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信号机布置的基本理论,在已有列车运行计算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需求,建立铁路信号机布置计算机仿真系统.该系统通过模拟手工或自动方式实现区间信号机的布置,并进行闭塞分区最大长度检验、列车启动检验、列车停车检验和列车追踪问隔时间检验,同时可对初步方案进行人工调整,从而确定满足要求的最终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2.
动车组列车在高速铁路长大下坡道运行时存在闭塞分区长度及应答器容量不足导致限速、追踪间隔较大等问题。为减轻高速铁路长大下坡道对动车组运行速度及追踪间隔的影响,在阐述闭塞分区长度、应答器容量、列车追踪间隔等长大下坡道动车组运行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对车载监控制动距离的计算方法和安全冗余情况进行分析,并从不限速及限速的角度研究现有条件下动车组在长大下坡道运行的方式,研究结论为高速铁路长大下坡道动车组列车运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高速铁路车站附近电分相设置的合理范围,根据高速动车组出站过分相分析及出站间隔计算模型,采用动态仿真对动车组通过不同坡度、不同距离范围的电分相进行模拟,以速度损失和出发间隔作为主要约束,对仿真结果进行筛选。结果显示:在5‰的上坡,电分相应距离出站信号机3km左右;在10‰的上坡,电分相应距离出站信号机5km左右;在15‰的上坡,电分相应距离出站信号机5 km以上;在20‰的上坡,电分相应距离出站信号机7 km以上;平均坡度不小于25‰时,出站信号机附近不宜设置电分相。结合运营需求、地形条件和供电臂长度等因素,通过实例检算验证结论。  相似文献   

4.
要实现对铁路快运列车运行全过程的有效管控,必须依托列车运行的全程实时追踪。概述既有列车运行实时追踪相关信息系统,分析相关信息系统在实现列车全程实时追踪方面存在的问题,设计2种快运列车全程实时追踪实现方法,通过方案比选,确定综合TDCS/CTC系统列车运行数据的实现方法为选择方案,分析系统的主要功能,探讨实现系统功能的相关关键技术,通过系统实现和投产应用,验证系统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结合我国现行铁路安全线和延续进路设置的规定及国外铁路的相关规定,从动车组制动性能、高速铁路列控系统、车站通过能力和工程建设等方面,对"进站信号机外制动距离内超过6‰的下坡道接车方向末端设安全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铁路列车在运行过程中,偶有发生与障碍物相撞的事故,主要由于轨道电路无法检测到物理特性不能使轨道电路形成回路的这些障碍物,造成与轨道电路联锁的列车运行信号不能准确反映线路是否空闲,又受瞭望距离影响,列车司机很难及时发现这些障碍物。研究基于红外成像探测技术的铁路行车闭塞区间检测预警系统,将红外探测器安装在信号机支点上,形成视频采集、测距系统,留有现场特殊场景系统接口,对铁路行车闭塞区间进行检测,并将搜索到的信息,通过异物分析、安全限界、随动控制、警示灯功能,进行识别和图像处理,实时将信息通过控制系统传输到调度指挥岗位、终端警报系统、现场警示灯,协助调度指挥人员、列车司机应急处置,来避免铁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高速铁路大风监测系统运用规则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系统的运用效果,特别是大风报警限速区段和报警解除时限的设置,对列车运行安全、运行效率和调度员大风报警处置工作具有重要影响。从数据仿真分析的角度对高速铁路大风监测系统的大风报警限速区段和报警解除时限进行优化,并基于大风监测数据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大风报警限速区段不重叠的方案比限速区段重叠的方案可明显减少调度员大风报警处置的次数和大风限速对列车运行效率的影响,而大风报警解除时限全路不宜采用统一的标准,宜根据各线路大风的具体特点按线进行设置,研究可为高速铁路大风监测系统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以下简称信号机)是控制城市交叉路口交通信号的重要设备,它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交通控制方案,最终都要由信号机来实现。目前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交通管理中,已经普遍使用了信号机对交叉路口交通信号灯(红绿灯)进行控制,它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由于高速铁路具有列车运行速度高、密度大的特点,在出站信号机故障的情况下,只有采用最优的行车办法,才能减少列车晚点时间和列数。为保证行车安全,提升运输效率,阐述高速铁路出站信号机故障时的行车办法,针对现行办法在安全和运输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出站信号机故障引导信号不能开放时,动车组列车采用目视行车模式出站的优化办法,并结合现行设备,提出优化办法实施的条件。最后从安全、效率、操作、办法掌握等方面对优化办法与现行办法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冗余时间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冗余时间在列车运行单元组中并存的形式,通过分析车站冗余和区间冗余时间并存、区间冗余和线间冗余时间并存2种形式下对列车运行图能力的影响,提出当车站冗余时间和区间冗余时间分设在相邻2条运行线上时,可以有效缓解冗余时间对能力的影响;当区间冗余时间与线间冗余时间并存时,区间冗余时间应设置在高速列车运行线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洛阳一洛阳东站间距离短,区间无法设通过信号机,通过能力无法满足运输需要,为此应修建第三线,根据作业方式不同,可有3个选择方案,经过对能力和工程量比较,认为方案1交叉干扰少,通过能力最大,且工程量也小,故推荐方案1,同时应对洛阳站和洛阳东站进行相应改造,达到彻底解决洛阳枢纽内能力紧张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针对西部铁路运输特点及其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发展方向,利用北斗导航和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并结合增强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优势,研制自主产权的北斗导航列车控制系统,以满足路网的互联互通。从系统功能需求、系统定义、系统设计原则等方面对北斗导航列车控制系统功能需求进行分析,将系统融合高速铁路CTCS-3级列控系统和城市轨道基于通信的列控系统(CBTC)核心的优势技术,并分析系统中列控联锁一体化控制技术、列车综合定位技术、列车占用检查和虚拟闭塞技术、列车完整性检查技术、虚拟应答器技术、智能运用维护技术等关键技术,以完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保障西部铁路运输效率和安全运输。  相似文献   

