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晋 《现代商业》2007,(10):165
“不方便法院原则”是英美法系一项重要原则,英美法系国家在这一原则的适用上也各有特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对外民商事活动日益频繁,掌握甚至适用这一原则会对中国的涉外民商事诉讼产生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秦晋 《现代商业》2007,(5X):165-165,164
“不方便法院原则”是英美法系一项重要原则,英美法系国家在这一原则的适用上也各有特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对外民商事活动日益频繁,掌握甚至适用这一原则会对中国的涉外民商事诉讼产生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商事裁判文书忠实地记载了民商事诉讼活动的实际情况,以证明特定法律事实、法律关系的存在,对民商事主体的经济利益和民事权益产生直接影响,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或者法律意义.可以说,民商事裁判文书是民商事诉讼活动的丈字载体.民商事裁判文书的说理水平,可直接反映出司法机关办案人员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民商事活动的效率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商》2015,(20):237-238
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这一论点,是对现有诉讼制度进行深刻反思后总结出来的完善路径。诉讼制度的改革涉及到司法理念的变革,尤其是公检法三家机构之间职能之间的配合、衔接和监督,才能将刑事诉讼"不枉不纵"的理念贯彻到底。纵观整个行使诉讼的流程,证据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没有证据的支撑,公检不能逮捕,检察院不能起诉,法院更不能定罪量刑,可以说,证据是诉讼的灵魂。案件证据的收集涉及人权保障,对人权的重视是作为"小宪法"之称的刑事诉讼法应有之义,案件起诉涉及到证据开示制度,以此平衡控辩双方,案件的裁判涉及到直接言词原则和传闻证据规则,上述原则的贯彻执行,将促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在民事纠纷无法通过私了得以解决时,当事人必然要诉请法院解决。在诉讼过程中,对于诉权的行使,法律赋予相当大的自由空间。诉讼标的是民事诉讼的核心,是法院裁判的对象,是法院用来判定是否允许当事人再行起诉的根据,同时也是法院判定诉的合并、分离以及追加的根据。对于诉讼标的问题我国理论缺乏深人的研究,近来状况有所改善,成为民事诉讼的热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谈不同体系下司法认知对象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萍 《商业时代》2007,(32):57-58
作为诉讼法上的证据方法之一,司法认知对象主要包括"事实"和"法律"事项两大类。法院在诉讼程序中,或者依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对认知对象范围内的事实或者立法事项进行认知,以免除相关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提高诉讼效率。  相似文献   

7.
合伙案件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以下缩写为CPA)接受法院委托.对已进入诉讼程序的合伙安件涉及的合伙经营情况,合伙各方出资及应得、应出资金等进行的审计。合伙案件审计一般可分为收集证据、审查证据和结论等若干程序。  相似文献   

8.
《商》2016,(9):242-243
特定诉讼标的是原告的责任,而其物理载体则是民事起诉状。民事起诉状是民事原告为维护自身的民事权益,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时,依据事实和法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依法裁判的诉讼文书。民事起诉状是法院审理之依据,是民事审判权启动之节点。起诉状不仅是诉讼开始的重要阶段,更是一种当事人寻求法院救济,指引法院审理的方向。通过结合要件事实理论来完善我国民事起诉状制度,对于诉讼的理论与实践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诉讼欺诈行为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新的犯罪手法。诉讼欺诈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以提起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为手段,提出虚假或伪造证据,欺骗法院,通过法院的错误判决骗取他人财物或财产性利益。现在诉讼欺诈现象越来越多,其严重社会危害性日益突出。对于诉讼欺诈行为能否以诈骗罪定罪处罚,以何罪处罚,已成为当前刑事司法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甜 《中国商办工业》2010,(18):234-235
诉讼欺诈行为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新的犯罪手法。诉讼欺诈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以提起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为手段,提出虚假或伪造证据,欺骗法院,通过法院的错误判决骗取他人财物或财产性利益。现在诉讼欺诈现象越来越多,其严重社会危害性日益突出。对于诉讼欺诈行为能否以诈骗罪定罪处罚,以何罪处罚,已成为当前刑事司法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国际金融仲裁的运用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裁作为国际上解决民商事争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近年来更是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金融争议采取仲裁方式解决却不多见。本文讨论了仲裁和传统的法院诉讼在解决国际金融争议上各具的利弊,着重指出仲裁在解决金融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同时进一步认为,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金融仲裁将具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吴飞  吴艳  苗波 《商业研究》2003,1(22):141-144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与集团诉讼制度有密切的联系。我国在建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过程中应注意其与集团诉讼制度的结合。在股东派生诉讼中,原告股东应有广泛的代表性;公司和法院对于原告的起诉应当发布公告;公司原告的撤诉与和解应保障其他股东的知情权;派生诉讼的判决和法院批准的和解协议对全体股东均有约束力。  相似文献   

