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学术界的普遍共识,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其创造的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基于实物贸易模型,运用比较成本分析提出的比较优势原理证明,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才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从而否定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但是,对李嘉图国际贸易理论的完整考察表明,李嘉图基于比较成本分析确定的比较优势,正是实物贸易中部门内跨国竞争的绝对优势。不仅如此,李嘉图还建立了与其实物贸易相适应的货币模型。这一被学术界特别是主流的即新古典比较优势理论普遍忽视的货币模型所遵循的正是绝对优势原理。尤其是,李嘉图强调外生技术进步对改变优势地位的决定性作用。这使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具有动态性和政策意义,为经济落后国家采取赶超战略提供了某种依据。以李嘉图实物贸易模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将李嘉图比较成本分析看作李嘉图国际贸易理论的全部内容,而完全忽视了李嘉图的货币模型。但是,分析同样表明,新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实际证明的仍然是绝对优势。与李嘉图不同,主流的比较优势理论否定任何违背比较优势的外生技术进步的作用,从而与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形成了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2.
再论比较优势、绝对优势与DFS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璞  李斌 《当代经济科学》2004,26(6):18-22,66
DFS模型是研究两国(多国)多产品条件下如何确定比较优势的经典模型.本文从DFS模型所包含的比较优势思想入手,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在运用中面对的"两难困境",对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辨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投票悖论自提出就受到许多学者的不断争论,并且学者们曾试图通过改变投票的规则或限制投票人偏好等方法来消除此现象。本文则是从偏好优势均衡角度给投票悖论另一种解释,认为所谓的投票悖论只是投票人的偏好优势达到的一种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4.
陶艳珍 《经济论坛》2003,(1):15-15,12
产生于18世纪中叶的相对比较利益理论从技术差异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收益的分配。该理论认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都能获利。其原理可概括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理论和实践同时证明基于相对比较优势的自由贸易确实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比封闭经济下更多的福利。然而与之相伴的另一结果: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日益恶化,进而贸易得…  相似文献   

5.
6.
长沙市旅游饭店业相对优势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有关统计资料,利用经典的经济基础研究方法,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及湖南省各市、州比较中,对长沙市旅游饭店业的相对优势特征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结论是:(1)旅游饭店业已成为长沙市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部门,在全国各主要城市中,处于较高水平,是全国规模较大,"外向"程度较高的区域旅游饭店业中心.(2)长沙市在湖南省旅游饭店业的中心地位突出,已成为湖南旅游饭店业的领头羊,但其辐射带动功能有待增强.(3)目前长沙的旅游饭店数量和规模已居全国前列,但结构不够合理.需进一步优化.最后,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进一步发展长沙市旅游饭店业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论及因果模糊与持续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的文献中,显现出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因果模糊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另一观点认为因果模糊不利于企业内部知识的转移和利用,易形成核心能力刚性,进而不利于持续竞争优势的保持,学者们将此称为因果模糊悖论.如何解析这一悖论?现有文献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依据企业边界,将因果模糊分为企业内因果模糊和企业间因果模糊,认为只有当企业内因果模糊程度低和企业间因果模糊程度高时,因果模糊才会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企业内和企业间因果模糊程度的影响因素,认为由于存在着共同影响企业内和企业间因果模糊程度的因素,才导致因果模糊悖论的出现.最后总结全文,并给出一个整合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股份制改革的实践看,股份制在企业确立了明确内在架构和管理机制。但是,很多早先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的企业,都不约而同地遇到了改革的困境。很多企业的股东发现,他们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并不能完全知情,企业的信息披露中虚假的成分仍然不能被有效过滤。企业的经理人对企业实际的掌控能力很强,股东对于经理人提出的对于薪金和股权的要求很难接受,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城镇化对价值链相对优势提升的微观机制,推导发现: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在市场密集厚度强的产品上进行专业化出口有助于实现价值链相对优势的发挥;产品的市场非完全厚度越强,城镇化对价值链相对优势的提升效果就越明显。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省级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城镇化对价值链相对优势的提升效果非常显著,尤其是在市场厚度水平居中的区域,城镇化对价值链相对优势的提升作用最为突出。因此,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完善市场厚度经济机制对平衡地区之间的价值链相对优势,优化沿海、内陆区域贸易经济以及促进价值链相对优势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企业的经营中,挑战随处可见.传统能力理论通过静态分析,强调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突出企业的运营状况与其相关.然而在现代社会,商业环境日益复杂,社会资源逐步多元,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在大环境的变动中不再保持静态状态.因此,本文就动态能力理论分析企业相对优势的来源和构建,认为动态能力理论要求企业具备内外部资源整合能力,并针对内外...  相似文献   

11.
Two countries, which differ with respect to domestic demand for two groups of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are considered in a setting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where international trade is subject to transaction costs. It is shown that relative differences in demand determine the trade pattern. Each country is a net exporter of that group for which domestic demand is relatively larger-where the country has a comparative home-market advantage. Absolute differences in demand determine relative wages. Thus,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notions of absolut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s found in traditional trade theory also have meaning in new trade theory.  相似文献   

12.
Classical Ricardian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Revisite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ccording to the classical Ricardian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relative labor productivities determine trade patterns. The Ricardian model plays an important pedagogical role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but has received scant empirical attention since the 1960s.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contemporary relevance of the Ricardian model for US trade. Cross-section 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s of sectoral trade flows on relative labor productivity and unit labor costs are run for a number of countries vis-à-vis the United States. The coefficients are almost always correctly signed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though much of the sectoral variation of trade remains unexplained.  相似文献   

13.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晓晨 《经济经纬》2007,29(3):10-1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及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当代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向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挑战.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将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的因素纳入研究范畴,他们从动态角度或采用动态分析方法解释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使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虽然这一理论不像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那样具有公认的统一权威性,而是体现在不同经济学家的若干论述中,但其理论观点、分析方法以及对现实的解释,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相互矛盾的假设条件之上,因而是不正确的。一个国家的资本劳动比并没有意义,它只是技术水平的反映。国家之间资本劳动比例的不同也只是反映了技术水平的不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的原因是技术差距,而不是资本劳动比例的差异。发展中国家不应该盲目积累资本和提高人均资本的数量,而应该尽快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家庭内部成员,主要从夫妻二人拥有的比较优势角度,分析了家庭的形成及其家庭内部劳动分工格局。从理论上阐述在比较优势条件下,专业化和交换将导致整体联合利益增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家庭内部成员劳动分工的劳动力供给均衡点的形成及其变动情况。这一经济模型表明,为了提高家庭质量,实现整个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必须实行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在充分信息和较低交易成本的前提下,一方面,从纯经济学角度分析家庭的形成及其变动;另一方面,也可以透视出家庭实际变化及相关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比较优势理论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贸易模式的产生原因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然而,自比较优势理论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批评,英有效性一直受到怀疑.本文描述了比较优势理论模型的扩展,并指出在哪些条件下比较优势理论能够成立.通过这样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比较优势理论的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竞争优势理论的追随者往往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两个范畴对立起来,或者干脆使用竞争优势理论来否定比较优势理论.林毅夫先生在指出对这两种理论相互关系的上述理解是错误的、主张竞争优势的建立离不开比较优势发挥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本文尝试通过新兴古典的超边际分析,论证了促进国际贸易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同时也为林毅夫先生的观点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现状,然后从探讨传统的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缺陷出发,通过阐明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演变的一般规律,分析后发国家依靠塑造动态比较优势赶超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并就我国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