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必然加剧工资不平等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经济学界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共识:美国等OECD国家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教育升水(不同教育水平工人的工资差距)持续上升是由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导致的。但90年代共识无法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下教育升水并非总是上升的事实。此外其理论基础在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下抑制低技能劳动力需求的腐蚀效应和提升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市场规模效应会加剧工资不平等。本文指出其理论基础的缺陷,并将教育效率和劳动力市场的技能供求关系整合在一个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工资不平等都处于内生演化的动态模型中。本文证明技术进步率的提升在短期会提升工资不平等,但当教育系统的效率处于一定的区间时,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在长期会降低工资不平等。因此,本文的研究挑战了90年代共识的悲观论点,并丰富了有关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对于工资不平等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是发达国家工资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发展中国家产权保护的强弱程度决定了南北贸易促进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方向,进而影响发达国家的工资变化,即产权保护具有门槛效应。文章通过建立内生技术创新模型研究了产权保护在南北贸易促进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过程中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当产权保护程度达到门槛值之前,南北贸易将促进高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当产权保护程度达到门槛值之后,南北贸易将促进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利用1995-2007年的数据验证了理论模型中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产权保护程度存在3个门槛值,随着产权保护程度的增强,南北贸易对促进技能增强型技术进步的影响先上升后下降,技能增强型技术进步在2002年之前表现为高技能偏向性,而在2002年之后则表现为低技能偏向性。因此,发展中国家提高产权保护程度有利于缓解发达国家的工资差距和南北国家间的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3.
《现代财经》2014,(12):49-60
本文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技术引进部门和传统部门,二者的区别在于技术进步方式不同,前者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后者通过在生产中应用技术引进部门产品获得技术进步。在两部门条件下推导工资差距模型,两部门的工资差距由技术和资本积累差异决定,再将两部门的结论推广解释行业工资差距。最后以制造业29个行业与农业的工资差距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引进速度越快、技术水平越高的行业其与农业部门的工资差距就越大。  相似文献   

4.
利用垄断竞争模型可以发现 ,通过鼓励出口部门的技术创新行为 ,提高技术创新行为的报酬 ,从而提高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 ,贸易可以影响劳动就业格局和相对工资。因此 ,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 ,应注意采取措施提高劳动者的技能 ,并对劳动者收入进行再分配 ,以缓解贸易引致的技术进步对于非熟练劳动力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笔者以Feenstra等人的三要素模型为基础,分析了国际外包影响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工资差距的理论机制,运用我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外包对我国工业行业总体及分部门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包和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行业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工资差距的扩大均存在明显的正效应,但外包对劳动力资源密集型部门和中等技术部门的影响效应相对更强。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化和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构建了区分技能与非技能劳动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以技能偏向性视角考察技能需求增长、技能溢价和技术进步关系,模型验证技能需求增长和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而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变化取决于技能型和非技能型劳动相对规模、技能型和非技能型劳动相对工资以及用于生产技能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资本投入的变化。结合我国宏微观经济数据检验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大小及其波动规律。结果发现,欧美国家技能需求增长和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偏向性的结论在我国具有适应性,且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率呈现出多头W形波动规律,W形走势的右底略低于左底表明技术进步出现惰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根据影响非农部门劳动力增长速度的相关因素,运用C-D生产函数,利用1996~2004年间的非农部门有关数据,对影响非农部门劳动力增长速度的有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我国非农部门劳动力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为:资本增长速度、非农部门实物工资增长速度、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边际产出的增长速度和工业劳动边际产出对劳动力的弹性。政府应通过提高资本质量、吸引国外投资,保持物价稳定、控制工资上涨,加强创新力度,提高员工技能以促进非农部门劳动力增长。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后卡莱茨基模型,分析了功能性收入分配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及作用方向,并使用OECD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功能性收入分配对技术进步存在重要影响:在工资主导型国家中,工资率增加会促进技术进步;而在利润主导型经济中,工资率对技术进步的影响难以确定。进一步分析表明,改善要素收入分配失衡,提高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仅能够促进工资内需型经济体的形成,也能够加速国内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9.
孙宁  李明真  李达  王永路 《技术经济》2023,42(10):38-48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在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在重塑行业内劳动力市场中不同群体的“技能-技术”匹配关系和收入分配。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从理论上探讨其内在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技术进步扩大了行业中的性别工资差距,但使整体工资水平趋于上升;(2)技术进步使低技能群体的性别收入差距缩小,但却扩大了高技能群体的性别收入差距;(3)制造业中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主要通过教育程度、行业内性别偏好、女性精细化能力优势以及低技能工作对体力技能需求下降的方式影响性别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10.
改革以来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演进视角,在技术经济范式变迁理论下,概括出技术进步促进社会及劳动分工深化,进而影响就业产业结构及技能结构的分析框架;基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相关数据的分析指出,在制度变迁基础上,技术进步导致工业化进程加快,出现工业内部及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相应变迁,同时,以技能退化倾向为主的技术选择提高了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相对份额,进而拉大了不同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最后,基于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提出基于技术进步的就业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贸易自由化、有偏的学习效应与发展中国家的工资差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潘士远 《经济研究》2007,42(6):98-105,141
本文构建了一个模型来研究贸易自由化对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差异的影响,从而解释发展中国家工资差异之谜。在贸易自由化之后,发展中国家接触和学习到相对多的与熟练劳动力匹配的技术知识,因此,和生产与非熟练劳动力匹配的技术知识相比,生产与熟练劳动力匹配的技术知识的生产力水平上升相对较多。也就是说,学习效应是有偏的。因为技术知识的生产是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的,所以学习效应会导致对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扩大工资差异。同时,有偏的学习效应会使技术进步更偏向于技能密集型,从而进一步导致对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扩大工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汇率低估导致中国产业结构扭曲和内外部失衡是有关人民币汇率的政策争论中的一个常见观点。本文利用一个贸易品/非贸易品两部门模型讨论了技术进步条件下工资和汇率的互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年来,中国经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扭曲的主要症结在于工资抑制,而非人民币汇率低估。在工资外生的情况下,贸易品部门相对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会造成通货紧缩、贸易顺差和货币升值压力;提高工资在降低贸易顺差、缓解货币升值压力的同时,不一定会引发通货膨胀,并且对实际产出影响甚微。因此解决中国经济失衡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重估汇率,而在于改善工资抑制的条件,比如破除行政垄断、保护劳工权益、提高劳工待遇、推进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等等。  相似文献   