13.
《商》2015,(45)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证据规则。其实施的基本要求是对于侦查人员以非法手段所获取的证据,司法机关应当依法将其排除于法庭之外,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从程序法实施的角度来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程序性制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宪法实施的角度来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属于一种宪法上的责任追究方式,也具有宪法性权利救济制度的性质。在证据法的意义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又是一种属于针对公诉方证据所建立的一种证据能力规则。原则上,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主体是法院。通过对侦查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和确认,法院一方面确认侦查人员存在非法取证行为,另一方面需要做出排除非法证据的决定。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主要是在法庭审判阶段得到适用,法院将对非法证据的排除问题与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一并做出裁决。  相似文献   

14.
《商》2015,(25):225-226
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是审批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的诉讼理念与司法实践均实行的是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为了保证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只要有证据就能够随时提出,而法庭为了探究事实的真相可以反复多次开庭。在证据效力不确定的状态下,大量案件长期拖延无法判决,使得司法实践产生了难以克服的重要弊端,严重损害了法院的权威与司法公正。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是《证据规定》中所提出的,在《民事诉讼法》中有所调整。文章主要就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5.
仝照静 《现代商业》2014,(23):278-279
从审计证据和诉讼证据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取证方法入手,主要对审计证据和诉讼证据的差异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促进与诉讼证据的衔接角度,提出了提高审计证据证明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平衡股东与董事的利益,当公司股东提起代表诉讼时,公司可成立特别诉讼委员会来评估该代表诉讼是否符合公司的最佳利益。实践中,由于特别诉讼委员会欠缺独立性,往往做出终止诉讼的决定,因此法院需要对特别诉讼委员会的决定进行司法审查。本文认为针对特别诉讼委员会终止诉讼的决定,法院需要区分违反注意义务和违反忠实义务的情形。若属于董事违反注意义务的情形,法院的审查标准适用商业判断规则;若属于董事违反忠实义务的情形,法院的审查标准则适用实体合理性标准。  相似文献   

17.
《商》2015,(52)
<正>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民商事领域的矛盾日益复杂化,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使人们热衷于采取新的方式解决民商事纠纷,而这种新的方式相比于诉讼来说更加便捷,更加讲求效率,这就是仲裁制度。一、国外仲裁发展历程仲裁作为一种与诉讼相并列的解决民商事纠纷的制度,最早起源于古罗马时期,在《十二铜表法》中就有关于早起仲裁制度的记载。尤其是在近代,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仲裁制度的优势逐渐显现出  相似文献   

18.
姚远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9):299-299
诉讼是一个对具体案情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准则来作为判断的依据。因此,在诉讼审判活动中,必须要解决判决依据的问题,即依据什么对争议进行判决,这是诉讼制度正当性的基础。所以,科学构建民事诉讼证据制度,对于民事诉讼实践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近年来构建司法"大调解"机制,在审判程序内,高级法院出台组合拳践行"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去年民商事一审案件调撤结案1.5万余件,调撤率为58%。近几年辽宁省民商事案件呈上升趋势。为此,辽宁省三级法院充分运用调解手段处理民商事纠纷案件。省高院或单独、或与其他部门联  相似文献   

20.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颁布,2002年4月起实施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设立了证据失权制度。这一制度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促进了举证责任的落实,减少了证据突袭的不当做法,提高了诉讼的效率,但是由于其与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不一致,导致法院在实践中做法不统一,因而还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