13.
为了在客货共线运行图中有效利用旅客列车运行线两侧的空档,尽可能多地铺画货物列车运行线,以提高区段通过能力,在扣除系数表格计算法的基础上,按照附加扣除时间最少的原则,分析了在双线自动闭塞区段单列旅客列车和2列旅客列车两侧货物列车运行线的合理铺画方案。并通过应用实例给出了最大量铺画货物列车运行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旅游列车开行方案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影响旅游列车开行方案制定的因素,探讨了制定旅游列车运行方案的方法理论.  相似文献   

15.
关于高速客运专线旅游换乘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高速客运专线上换乘对客运服务质量的影响,提出列车运行方案决策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并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提出了对旅游换乘列车的运输组织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铁路运输信息化管理和智能调度的发展,结合我国铁路列车调度指挥系统的结构,在分析列车运行实绩数据的构成和信息流的基础上,提出由数据采集层、数据服务层、业务逻辑层和应用层组成的铁路列车调度指挥系统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以铁路列车调度指挥系统的基础数据、列车运行实绩和行车操作数据为数据源,通过操作数据库实现数据的预处理、转换和加载。通过建立概念模型,建立维度表和事实表,设计星型结构的数据仓库。基于业务逻辑和需求分析,构建列车运行实绩数据立方体,实现不同层次的数据分析和展现,为铁路列车调度指挥系统数据仓库的设计和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城际铁路列车运行组织,从列车开行的节时效果、线路通过能力利用和不同等级列车旅速变化等方面研究列车开行模式的影响。针对城际铁路有速差列车运行模式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分析最匹配列车能力占用情况,确定大站快车不是最匹配列车时的附加时间,以及列车组合的能力占用情况和规格化列车组合方案下大站快车对通过能力的影响等,给出各种模式对线路能力和服务效果的适应性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8.
大西高速铁路高速综合试验是我国高速铁路实现"自主化"和"再创新"的重要依托。在阐述大西高数铁路高速综合试验段运输组织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综合试验段无固定运行计划、非正常行车常态化等行车组织工作特点,为保证试验列车的运行安全,创新完善《列车运行提示卡》这一确保运输组织安全的新卡控办法。通过分析《列车运行提示卡》的产生过程,提出《列车运行提示卡》的使用办法。实践表明,《列车运行提示卡》可以实现列车进路、信号、运行方向的防错办;解决特定场景的行车组织困扰;提高不同工种间的协调联动水平;防控试验运输组织方案错漏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9.
开放进站信号机是车站的基本作业,进站信号机的开放时机对车站通过能力有一定影响,既要尽量减少对车站咽喉区的占用时间,又要保证列车进出站的运行安全。为此提出进站信号机开放时机的计算公式,并按自动闭塞和半自动闭塞区段两种情况,确定进站信号机的开放时机。  相似文献   

20.
城际客运专线在列车运行距离、组织方式上与既有线或中长途客运专线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其列车运行调整目标和原则有所不同。在分析城际客运专线运输组织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种类列车的运行特点,提出分别制定列车运行调整目标的思路,以及不同调整目标下的调整原则和调整措施。利用列车运行仿真平台对调整措施进行评价,并给出作业流程的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