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面对中国股市有史以来最大的“破发潮”,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三高”现象出现背后的根本原因.并从IPO发行机制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有效解决当前“三高”现象的两种新股发行改革方法.  相似文献   

2.
皮海洲 《华商》2013,(1):17-17
进入2013年,“IPO空窗期”还在延续,这就使得新股发行制度的再次改革工作显得更加迫切。新股发行制度到底怎么改?这个问题因此成了投资者当前十分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3.
2009年6月1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意见>,标志新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正式启动.2009年7月年至2010年7月的一年中,平均新股发行价27.93元,平均发行市盈率52倍,募资总额4901.72亿元,几乎所有公司都出现资金超募现象.由此可见,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带来"三高"现象,即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三高"现象不仅损害了二级市场投资者利益,更违背了市场价值规律,破坏了股票的内在价格秩序.本文从新股发行制度本身的缺陷及配套的市场不到位、制度的缺失等多个方面分析了新股发行"三高"现象的原因,并针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长期困扰A股市场的“新股定价”难题,本文基于注册制下询价机构行为博弈视角,将机构投资者询价行为拆解为“研究报价”与“策略报价”,从机构投资者“抱团报价”异象的成因及其对新股发行市场化定价的扭曲角度,挖掘网下询价机构不同报价策略选择的微观机制与定价影响,揭示询价机构“重策略轻研究”的内在根源。本文研究发现:(1)注册制改革试点阶段询价机构“研究报价”的激励相容机制缺位,“抱团报价”是机构投资者“策略报价”行为的偏差异象,机构为博取入围机会“抱团报价”;(2)机构投资者“抱团报价”行为导致询价对象间的博弈程度偏离市场化均衡,致使新股发行市场化定价的实现路径受阻,进而造成IPO抑价严重;(3)拥有高定价话语权的头部买方机构在IPO询价机制中尚未体现其专业研究定价能力,新股的内涵价值信息难以有效渗透至新股定价,进一步加剧了“抱团报价”行为引发的定价扭曲。  相似文献   

5.
2013年11月30日,证监会发布了IPO改革的意见,对IPO的审核制度、新股募集和配售方式、现金分红制度、优先股制度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笔者从市场、新三板、中介机构、投资者、发行人等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IPO改革可能带来的机遇及挑战,以期能够对现阶段我国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研究起到一点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2013年11月30日,证监会发布了IPO改革的意见,对IPO的审核制度、新股募集和配售方式、现金分红制度、优先股制度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笔者从市场、新三板、中介机构、投资者、发行人等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IPO改革可能带来的机遇及挑战,以期能够对现阶段我国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研究起到一点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商》2014,(12):9-9
新股发行一开闸,股市就“发抖”。去年IPO重启如是,今年拟上市企业预披露启动亦如是。两次不同类型的IPO开闸,都导致股指持续下挫。在这一切的背后,凸显出市场本身的疲弱,更是投资者对市场没有信心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吴黎华 《商》2014,(2):14-14
尽管在制度设计上绞尽脑汁,本次IPO重启以来的新股发行,在二级市场上仍然遭遇到集体爆炒.“新股不败”神话也再度上演。在笔者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本质上是由于新股供给端的行政控制与二级市场博傻行为引发的投机怪圈所致,要打破这种局面.需要进一步实现从新股发行节奏到发行价格的去行政化。  相似文献   

9.
《商》2013,(17)
对证券市场来说,IPO定价的合理性对维持股价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通过对新股市场宏观的图表分析和观察后,选取了新股发行二次改革(2010年11月1日)到2011年7月3日期间在证券市场IPO发行的145只股票作为研究样本。使用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构建了IPO定价的多因素模型,并由此判断我国IPO定价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因素对证券市场IPO定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这表明我国股票IPO定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的内在价值,拟合优度较高,反映程度比较强。但是在二级市场,有价值偏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周科竞 《商》2014,(3):11-11
尽管在制度设计上绞尽脑汁,本次IPO重启以来的新股发行。在二级市场上仍然遭遇到集体爆炒,“新股不败”神话也再度上演。在笔者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本质上是由于新股供给端的行政控制与二级市场博傻行为引发的投机怪圈所致,要打破这种局面,需要进一步实现从新股发行节奏到发行价格的去行政化。.  相似文献   

