,进而导致加工贸易收支恶化。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收支改善作用有限,但会降低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加工贸易进口对出口退税的过度敏感,提示中国政府要防止出口退税骗税和出口商品香港一日游现象。  相似文献   

3.
在人民币汇率始终存在一个单向升值压力的背景下,研究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十分重要。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某国家货币相对于其他国货币贬值是否会改善该国贸易收支状况,主要取决于贸易商品的需求、供给弹性。本文利用对数现线性模型分析宏观数据,初步得出人民币汇率与加工贸易进出口之间的关系,从而验证马歇尔-勒纳条件在我国的可行性和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的影响,提出规避汇率升值产生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汇改后汇率对不同贸易方式进出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已升值20%,文章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贸易方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贸易顺差继续扩大,而加工贸易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汇率对一般贸易的影响大于对加工贸易的影响,文章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毕云 《中国经贸》2009,(4):12-13
人民币低估一直被西方国家认为是巨额顺差形成的重要原因,从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间的关系来看,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与人民币汇率低估没有必然联系,单靠汇率升值调节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是有限的,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调节中国的贸易收支,扩大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贸易收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中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并没有如许多学者预期的那样对我国的出口和贸易收支造成明显的冲击,贸易顺差过大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这一现实促使本文从实际汇率的角度来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本文通过协整分析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一、人民币实际汇率和贸易收支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二、马歇尔—勒纳条件不能成立,即当前还不能通过人民币实际汇率来有效地调节我国的贸易收支,也说明当前人民币的升值并不能有效地改善我国贸易顺差过大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美贸易收支的巨额顺差,美国方面认为人民币币值低估是其主要原因,并给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根据传统国际收支理论,本币升值会减少本国贸易顺差,但是对中国2005年7月汇改后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却是与中美贸易差额无关的。本文从心理预期、价格竞争等方面着手,分析为什么会产生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情况无关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加工贸易不是贸易,而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主张。因为,虽然加工贸易过程中表达出货品的进口和出口,但实际上,在订单的作用下,货权始终在购买者一方,而非加工者一方。就是说,进出口过程中,并未发生货权的变化。所以,我们一直主张“计算各国间贸易是否平衡”,应当剔除加工贸易形成的刚性顺差(加工费)。如果这样做,中国的一般贸易将是逆差,这将从根本上封杀人民币的升值空间,甚至显示人民币贬值趋向。这实际意味着人民币币值被高估。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升值压力与国际收支结构调整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因贸易收支巨额顺差而被迫日元升值,导致日本拥有的以美元表示的对外债权大幅度缩水,90年代日本经济长期衰退。进入21世纪初中国同样面临着国际收支顺差和巨额的外汇储备所形成的巨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面对如此重压,中国政府仅仅一句口头上的政治承诺就能化险为夷吗?中国政府应认真吸取日本失败的教训,在坚持人民币不升值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对国际收支结构进行有效调整,从根本上消除人民币升值压力。自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尤其是近两年多来,外汇储备更是突飞猛进,2…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存在J曲线效应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汇率有效调整可以改善贸易收支,但在短期内可能先出现进一步恶化贸易收支的J曲线效应,以往研究主要探讨人民币贬值的情况。本文发现,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我国目前已经出现影响进出口贸易增速的近似J曲线效应,而贸易收支决定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显著,人民币升值压力下的J曲线效应越来越明显。J曲线效应可能在短期内被其他诸多因素所掩盖,但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值得警惕。  相似文献   

