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和联结状态,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态的演变与城市发展的过程、城市的地理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联性,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历程与特征,对城市空间的增长进行合理的引导与控制,对于阻止或减缓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促进城市向合理的空间形态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烟台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历程与特征的基础上,对烟台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做了分析,以期对烟台市未来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郭荣朝  苗长虹 《经济地理》2007,27(1):104-107,92
生态空间结构合理有序将会促进城市群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利用生态学原理深入分析了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机制,构建了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对全球尺度、国家尺度、省级尺度和地区尺度等不同层次上的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为:①城市群范围内城市规模大小合理、密度适宜,空间组合有序,生态空间结构优化高效,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互利共生、协同进化;②“廊道组团网络化模式”是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必然趋势;③“廊道组团网络化模式”下形成的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区域生态环境容量,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3.
城市商业活动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先对城市商业活动的概念和研究内容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商业活动的空间结构研究的演化特征,并指出了我国在城市商业活动的空间结构研究方面的薄弱环节、发展方向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区域集合体是许多国家在城市化中后期普遍出现的一种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现象 ,中心地理论、廖士景观理论等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无法对此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引发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一场大变革 ,产生了以Megalopolis、Desakotaregion、Citistate命名的三种经典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三种城市区域集合体在空间含义、地域分布、形成机理、基本特征等方面各具特点。三种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在空间结构演化形态、演化机制等方面对中国城市区域集合体建设实践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连临港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港口城市的发展历程表明,临港产业的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为深入研究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演变问题,从临港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出发,以大连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手段,提取城市空间利用地理信息,结合分形几何、空间重心等理论,综合考虑临港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城市社会人口、产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探讨了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现象,归纳总结了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该研究可分别从城市空间增长速率、结构形态、分型演变与重心转移角度揭示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与规律,可为提高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物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工、专业化与集聚效应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动力,文章通过分析物流业对分工与集聚的影响,分析了物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基于空间结构演化的城市物流布局规划。  相似文献   

7.
城市空间结构反映了城市的现实生活,也诠释着城市的演绎历史。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优化城市功能的重要手段。滨州作为黄蓝两区重要的节点城市,必须进一步放大空间位势,提升城市空间能级,进而优化城市功能。对滨州城市空间扩展进行探讨,有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滨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因地制宜地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影响空间结构的除城市发展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如城市品牌建设和人口规模等原因。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信息化对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甄峰  张敏  刘贤腾 《经济地理》2004,24(6):748-752
全球化、信息化正日益成为影响区域与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长江三角洲而言,这一新的动力机制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正逐步显现。文章首先从全球化角度分析了跨国公司及全球资本流动对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指出跨国公司及全球资本流动加速了区域极化,并带来了区域与城市空间功能重构。其次从信息技术与知识创新角度分析了长江三角洲信息产业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以及信息通讯网络、人才等智力资源对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在空间分布上明显不均衡,沪宁沿线及沪杭甬沿线的新的空间增长极出现。而远程通讯网络和智力资源的空间差异则进一步加速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空间结构的转型。文章最后指出,全球化、信息化已经对长三角区域空间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的空间关系正被建立,同时,沪宁杭沿线城镇开始向以信息、知识活动为主的智能发展走廊演化,空间结构的内部联系更趋紧密。  相似文献   

9.
运用演化经济地理学分析了城市系统的不同层级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城市群形成的动态过程、特征以及驱动因素。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案例分析指出,强大的创新能力是城市群不断保持竞争优势的内源动力;企业空间组织结构变迁和产业升级是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催化剂;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有十分积极的引导作用;政府良好的规划和管理制度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政府间合作,避免人口、产业过于集中,对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产业、功能进行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三大城市群集聚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1995—2014年中国三大城市群核心城市数据,分析其经济集聚水平和空间结构特征演化,并探讨经济集聚及其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长过程中集聚水平的变化趋势验证了威廉姆森的倒U假说。同时,三大城市群集聚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也显示,集聚空间结构的变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集聚程度之间同样存在倒U关系,即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集聚水平提高,经济布局往往呈现出中心城市极化特征,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经济活动趋于分散化的同时,经济集聚的空间结构也会向更加趋于多中心结构的方向演化。对经济集聚、空间结构演化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经济集聚的确推动了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对于京津冀和珠三角主要是围绕中心城市的经济极化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而对于长三角则主要是多中心集聚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推进城市转型、改变"矿竭城衰"发展轨迹是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考虑到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在转型战略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尝试从资源开发、空间结构演化、生态环境变化三个视角探究产业链延伸与资源型城市演化间的内在关系,并对安徽省铜陵市进行实证,以期为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从发生学角度应用定量统计方法分析了青岛城市地域拓展和空间结构调整的历史过程,探讨了青岛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内在机制,构建了城市空间结构耦合模型和空间结构演进机制模型;对青岛拥湾发展战略进行评析,分析海底隧道、跨海大桥及地铁建设对青岛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影响;提出了青岛城市空间结构重组方略及政策措施:胶州湾岸线和黄海岸线要进行生产、生活功能的合理分工;建设黄岛、胶州和城阳新城,构建具有生态镶嵌结构的网络城市;推进产业地域分工,实现产业空间整合;推进城市土地置换,嵌入式发展"斑块经济";对历史街区进行"拼贴式"改造,促进城市功能转型;整合推进城市外部空间拓展与郊区城镇化;调整行政区划,优化都市圈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3.
邵晖 《发展研究》2012,(7):110-114
全球城市—区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大都市新的空间形态。本文主要从制度、经济两个方面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都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因素。制度方面主要是地方政府分权改革和土地市场化改革。分权化改革使得地方政府获得了城市发展的动力基础,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及地域扩展。经济方面从分工的演化和经济全球化两个方面分析。分工的日益复杂化促使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分化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相应演变,反映在空间上就是各类经济体对区位不断的重新选择推动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资本的流动也成为城市空间变化的基本动力之一,影响着城市土地的重新配置。  相似文献   

