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发达国家碳标签制度的逐步推行,其国民对碳标签认知度的提高,产品实行碳标签制度是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对各国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更甚。结合目前国外碳标签制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碳标签制度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并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个层面提出来相关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碳标签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商品量化标准,在全球倡导低碳节能的背景下,极易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滥用为新型绿色贸易壁垒。通过对英、美、日三国碳标签制度的考察发现,该制度有可能演变成为一种新型贸易壁垒。这种新型贸易壁垒给我国带来国际市场准入更为严格、出口产品竞争力减弱、出口市场份额削减、多边贸易摩擦加剧等冲击。应通过建立碳预警机制、低碳政策法规建设、构建碳标签认证制度、参与国际碳足迹评价标准制定、合理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等手段,应对碳标签制度对我国国际贸易带来的冲击,促使我国国际贸易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碳标签——贸易保护主义的新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滔 《生产力研究》2011,(12):172-173
"碳标签"制度是继"碳关税"之后我国对外贸易所遇到的又一个贸易壁垒,在当今低碳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流的背景下,它的实施将对我国商品出口造成重大阻碍,因此,如何应对"碳标签"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就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必须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分析"碳标签"的贸易保护性质入手,列举了它对我国对外贸易所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日趋严重的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碳标签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引起了各国关注。但发达国家和地区碳标签制度的推行容易造成事实上的隐形贸易壁垒,会在产品的出口、碳足迹的评估,以及绿色产业发展和贸易结构变化等方面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政府层面,应该积极构建中国的碳标签体系,开发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并充分利用WTO框架下的贸易规则预防贸易壁垒;在企业层面,进行海外直接投资,鼓励开发环保技术,同时开展绿色营销。通过多层级的协调和合作,才能保证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碳关税"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和对外贸易企业的影响入手,提出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必须以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理论为指导,政府和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对策应对"碳关税"这一新的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6.
许蔚 《经济研究导刊》2011,(10):170-171
碳标签无论从研究进度还是实际应用来看目前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关注的日益加深,对国际贸易商品的碳足迹进行统一测度,推广碳标签的使用指日可待。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受到来自发达国家强制加注碳标签的要求,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因此,应该对中国应对碳标签壁垒和建立碳标签制度的前景进行探讨分析,为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控制碳排放,引导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很多国家都通过立法或者相关规制建立碳排放标签制度,我国也即将开始实施。政府(或环保组织)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在碳标签政策方面,需要解决碳排放标签标准如何设置的问题。考虑当企业面临对产品价格和单位产品碳排放均敏感的消费者时,分析企业在碳标签环境政策下的产销和减排决策,在企业与消费者纳什均衡的基础上,站在碳标签标准制定方的视角,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决策标准,定量给出了碳标签标准的设定。最后,单纯的碳标签政策虽然对于有效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有显著作用,但是对于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却存在不确定性,应把碳标准政策与碳排放总量控制相结合,才能实现单位产品碳排放和碳排放总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全球环境问题,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作为一种将产品生命周期中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标识出来的方法——碳标签,直接影响需求端和供给端,转变大众的消费模式,形成低碳生活的新工具。对国际碳标签的发展进行梳理,并对我国的碳标签制度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当中着重考虑的问题.在结合了国际经济贸易的特点之后,国际贸易达成了碳配额、碳交易、碳标签的相关标准.本文将就国际经济贸易中保障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数量控制这一根本目的,对碳配额、碳交易、碳标签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归纳,从而为未来国际经济贸易的低碳环保化发展提供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控制碳排放,引导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很多国家都通过立法或者相关规制建立碳排放标签制度,我国也即将开始实施。政府(或环保组织)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在碳标签政策方面,需要解决碳排放标签标准如何设置的问题。考虑当企业面临对产品价格和单位产品碳排放均敏感的消费者时,分析企业在碳标签环境政策下的产销和减排决策,在企业与消费者纳什均衡的基础上,站在碳标签标准制定方的视角,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决策标准,定量给出了碳标签标准的设定。最后,单纯的碳标签政策虽然对于有效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有显著作用,但是对于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却存在不确定性,应把碳标准政策与碳排放总量控制相结合,才能实现单位产品碳排放和碳排放总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对我国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碳关税、碳标签等单边贸易政策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障碍。为实现低碳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要理性认识和把握低碳经济浪潮,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开拓新兴贸易市场,并在气候问题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2.
高新技术产品的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新技术产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定价特性,使其在对外贸易的价格谈判中面临很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资源环境逆差是对贸易成效的一种环境评估指标.目前,我国对外贸易中环境成本外部化的问题比较严重.应从资源安全与防止污染转嫁两方面着手平抑资源环境逆差,一方面,通过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资源储备制度,广泛推行国际领域的资源合作与开发,缓解我国目前资源紧缺的现状;另一方面,通过建构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征收污染税,防止国际贸易带来的污染转嫁,最终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性转型.  相似文献   

14.
我国对外贸易交往越来越多,在国际贸易中合同的风险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大难题,如何避免合同中的风险,科学合理的发展国际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自CEPE实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主要涉及到来自国外的产品通过港澳实施规避我国对外贸易管理措施的行为.但是由于我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自身的缺陷导致我们无法对规进行为进行有效的规制.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解决对外贸易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隐形碳关税的形式,就隐形碳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发现,以碳标签、碳足迹、国际生产标准等为代表的隐形碳关税措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比碳关税措施的影响要更加突出,不仅提高了出口方的出口成本,更是使得出口方产品及服务市场注入受限,甚至还影响到发展中经济体的低碳贸易话语权的丧失.研究结论认为:中国应该以低碳外贸体系构建为主线来规避隐形碳关税壁垒,推进低碳外贸体系构建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及外贸结构优化.据此,文章建议通过强化立法保障,强化国际合作完善隐形碳关税治理机制,利用好GATT例外条款,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及推进区域价值链体系建设来构筑中国低碳外贸体系,以期为中国低碳外贸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国际贸易中的新课题:碳标签与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是人类不可持续活动的直接后果。为有效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为核心内涵,以实现与碳排放脱钩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贸易政策工具———碳标签应时而生。但是,当碳标签普遍应用于国际贸易商品中时,就有可能被某些国家滥用来设置贸易壁垒,致使碳标签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的有力工具,从而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同为贸易大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中国造成严峻影响,进而引发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我国遇到了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保护,如何应对贸易壁垒,运用国际贸易法律保护我国对外贸易的合法权益是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对外贸易中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如何运用国际贸易法保护经济利益,保证对外贸易有效、安全的进行。  相似文献   

19.
随着对外贸易新常态的到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出现发展速度降低、国际贸易的制度环境更加复杂、更强的资源约束、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大等表现,在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应该进行转型发展,加强对外贸易企业的业务创新,转变外贸企业传统的经营机制,积极主动的扩大外贸新市场等,从而促进我国对外欧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胡宏力  李琪 《经济管理》2004,(21):48-50
电子市场是一种全新的国际贸易模式,电子市场改善了国际贸易的运行环境和机制,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我国的对外贸易企业应积极利用合适的电子市场开展对外贸易活动,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