11.
徐瑜佳 《特区经济》2010,(12):77-79
本文运用Johansen协整方法对不同汇率制度环境下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汇改前,无论是进口额还是出口额,均与人民币汇率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汇改后的出口额却与人民币汇率存在显著的长期协整关系,且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的抑制效应非常显著。这意味着在研究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时尤其不能忽略不同汇率制度环境的影响,所反映的政策含义表明政府当局在制定汇率制度时要保持审慎的态度,以避免人民币升值过快引起对我国出口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  王仁祥 《特区经济》2007,219(4):61-63
2006年国内两大经济现象:物价上涨和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成为国内许多学者谈论的主要话题。本文从不同角度来说明这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关系。对于这种货币对内贬值而对外升值的特殊情况已不能单纯的用传统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来解释了。另外,我国的通货膨胀属于结构性通货膨胀,也不能简单地和汇率问题联系在一起。只有对内疏导通货膨胀压力,削弱长期贬值倾向,对外平衡贸易收支,化解短期升值压力,才能改善人民币现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汇率问题,已成为当前中美贸易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近几年来,美国国会内的一些人多次以中国操纵货币、中国汇率制度违反1974年美国贸易法301条款为由,向美国贸易代表提出调查申请,遭到拒绝,后又在国会内一次次提出有关货币的立法提案,在2007年就出现了多个较为正式的提案。本文以WTO规则和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为依据,分析美国国会有关货币的立法提案的背景、性质、地位和作用,结合中美贸易的实践,特别是近几年来有关人民币汇率争端,指出美国国会有关货币的立法提案的实质,提出相应的一些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评美国贸易代表对人民币汇率调查申请的拒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民币汇率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美贸易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美国国内,尤其是美国国会内的一些人,经常拿这一问题来说事。近几年来,他们多次以中国操纵货币、中国汇率制度违反1974年美国贸易法301条款为由,向美国贸易代表提出调查申请,但均遭到拒绝。本文以WTO规则为依据,分析301条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结合中美贸易的实践,特别是近几年来有关301条款的人民币汇率特定争端案件的具体内容,分析了美国贸易代表驳回调查申请的表面理由和内在原因,并提出了应对301条款的一些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杨碧云 《世界经济研究》2012,(10):35-39,47,88
本文从不同的贸易方式角度对人民币升值的进出口价格传递效应进行了理论建模和实证分析。文章首先依据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目标对进出口厂商的定价行为进行模型设定,其次对两种不同贸易方式中进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进行估计和实证检验,最后得出分析结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一般贸易价格的影响较小且不显著,而对我国加工贸易价格的影响较大且显著。  相似文献   

16.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对对外经济贸易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目标在于收缩贸易顺差、抑制外汇储备增量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但是,政策运行的结果显示,贸易收支、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并不协调,具体表现为贸易顺差收缩与外汇储备扩张之间的不协调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与外汇储备扩张之间的不协调。研究表明,两大不协调的主要原因都在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失衡。我们应该出台鼓励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配套政策,使跨境贸易出口人民币结算与进口人民币结算达到平衡,实现贸易收支、外汇储备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Renminbi (RMB) internationalisation has been a topic for lively discussion since China accelerated its promotion of the RMB's status as a leading international currency in 2009. China has undertaken some concrete steps to push forward RMB internationalisation such as the Pilot Scheme of Cross‐Border Trade Settlement in the RMB, RMB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 Dim Sum bonds, and bilateral currency swap agreements. Where the RMB stands in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is assessed by reviewing the progress China has made and analysing the challenges China faces in internationalising its currency. Based on this assessment, a roadmap for internationalising the RMB is drawn from two perspectives: the functions of the RMB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and the scope of RMB use i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A possible roadmap for RMB internationalisation is to begin from RMB settlement in cross‐border trade, followed by regionalisation of the RMB, and finally globalisation. With respect to achieving the functions of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the RMB should first become a settlement currency, then a denomination currency, and lastly, a reserve currency.  相似文献   

18.
李德甫  杨文宇  莫娟 《特区经济》2007,226(11):74-76
本文表达了如下想法:①名义汇率围绕真实汇率上下波动的调整,会促使一国国际收支恶化或者改善;②美元对人民币贬值并不一定能够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和解决中美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因为失衡问题主要是美国的国内因素以及限制对华技术出口与中国商品进口所引起的;③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适度控制名义汇率,使其低于真实汇率,才能支持劳动力优势,保持国际收支顺差;④国际收支长期盈余,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安全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美元本位与中美贸易顺差之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理论中,本币升值会导致净出口减少。但是,自2005年以来,伴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中美贸易顺差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上升,由此产生了所谓的"中美贸易顺差之谜"。本文借鉴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Redux模型,在动态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下分析美元本位对中美贸易顺差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和经验检验发现,美元本位是导致"中美贸易顺差之谜"的重要原因。美元本位的作用越强,汇率的传递效应越弱,汇率变动对经常项目的影响越小。在汇率传递的不对称影响下,美元本位可能导致汇率对经常项目影响的逆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