13.
贸易开放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经济后果是非常复杂的,而收入不平等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现有关于贸易开放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文献大多着眼于总体收入不平等程度或技能工资差距,而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关注则不多.文章利用1992-2009年国家统计局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系统地考察了贸易开放对不同部门、不同技能水平的城镇劳动者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贸易开放对制造业的性别工资差距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分技能水平的分析结果显示,贸易开放对制造业中高技能劳动者的性别工资差距无显著影响,主要是拉大了低技能劳动者的性别工资差距;(3)贸易开放是通过影响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结构来影响性别工资差距的.因此,从保护女性的角度来说,政府应该通过提高女性的技能水平等政策措施来促进两性平等.  相似文献   

14.
干春晖  姜宏 《财经研究》2022,48(5):34-48,79
随着人工智能等自动化资本投入的增加,技术进步偏向会呈现新的特征,已有文献缺乏对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新特征的关注,也缺乏对新型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力市场机制的进一步探索。文章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利用2012-2019年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测度了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偏向,实证检验了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对企业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自动化资本。(2)制造业企业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产生了替代效应,生产率和产出规模效应是两个影响渠道。(3)制造业企业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能通过生产率效应和技能结构效应来提升劳动力工资水平。(4)基于行业关联效应,制造业上游(下游)企业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通过推动下游(上游)企业的技术进步,进而对下游(上游)企业产生就业替代效应和工资补偿效应。可见,大力推动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加快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扩大生产率和产出规模效应对劳动力市场的积极作用,重视产业链的传导和协同效应,是适应“机器换人”,实现稳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构建一个现代部门技术选择内生的经济结构转变模型,来讨论结构变迁(经济结构转变)与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间工资差距的关系.由于现代部门的技术选择内生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结构,经济结构转变既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结构,又影响其需求结构.本文认为,在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现代部门通过调整其技术结构,可以增加对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的需求,加快经济增长,同时缩小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考察产业内贸易对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它随劳动力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它取决于技术劳动力的绝对需求,由于产业内贸易必能刺激技术劳动力的绝对需求,因此必然会扩大工资差距。但在劳动力条件转向有限供给后,它又取决于技术劳动力的相对需求,而产业内贸易未必使之扩大,特别是对两类劳动力替代弹性较大的部门来说,可能会使技术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下降,并使技能工资差距收缩。本文基于中国33个产业的5年面板数据验证了上述假说。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关于技能工资差距扩大方面的研究文献表明,传统贸易理论并不能预测发展中国家工资结构的变化。随贸易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技能工资差距与发达国家一样是扩大的。产业内贸易假说和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假说可以对这一现象作出解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更会强化对问题的解释力。但这两种假说都存在某种程度的缺陷,并不断地经受着来自于实证数据方面的挑战。当用来考察中国工资结构问题时,还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相应修正。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转移的就业议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转移,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把城市劳动力从低技术部门挤向高技术部门。通过在三方议价模型中引入技术水平,指出厂商、城市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在不断达到议价均衡的过程中实现了低技能到高技能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9.
尽管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假说为理解技能溢价和工资不平等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分析框架,但依然存在不一致的研究结果.争议主要集中在资本与技能之间的互补关系、劳动力市场制度变迁以及技术和贸易哪一个是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等几个方面.未来的研究将会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分析各因素在解释工资不均衡程度增加时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工资差异及人力资本贡献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张车伟  薛欣欣 《经济研究》2008,43(4):15-25,65
本文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对我国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的工资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对工资差异进行分解后,本文发现,我国国有部门的工资优势中有80%以上来自于人力资本的优势,这说明人力资本在国有部门的工资决定中已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人力资本对工资差异的贡献在工资分布区间并不均匀,它随着工资从高分位点到低分位点逐渐降低,与此对应的是工资溢价随工资从高分位点到低分位点逐渐升高。从工资差异看,在工资分布的高端——高知识高技能人才的密集区,工资差异完全体现为人力资本的差异,而在工资分布的低端——低技能劳动力的密集区,工资差异有很大一部分是人力资本无法解释的,也即溢价。本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国有部门"共享式"的工资决定模式。这种模式倾向于在压低高技能劳动力的报酬率的同时,抬高低技能劳动力的报酬率。所以国有部门的工资决定应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本的报酬机制,以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