11.
张晓宸 《商》2013,(17):159-159
对证券市场来说,IPO定价的合理性对雏持股价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通过对新股市场宏观的图表分析和观察后。选取了新股发行二次改革(2010年11月1日)到2011年7月3日期间在证券市场IPO发行的145只股票作为研究样本。使用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构建了IPO定价的多因素模型,并由此判断我国IPO定价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因素对证券市场IPO定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这表明我国股票IPO定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的内在价值,拟合优度较高,反映程度比较强。但是在二级市场,有价值偏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胡斌 《商业时代》2012,(15):70-71
IPO定价不仅关系到发行人、股东、投资者、承销商、风险投资方等多方利益,还影响到二级市场运行效率和稳定,合理、有效的定价能够减少新股的投机行为,促进新股理性、价值投资和长期持有,并有利于一、二级市场健康发展。2004年,Google采用拍卖定价方式为其IPO定价引发了市场对有效定价方式的探讨;2007年,我国屡创新高的新股申购资金冻结量,不断冲高的新股首日涨幅,高额的新股申购收益率,引发了国内新股定价是否合理的争议;2008年以来,持续走低的新股首日涨幅,逐渐增加的新股"破发"数量,再度引发了市场各方对于IPO定价方式的关注。2009年、2010年两次新股发行定价机制改革,进一步寻求高效的定价机制。力求新股合理定价、规范新股投资行为一直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对境外IPO定价方式进行优劣比较分析,以期为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徐超  齐思君 《商场现代化》2014,(24):136-137
2013年11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新的一轮IPO改革开始。一个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近代经济发展迅速的美国和日本都拥有相对完善的资本市场。而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市场中的信息披露就尤为关键,要尽可能地去消除市场上各方的信息不对称,而这又涉及到了公司的信息披露与监管。本文基于最新一轮IPO改革的背景,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及问题原因进行思考,并对于如何完善监管措施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赵贞玉  耿艳 《中国市场》2015,(13):10-11
新股发行抑价是指新股上市首日收益率显著为正的现象。不论是在成熟的资本市场,还是在新兴的资本市场,IPO抑价现象普遍存在。文章通过运用弹簧振子理论,研究上海股市IPO抑价问题和新股上市后续定价效率问题,得到结论如下:我国IPO抑价程度与新股上市时间和流通盘大小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比成熟的资本市场我国新股发行抑价率极其高,随着新股发行定价机制不断向市场化完善,IPO抑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商》2014,(2):11-11
当前市场中的待发新股公司的行业分布大多集中于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因此,不应该简单地将首发市盈率下降作为衡量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志。——李剑峰2013年11月30日下午,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这标志着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正式拉开帷幕。从征求意见到正式发布,《意见》经过了半年多的酝酿,其核心直指饱受诟病的新股发行“三高”问题。《意见》公布之初,引起广泛关注,基本得到了各方较为普遍的积极评价,投资者也期待其对A股市场能够带来制度红利。  相似文献   

16.
IPO(首次公开发行)定价中的新股抑价现象是IPO发行定价中的异常现象之一,一般指新股在发行市场的发行价格远低于新股在流通市场的价格,具体表现是新股上市首日交易价巨幅上扬,上市首日即可获得显著的超额回报。IPO抑价在许多国家都存在,但在我国,这个现象更严重。从信息理论的角度对我国高IPO抑价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被证监会视为抑制股市"三高"现象的重要工具之一,它的发布将有助于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有助于发行人的合理筹资,也有助于形成对承销商的约束。但是它的发布也有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导致上市公司质量下滑、新股发行重回固定价格发行机制等结果,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也有悖于新股发行改革"市场化"的发展方向。为克服这些消极影响的产生,在推动这一指标在IPO中应用的同时,应对不同风险的投资市场进行划分,加强对承销商的约束、提升投资者的投资能力并努力提升上市公司的规范运行,强化政府的监管。  相似文献   

18.
陈俞闽 《商业时代》2012,(31):63-64
文章以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和市场化定价机制改革的进程为研究主线,结合我国新股发行的制度变迁和政府在IPO发行监管中的窗口指导行为,对核准制下政府的IPO"窗口指导"及其对IPO定价效率和上市首日收益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新股市场化定价改革的深入,政府在IPO中进行"窗口指导"的政策效应对IPO上市首日收益率的解释力度逐渐减弱,随着市场成熟度的提高,IPO定价的市场机制正在增强,IPO定价效率有所提升,体现了IPO发行定价的市场化方向。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市场化方向已大势所趋,高IPO抑价率问题得以缓解,但仍显著存在。立足于有效市场假说,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视角对IPO抑价率问题进行解释和评述,并回顾了我国IPO制度变迁。现有文献主要从制度改革,IPO企业内部信息质量,承销商、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投资机构等构成的外部信息环境方面展开研究。通过文献评述,以期补充完善关于解决高IPO抑价率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2001年我国的新股发审制度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重大制度创新,从此核准制沿用至今,可以说核准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证券市场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不过问题也从它诞生之日起没有间断过。备受诟病的高发行价、高市盈率、超高募资等"三高"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恶炒新股、"壳资源"等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权利寻租、退市难、资源难以有效配置等问题也时常发生。而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早已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均提出了要推行新股发审注册制改革。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运用规范的研究及分析方法,指出现行核准制的弊端,并据此提出一系列可行的改革建议,对我国新股发审制度的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