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世界经济失衡的今昔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生了六次世界经济失衡。历史上的几次世界经济失衡调整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或多或少都会引起经济衰退。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对世界经济失衡做出综述,通过当今世界经济失衡与历史上五次失衡的纵向对比,以及当今美国经济失衡与近三十年世界各国失衡的横向对比,找出世界经济失衡的一般规律,以及对当今世界经济失衡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日元兑美元就开始持续升值。传统汇率理论对此不能有效解释。本文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了美国经济失衡对日元汇率的影响。美国经济内部失衡或者外部失衡对日元汇率的影响都是不确定的。但是,当美国经济内外部同时失衡时,日元将会感受到升值压力。基于二值因变量模型的实证结果支持了上述结论。当美国经济内外部同时失衡时,日元面临升值压力的概率就会提高53个百分点。持续的升值压力降低了日本的利率,导致了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低利率和泡沫经济的破灭一起使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陷入了流动性陷阱。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人民币汇率严格控制的辩护来源于中国希望避免重蹈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覆辙。当时,日本屈服于外国压力,让日元升值,导致了长达十年的增长停滞。正如当时的日本,中国目前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让人民币汇率以更快的速度升值,缓解全球经济失衡。这由中国1.4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4.
世界经济“失衡与增长之谜”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平方 《特区经济》2006,211(8):15-17
美国经济的严重失衡与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已持续长达3年时间,失衡与高速增长何以并存?这一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为“失衡与高速增长之谜”。本文通过分析世界经济增长和失衡情况,认为这一现象可以从经济的全球化促进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美国超强的实力所支撑的金融霸权地位;美国为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不愿采取措施对经济进行调整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部需求方面去理解,提出该现象的世界经济循环过程、孕育的风险和中国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外汇储备、贸易顺差等得到了不断积累。由于外部经济的不均衡现象,使得贸易摩擦、人民币汇率等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美国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想尽办法不断对人民币的升值进行打压。从我国国内经济现状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持续不平衡现象,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不可持续性的问题。再加之目前我国国内人民币出现的持续单边升值问题、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结构性短缺问题、土地资源的匮乏等问题,使得我国原来的那种充分利用外资、在加工贸易中的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受到严重质疑。本文将就全球价值链与世界经济失衡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契机探寻我国如何在世界经济失衡并未得到及时纠正的现状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角度看世界经济失衡: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世界经济失衡做出综述,通过当今世界经济失衡与历史上五次失衡的纵向对比,以及当今美国经济失衡与近三十年世界各国失衡的横向对比,找出世界经济失衡的一般规律。对于当今失衡形成了两种观点:崩溃论、调整论。笔者认为,当今失衡能否维持取决于美国能否保持快速的经济增长。如果美国经济出现下滑、世界各国不能协调解决失衡,必然会引起世界经济动荡,在危机来临之前需要中国做好经济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世界经济失衡条件约束下两岸经贸合作的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世界经济失衡条件下两岸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调整两岸经贸合作模式、完善投资贸易结构、推动两岸共同市场建设、提升两岸经贸合作和共同应对世界经济失衡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时代与世界经济失衡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发展为时代背景,力图从新的视角剖析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及其表现。本文将无形投入和无形资产的跨国流动纳入传统的统计体系,对衡量世界经济失衡的指标体系、诱发原因、失衡的可持续性以及调整方式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研究结果表明世界经济失衡并非像官方数据显示的那么严重,失衡在一段时间内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主要为日常生活必需品,因此,美国消费者减少这类消费的空间非常有限。但是在人民币升值后,美国消费者有可能用第三国商品替代中国商品,其替代程度取决于价格差价。在人民币升值后,如果中国出口价格仍旧明显低于第三国价格,那么第三国商品很难替代中国商品。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升值甚至有可能助长中美贸易失衡。另外从对国内影响来看,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可以促进技术革新,但就长期影响而言,升值有可能缩短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期限。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世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循环积累起的“全球失衡”使美国全球经济“火车头”地位进一步增强,发展中大国群的“引擎”作用逐步显现。如果主要“利害关系者”能进行互利互惠的协同调整,进一步增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多元化发展趋势,不仅能使降低矫正失衡的成本,更长远地看将造就一个更加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经济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现在绝对是全球经济的美好时光,但是美好时光很少会使人们真正主动去解决困难的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很高兴地看到本周末几大经济体联合作出声明,表示它们在保持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将共同努力寻求有序解决全球贸易失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描述了日本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元升值背景及其引致的升值萧条,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的经济泡沫产生的原因及其传递渠道、后果,90年代持续的经济萧条。指出,虽然中国当前的情况与80年代的日本有太多的相似,日本的经验教训是我国经济政策最好的教科书,但同时也要看到两者的区别,当前美国经济状况良好,有调整的空间。中国应加强与美国的协调,督促美国发挥大国责任,以时间换空间,推动中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经济现象就是全球经济失衡。许多论者将全球经济失衡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之失衡,顺差国家和逆差国家贸易收支之失衡;债权国家和债务国家债务债权之失衡。上述三方面失衡客观存在,却是表面现象。我以为全球经济真正失衡是另外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杜大伟 《新财经》2010,(11):59-59
尽管美国财政部的汇率评估报告’是美国国会要求做的,美国国会需要了解最新的国际经济贸易状况。但实际上,其他国家对这个报告也非常感兴趣,特别是中国,因为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美国财政部在汇率报告声明中也承认了人民币汇率从6月19日重启汇改以来,每个月升值都超过了1%。如果这样的升值速度持续下去的话,对于恢复全球经济的平衡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全球经济失衡下东亚区域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经济失衡是当前令人瞩目的现象,国际机构、政界和学界都给予高度重视。本文认为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最直接原因。源于各国比较优势的国际化分工,按照传统的统计规则测算出来的全球经济失衡不仅可以维持,而且为世界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然而,全球化收益分配不平衡应引起重视,美国凭借其知识优势和美元霸主地位,获取了较大收益,而发展中国家收益相对较少。为了扭转全球化收益分配的失衡,获得更多收益,东亚区域应积极行动起来。  相似文献   

16.
17.
前言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历史发展的趋势逐渐凸显出来,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市场的开放与形成,加速了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有效配置,促进了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总部经济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朱立南一、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波及渠道考察日元升值的影响,首先要全面把握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渠道,进而评估每一影响渠道的作用方向及幅度。目前,日元升值主要是通过6种渠道作用于日本经济的,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如下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1996~2009年40个国家/地区35个细分行业的世界投入产出表进行研究。首先,以典型国家、行业为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全球价值链分工扭曲了经济失衡程度,但对经济失衡方向无实质影响;中国经济失衡主要来自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中低端制造业贡献最大,中高端制造业的贡献逐年上升,发展商业服务业有助于缓解经济失衡。其次,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世界经济失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正向效应在发达国家的影响大于发展中国家;对商业服务业和中高与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大于低技术和中低技术制造业;在制造业中,影响程度随着技术含量上升而增加。故世界经济失衡具有持续性,世界经济再平衡路径不是改变现有的全球分工模式,而是调整分工导致的"产业结构失衡"和避免"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20.
《新财经》2010,(7):118-118
近日,“世纪管理名家讲堂”针对“中国经济内外失衡下的政策新选择”这一核心议题做了深入的主题讲座。复旦大学华民教授从内到外对经济失衡的格局与原因进行了深度的解读,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