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国企产权效率低下的原因 国企产权低效率除了产权主体不明确的原因外,更在于人力资本产权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人力资源既不能被正确评价和激励,不能按贡献大小分配,也不能自由支配,也就是说人力资本产权没有得到实现.正确认识人力资本产权,界定人力资本产权,实现企业物质财产权与人力资本产权的有效协同和运用机制,是解决国有企业效率不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论人力资本产权收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财务角度对人力资本产权收益的实现机制进行研究.从财务角度来看,人力资本是有意识投资的,具有促进财富和经济增长的内在特性的,一种能享有资本产权收益的价值.所有员工都符合人力资本的特性,因此都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栽体.按层次可将人力资本分为高层、中层、基层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产权特性具有债权和股权双重特性,不同层次人力资本在双重特性上的分布程度是不同的.人力资本产权收益的构成既包括债权投资意义上的收益,也包括股权投资意义上的收益.相对于非人力资本享受的税后收益,人力资本的税后收益的意义更为广泛,还包括剩余控制权相对应的收益.文章提出构建以契约底薪和法定保险为基础,以税后收益分配为调节,同时实施人力资本产权基金制度的人力资本产权收益的实现模式.  相似文献   

3.
现实世界中的正交易费用引致了合同的不完全,催生了产权优化的客观需求.产权优化的终极目标是准确界定各产权主体的权、责、利关系,并随着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地加以调整以达到动态优化,从而提高企业效率.产权优化的关键是维持"产权域秩序",主旨是产权保护,尤其是对"弱势产权"的保护.会计具有从微观层面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的功能,界定产权是为了保护产权.市场、企业和法律作为界定产权的方式必须以会计为微观基础.会计从微观层面为企业产权优化奠定了坚实的计量基础.产权优化的集中领域是剩余产权及剩余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4.
以人力资本产权体现劳动者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企业效率,实现人力资本产权,应该按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市场经济的双重要求,建立物质资本产权与人力资本产权有机结合的企业产权结构.一方面,投入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得以展开的必要条件,因而其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另一方面,投入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无论是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都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因而都应该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因此,无论是物质资本所有者,还是人力资本所有者,都是企业的出资者,他们都有权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和利益分享.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本产权激励功能源于产权所带来的收益,而产权收益的实现是产权主体拥有产权权利的根本目的.从理论渊源来看,关于公务员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种视角:即制度主义研究视角与管理主义研究视角.制度主义研究视角强调制度建设对于产权主体的重要意义,主张通过制度设计来确保公务员人力资本所有者获取到合理的产权收益.而管理主义视角则认为,公务员人力资本产权收益的实现是以人力资本所有者的需求满足为基础,不同的产权收益方式和内容带给公务员个体的满足程度不一,从而可以形成不同的产权激励效果,因而,其所关注的重点不再是产权制度的设计,而是产权收益的表现形式.两种视角共同构成了公务员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为逻辑主线,着重剖析了高技术企业中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管人员的人力资本对企业治理结构和绩效的特殊影响,并结合我国高技术企业中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产权化现状,提出要通过人力资本产权文化的培育,建立人力资本评价体系,完善人力资本产权化的法律法规等,让人力资本从不同方面进入高技术企业的制度安排;通过强化科技成果界定的科学性,扩大无形资产评估的范围,推行无形资产界定的契约化、市场化,以实现技术资本产权主体的激励与约束;通过创业板的设立,解决风险资本的退出问题,加速风险资本的积累,为高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7.
黄之骏 《生产力研究》2005,(12):196-198
如何合理利用人力资本涉及到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了人力资本产权界定问题。人力资本产权界定是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础,决定着企业治理结构的模式选择;而治理结构则是企业产权界定安排的具体形式,治理结构的选择会影响人力资本产权界定的合理性。从而形成了人力资本产权界定与企业治理结构的互动关系。人力资本产权界定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因此人力资本产权界定就是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的产权博弈过程。随着环境的变化,人力资本产权再界定使得企业治理结构实现不断变迁和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8.
企业产权研究的新视角--直接产权与间接产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全伦 《财经研究》2002,28(7):38-44
本文从企业存在的两种形态: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出发,将企业的产权划分为直接产权与间接产权,二者分别又有物质与价值之分。直接产权的主体是经营管理者和投资者,直接产权由于其产权主体所拥有的和企业所必需的特殊资源-企业家才能和资本直接地参与了企业财富的创造过程而具有充分的排他性和独立性;间接产权包括个体间接产权和国家间接产权,它们的主体分别是企业内部的职工和政府,间接产权由于其产权主体占有的特殊资源,劳动力和环境间接地、被动地参与了企业财富的创造过程而具有高度的依附性和有限的排他性。产权的、对象、实现方式等决定了其主体在企业治理机制中的作用和地位,产权之间的统一与分离状况决定了企业的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主流的委托一代理理论出发.对企业所有权在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的配置提出了一个超越委托一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以此为基础.反思了现有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笔者坚持人力资本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产权改革方向,也指出已有产权改革的误区在于过多地倾向于将人力费本产权赋予企业高层经营者,而忽视了企业中普通职工的人力资本产权塑造,需要推进改革,摸索普通职工物质费本和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增加对普通人力资本产权的扶持.  相似文献   

