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突发大客流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的传播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突发大客流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作业性质和特点,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的车站分为发生站、换乘站和中间站。在此基础上,通过站台候车区的乘客密度、到达列车的剩余载客能力、站台候车乘客数和乘客上车效率等因素,构建站台候车区乘客密度影响模型和列车运行延误时间模型,并总结出突发大客流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的传播机理。从车站服务水平和列车运行影响两个方面对突发大客流传播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调整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客流拥堵、换乘效率低下是当前地铁换乘站在高峰期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Any Logic行人仿真技术,以客流密度作为瓶颈识别准则,识别出各站台层、站厅层存在的拥堵瓶颈区域,通过分析客流流线、结合行人自组织效应对瓶颈区域进行优化,以客流密度和区域平均逗留时间作为优化效果的评估指标,提出将瓶颈区域的直角拐角改为弧形拐角、引导客流压力大的流线分摊出部分客流前往客流压力较小的流线、调整列车到达时间以确保双向列车错峰到达的优化措施。结果表明,优化措施可以使各瓶颈区域的平均逗留时间降低约7.1%到35%,能有效缓解既有的拥堵瓶颈区域,为地铁站内瓶颈区域的识别与缓解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北京站为例,通过对铁路客运站设计模式的分析,对比德国铁路车站的交通组织及客流疏散等管理理念,提出车站站前广场的交通组织、人流疏散方式,为使车站旅客能快速疏散,应在客运站设计中充分利用地下、地面和地上空间设置大运量交通,做到无缝换乘,并加强站台的分区组织,以及多方式的售票组织,以减少车站的人流聚集.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的公交换乘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公交线路车站的衔接设施按其规模和等级可分为3种类型:综合枢纽站、大型接驳站和一般换乘站。乘客换乘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设备接续和组织协调两大类,合理规划换乘设施可提高乘客的换乘方便程度及整个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转效率。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公交换乘问题给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快慢车模式对乘客出行时间的影响,从越行入手,对城市轨道交通快慢车停站方案进行研究。为提高线路通过能力、缩短车底周转时间,通过分析确定快慢车模式应采用快车在越行站不停站越行慢车的方式。以乘客总体出行节约时间最大为目标、以运营成本和客流量为约束条件构建模型,结合算例利用?Lingo?软件进行求解,结果显示快车站倾向于选择客流量大的车站,越行站倾向于选择客流量小的车站;不同的快慢车比例节约的乘客旅行时间也不同。至少在慢车/快车比例≥2,并且在特定的停站方案下,快慢车方案才能够节约时间。  相似文献   

6.
检票闸机是轨道交通车站乘客流线上的重要设施,乘客在到达、通过闸机的过程中,会产生减速、刷卡、等待、通过等一系列行为,对客流的连贯性产生影响,因而闸机布局的合理性对车站集散效率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中检票闸机的布局,定义了2种典型的闸机布置形式,分别建立行人仿真模型,以大连轻轨3号线为例进行仿真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平行式布局形式在检票闸机利用均衡度及乘客在车站空间分布合理性等方面均优于垂直式布局。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节能降耗,降低运营成本,提出基于平峰时段客流特征和行车组织特点的城市轨道交通平峰节能运行图优化模型。在平峰时段,通过压缩客流量较小车站的停站时间,将富余停站时间用于列车区间运行,在保证整体列车运行周期不变的同时,实现降低列车牵引能耗的目标。建立考虑乘客服务水平的城市轨道交通平峰期节能运行图优化模型,并设计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以深圳地铁7号线上行方向为例,结果表明上行方向区间牵引总能耗整体减少87.35 kW·h,节能效率达到19.44%。研究表明在不影响乘客正常乘降列车的情况下,提出的考虑乘客服务水平的平峰节能运行图模型调整列车区间运营时间,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阐述国内外高速铁路车站能力比较的基础上,从车场布置、运输组织和客运服务3个方面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上海虹桥站、广州南站、长沙南站的车站通过能力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其能力主要受到咽喉区的限制。结合国外高速铁路高能力的特点,提出改善车站通过能力的措施,即通过车场独立运行、站外疏解、简化咽喉区结构优化站场设计,减少立折列车在站作业时间、平衡到发线利用率、均衡办理列车出入段、采用分散自律的CTC系统完善运输组织。  相似文献   

9.
铁路智能客站数字孪生模型是智能客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客运组织方案、设备配置及布局优化、安全应急等仿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提出智能客站数字孪生五维模型,给出客站物理实体、客站数字孪生体、客站虚实连接、客站孪生数据、客站孪生体服务的内涵;设计客站孪生体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可视化调度指挥、可视化监控运维等车站可视化服务,以及客运组织方案仿真、设备配置及布局优化模拟、安全应急仿真、环境舒适度调控仿真等模拟仿真服务;研究客站数字孪生体虚拟静模型与动行为模型建模关键技术。构建清河站数字孪生体并开展试验,验证可视化调度指挥、设备虚拟巡检、车站安全应急仿真等功能,实现清河站通过数字孪生体全面掌控车站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为应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高峰期客流压力,限流已经成为常态应对措施,而经常采用的限流策略大多针对单个车站,缺少对相邻多个车站的协同考虑。基于客流在车站间的传播效应,以乘客总延误时间最小为目标,以站台及列车能力为约束条件,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相邻多车站协同限流决策模型,同时为实现实时动态控制,引入滚动时域控制方法,优化多车站动态协同限流流程。以北京地铁8号线为例,经过相邻若干车站运营数据进行限流策略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限流可以在不造成车站服务人数损失的同时,将乘客总延误时间降低21%。  相似文献   

