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首要问题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问题,这成为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农村劳动力在市民化过程中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土地和户籍是制约市民化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文献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转移、非农产业投入与农民收入增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宇  许晓阳  韩存 《财贸研究》2008,19(2):25-31
以128家农户2000—2006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研究了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就地转移和增加非农产业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增加非农产业投入可以有效地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在加入贷款数额、贷款期限、劳动力数量、农产品收购价格、税费负担以及户主受教育程度等控制变量之后,效果仍然显著。给我们的政策启示是,我国政府应该在条件许可的地方,鼓励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并增加对农村非农产业的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3.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经贸导刊》2005,(17):17-20
为进一步研究发展县域经济对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促进作用,最近,我们先后到江苏、吉林两省开展了以“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为主题的专题调研活动,分别在江苏选取了以劳动力输入为特征的太仓市和劳动力输出为特征的阜宁县,在吉林选取产粮大县东辽  相似文献   

4.
<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的探讨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1.留在农业内部的一部分职业农民。通过农业外延的拉长和产业领域的拓宽,在农业内部就地消化一部分劳动力。农业是基础,农业生产毕竟还需要劳动力。  相似文献   

5.
陈太明 《北方经贸》2004,(12):114-115
文章回顾了西方劳动力转移理论 ,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特征分析和利弊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即我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应该以就地转移为主 ,辅之以向大中城市和小城镇转移。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障碍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广泛流动,为农民增收,为我国城市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面对如此巨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如何破解广大农民市民化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课题。通过对我国杖民市民化内涵的认定,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障碍分析,探究出破解农民市民化问题的对策,对于解决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拉动“内需”,大幅度地提高捉民生活水平,抵御当前世界金融海啸,保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转移方式包括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两种转移模式的互动特征、内外制约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两种转移模式呈明显的轮替关系,转移模式失衡和被动调整是改革开放后一阶段收入分配效应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我国富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主要表现为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鉴于过去30年我国八成以上的农民转移到城市不仅没有带来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的缩小。反而导致城乡差别明显扩大。孕育了难以转型的农民工特殊社会群体,今后应当把转移农民就业渠道的重点放在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上,即实行农民的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9.
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农民市民化既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条基本途径,又是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中国,农民市民化将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市民化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调整:成因和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转移方式包括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两种转移模式的互动特征、内外制约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两种转移模式呈明显的轮替关系,转移模式失衡和被动调整是改革开放后一阶段收入分配效应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但囿于城乡二元体制的身份制约,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在户籍、安居、就业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针对这一新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随后召开的中央城镇化会议将农民工市民化列入推动城镇化的主要任务,重点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国家的高度重视使得农民工市民化这一问题逐步在全国发酵,各地都在实践中摸索。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户籍制度作为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环节,是整个改革设计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浙江、四川农民市民化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市民化,是伴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实现农民市民化,不仅仅是单纯地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且要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公共服务,并使他们在文化、习俗、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融入城市,成为推动城市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城市特征数据,分析房租负担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以及公共服务可及性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房租负担会显著降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城市长期居留意愿,而公共服务可及性的提高能有效削弱房租负担对城市长期居留意愿的负向影响,且削弱的程度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有着显著差异。据此,积极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平抑住房租金,因地制宜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公共服务可及性,将是推动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稳定性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民工荒”的局部性、结构性、短期性特征仍占主导。“民工荒”是劳动力供需面改变、体制性因素、结构性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认为应继续着力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稳步优先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同步解决“民工荒”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难两难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显示,现阶段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东中西部农民收入差异明显,特别是西部农民增收速度缓慢,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中东部,不仅造成西部土地荒置,还引发了城市就业压力和失业问题。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西部产业调整和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尽快减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乡村旅游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业已成为共识。以乡村旅游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显得切实可行。以政府为主导,搭建农村劳动力转移至乡村旅游的桥梁;构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模式;建设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保障体系是实现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乡村旅游转移、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农民通过进城务工、经商等方式向城市转移,这是中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这些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职业不同,他们的市民化水平也因此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同时他们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边缘化状态对其市民化也是一种阻碍。因此,要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程度,一方面农民工要树立发展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就业技能,同时政府也要积极发挥政策主导作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是一个迫切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加以解决的问题。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比较多,有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农民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文化程度等七个因素,并以江西省2000-2012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构架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影响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结果表明: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受到农民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城镇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五个因素的影响。江西省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降低城镇失业率,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相似文献   

19.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民族地区尤甚。近年来,由于户籍管理制度的逐渐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影响,民族地区的人口流动较以前频繁,但从总体上看,与全国相比仍然较小。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仍处于凝滞状态,存在着“反推拉”现象。本文以泸沽湖地区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其劳动力转移障碍问题,提出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相结合的转移原则,以期实现劳动力在产业与空间的双重转移。  相似文献   

20.
城乡融合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义,中央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部署精神,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保障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文章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重要抓手。通过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出台的系列文件规划,文章认为,中央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的总体部署主要包括,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抓手,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增加财产性收入为目标,切实保护农业转移人口的"三权"。同时,文章认为当前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亟待解决子女入学、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四大问题,最后文章提出了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