10.
张鑫  张宏 《生产力研究》2006,(8):25-26,37
人力资本产权的引入使公司治理理论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文章在对人力资本产权化的公司治理研究理论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产权及优化模型,并进一步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两个方面提出了基于人力资本产权化的公司治理设计。  相似文献   

11.
从潜产权到产权:一种产权起源假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实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事物在完全成为该事物即确定为该事物之前,有一个模糊状态,这种状态还不是该事物,但是正在成为或可能成为该事物。笔者称这种状态为某种事物的潜状态。那么产权形成前是否存在潜状态即潜产权呢?笔者认为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产权不应包括各种非经济性质的权利。把产权理解为包含非经济性质的权利,是西方产权学者认识过程发生误解的结果。如果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有权权能分解理论对产权作出抽象,所谓“产权”就是指一般财产权,具体是指在所有权权能发生分离条件下,由所有权及其派生的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诸权能发生重新组合而形成的多种财产权形式的共性的抽象。  相似文献   

13.
公共产权在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集体产权在中国转型经济中将长期存在.在辨析相关概念涵义基础上,本文分析比较了公共产权和集体产权的区别与联系,探讨它们对我国转型经济的意义.认为具体的制度环境和社会对具体产权形式选择的成本-收益权衡规定着现实经济中集体产权或公共产权的存在及其演变,尤其是在联系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时,集体产权的存在与发展(或演化)对于转型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We contend that the notion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has no verifiable empirical content and therefore the question of teaching score validity is misguided. Universities create knowledge, invest in human capital, and grant degrees, yet teaching scores are ill equipped to capture and evaluate any of these outcomes. In spite of well-documented shortcomings, virtually all universities in North America use teaching scores because they allow the managerial elite to legitimize their control over the affairs of academia in the broader context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Using the enabling myth of teaching scores, the bureaucrats shift the focus from th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o the granting of degrees in order to re-cast higher education into an authoritative, vertically organized hierarchy, better suited for managerial rent-extraction and entrenchment.  相似文献   

15.
16.
论马克思的产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祥松 《经济经纬》2000,46(4):15-18
马克思产以理论是一个寒带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产权的含义和本质:认为产权是财产主体对财产所拥有的排他性、归属笥的关系或权利,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或经济权利;产权的权能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经营权等一系列权利;产权的权能结构既可以是统一的,也可以是分离的;产权具有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关系的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17.
和谐产权关系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权是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边界,和谐产权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对集体土地产权的界定和保护,重新构建农村地区的产权基础,扭转集体产权处于弱势产权主体的地位,使农村在产权上与城市处于“均势”;并通过不断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探求多样化的集体产权形式,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studies the willingness to pay (WTP) for forest property rights in Viet Nam. We do so by asking respondents to estimate the value of two different forest property rights regimes where only the level of property security differs and all other forest plot characteristics are constant. We use this information to identify the value of the property rights security. Our results reveal that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individuals are willing to pay for an additional area of forestland but that the amount offered appears to be inadequate to compensate sellers, as very few land market transactions actually take place. The results further indicate that income relates positively to WTP, irrespective of forest property regime. Wealth, age, and ethnicity also have an impact on the amount households are willing to pay. As expecte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mark-up on the more secure right. Econometric estimates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TP for secure and insecure property rights show that a higher level of female education, and household age decreas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WTP measures while the difference tends to increase as income improves. This has important policy implications, as it indicates that households tend to evaluate the property rights institutions differently.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