14.
郭志远 《经济师》2023,(11):135-136
城市生态空间是城市复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和提供生态产品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城市居民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场所,合理有序的生态空间是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河南省各城市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全省城市生态空间呈现面积持续增加、空间结构不断优化的特征。但是,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城市相比,特别是与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河南城市生态空间建设仍存在数量不足、分布不均、使用负荷较重等问题和不足,亟待在今后的城镇化建设中加以完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土地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本条件,土地空间格局的合理组织可以促使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通过对济南市城区土地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试图寻找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规律,从而提出相应的土地空间格局的优化方案和对策,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跨区域空间连续性视角研究"四化同步区"圈层结构时空演化与聚集经济圈优序组织,借用均值定理的思路和方法测度观察样本城市"四化同步"与否的"二元离散"属性(1-同步,0-异步),并构建Probit二元离散模型,以中国287个地级以上样本城市"四化同步"的概率大小识别跨区域空间连续性的"四化同步区"空间边界优序组织。研究发现:1地级市四化中各化发展偏离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明显收敛态势,并体现出明显的俱乐部效应;2"问题区域"和"区域问题"普遍存在,虽"四化同步"发展城市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在胡焕庸线(黑河—腾冲)西北侧"四化同步"发展城市仅零星呈现,成为突出的"问题区域",而总体上表现出来的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成为一些城市"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3"四化同步"发展城市密集区表现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区域涟漪的圈层空间结构特征,而异质性大国区间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的差异性主宰不同层级"四化同步区"圈层空间结构的地理分布,并与当今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有惊人的吻合;4"四化同步区"圈层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特征有利于特定区域分工更趋合理、一体化程度更高、空间效率得以提升的聚集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研究结果所隐含的政策含义显而易见,以异质性大国不同区域涌现的不同层级"四化同步区"圈层空间结构为基础形成的特定区域聚集经济圈,并表现出空间边界外拓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正在经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需求对城市客运交通系统提出了严峻的要求。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的首要任务是构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而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选择合理的主导交通工具,也就是,在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与城市发展、居民出行需求相适应的,影响城市规模、形态、空间结构和人口分布的,并代表交通技术发展水平的交通工具。  相似文献   

18.
邹晖  罗小龙  唐蜜  殷洁 《经济地理》2019,39(9):65-70
文章通过采集网络开放数据研究住房建设的空间拓展过程,以北京为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及特征,总结住房建设对我国巨型城市空间多中心发展的影响,以及巨型城市空间多中心发展的过程和机制。研究表明,我国巨型城市空间在改革开放后加速扩张,随着住房的建设人口向郊区集中,新的商业中心和就业中心在郊区形成,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经历城市单中心加密、城市中心扩展和卫星城镇萌芽、城市中心功能重构与新城发展、新城转型与多中心发展四个阶段。郊区次中心的形成是城市职能逐渐完备的渐进式发展的产物,郊区居住中心的产业培育和产业功能区的生活空间植入是我国巨型城市次中心发展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政  郑伯红  贺清云 《经济地理》2011,31(3):404-408
1980年代以来,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经济中心。通过对珠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体系、空间结构演化历程的研究,指出其空间结构为多中心模式,即主次中心城市带动组团城市发展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该空间结构模式的成因以及其对于城市扩张、制造业发展、产业升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认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多中心模式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控制城市规模、促进制造业发展、缓解城市问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则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北京城市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晶 《现代财经》2003,23(1):49-52
人口、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经济及其相互关系,是一个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调整北京城市的空间结构,建立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战略,吸引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就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