11.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合理步行区与交通区的分析,通过对城市区域划分及车站分类,不同区域、不同性质车站的平均接驳时间,交通方式、车站接驳方式构成的分析,车站加权平均接运距离与吸引范围折算系数的计算,估算不同区域车站合理吸引范围,根据各区域所适宜的线网形态,推算线网合理规模.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既有ML-1线罗赫里站存在的正线技术标准较低、车站咽喉区布置凌乱、到发线长度不足和站场设备陈旧等问题,通过分析罗赫里站场条件,提出罗赫里站升级改造方案,提出将车站由直线站改造为曲线站,对既有罗赫里站站东咽喉外方反向曲线进行局部改造,延长夹直线作为咽喉区,延长了罗赫里站站坪长度。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到发线规模、车站平面设计、横断面布置,增加旅客列车到发线、旅客站台等设施,对咽喉区进路布置进行优化,实现罗赫里站正线贯通布置。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铁路车站咽喉区及整个车站的通过能力,运用咽喉区道岔分组简化咽喉道岔及进路优化方法对铁路车站咽喉通过能力进行研究。以进路为研究对象、咽喉通过能力为目标,运用道岔分组原则对咽喉区道岔进行分组,使用坐标计算法和平行进路法分别验证道岔分组的正确性及可行性,并对最大平行进路优化法和最大概率进路优化法在进路分配方案中的运用进行对比。最后以某中间站为例,在综合考虑接发车的优先等级和调车作业干扰的情况下,优化接发车进路,以提高车站到发线、咽喉区及整个车站的通过能力。结果表明,运用进路优化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指导现场作业,提高车站的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高速铁路列车乘客最优的上下车策略,选取CRH380AL型高速列车二等座车厢,构建乘客上下车策略仿真模型。针对不同的上下车策略,分析人员携带行李比例、上车人数的落座时间和过道密度,量化乘客上下车的效率和舒适度。结果表明:低密度时,乘客落座时间在双车门行策略和双车门倒金字塔策略下变化差异不明显。随着乘客人数和携带行李比例的增加,双车门倒金字塔策略的乘客落座时间最短。30人上车场景时,双车门倒金字塔策略车厢过道区域的最大密度和平均密度均为最低。在上下车人数为50人、携带行李比例为40%时,双车门倒金字塔策略的过道密度相较于双车门行策略和双车门斯蒂芬法策略较低,此时乘客舒适度较好。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站间距的设置与客流吸引能力、旅客出行时间、列车运行效率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站间距设置的影响因素,提出合理站间距的设置方法及优化模型,结合实例计算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推荐城市中心区车站的合理站间距以1050~1 150 m为最优,郊区车站的合理站间距以1 800 m左右为优。  相似文献   

16.
分析客流组织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大型铁路客运站利用仿真技术满足旅客压缩旅行时间、提升服务质量、换乘方便快捷等方面的需求背景,提出客流组织仿真的关键因素是车站设备配置布局方案、客流到发规律、列车开行方案或其他交通方式的运营方案和旅客特性参数,并对大型铁路客运站客流组织仿真的关键技术:仿真评估流程、参数调研技术、流线分配技术和评估优化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合理吸引范围研究是确定乘客来源、研究停车需求影响因素进而预测接驳停车需求的基础。通过对上海多个轨道交通车站进站乘客的问卷调查及分析,提出轨道交通车站不同接驳方式合理吸引范围确定方法,特别是确定自行车和公交车接驳的吸引范围,并采用车站问卷调查对合理公交车吸引范围上限确定方法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8.
受到对高集散效率需求的影响,目前越来越多高速铁路枢纽采用直连快速路的单层级结构模式进行进出站交通组织。从高速铁路枢纽布局、交通集疏散设计目标及交通集疏散架构3个方面进行高速铁路枢纽交通集疏散设计分析。以珠西枢纽江门站为例,提出交通集散系统规划设计方案,构建单界面分层过滤的零干扰外围道路集散系统、公交优先的多层循环的管道化进出集散系统、多点分散的换乘便捷一体化的内部集散系统并进行仿真分析。模拟结果显示,优化后高架匝道机动车延误减少效果明显,设计方案可以为提高枢纽的集散效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人民广场有一座3线换乘的地铁枢纽车站,这里每天穿梭着近百万乘客。全国劳动模范马珏就是这座堪称世界最大地铁枢纽站的区域站长。多年来,马珏和车站全体员工对待乘客胜似亲人,推出了一系列爱心服务举措和品牌,受到群众欢迎。人民广场站十分拥挤,有哺乳的母亲、行动不便的老人、舟车劳顿的乘客往往需要歇歇脚,稍作停留,马珏带领员工为这类乘客设置了温馨的小天地一“爱心屋”。如果遇到风云突变、雷鸣电闪、倾盆大雨的天气,马珏带领员工为乘客提供了撑开一片晴天的“爱心伞”。  相似文献   

20.
北京通道换乘式地铁站运营管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铁通道换乘形式是通过专用的通道和楼梯或自动扶梯将两座结构完全分开的车站连接起来,供乘客换乘.这种换乘形式在我国主要城市地铁中应用比较广泛.一般情况下,当两线交叉处的车站结构完全脱开,车站站台相距有些距离,或受到地形条件限制不能直接设计通过站厅进行换乘时,需要在两个车站之间设置单独的通道实现换乘.因此,在通道换乘式地铁站运营管理上也面临诸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