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贾贝  刘红琴 《江苏商论》2016,(12):18-21
根据云南省1980—2014年的相关数据,计算出能源消耗碳排放量,通过Tapio脱钩分析模型研究云南省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结果表明:1980—2014年期间,除了2000—2005年表现为未脱钩,其余年份是呈现相对脱钩状态,甚至2010—2014达到了绝对脱钩状态,呈现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效率的提高。结合中间变量分析可得到,能源消耗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主要是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脱钩的结果,减排技术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因此,云南省未来的发展措施重点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大力发展减排技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环境、资源的关系。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对环境恶化、资源衰竭等问题造成的影响相对以往有所弱化,但鉴于环境污染程度已经超过环境承载力,我国能源、资源供给仍存在较大缺口,绿色经济发展之路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3.
对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脱钩二者的脱钩进行了分析,通过从数据选取、整体特征和时间耦合三方面进行论述。在时间耦合分析中,从时间、空间和时空耦合三类解析,得出结论。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脱钩趋势总体处于良好的发展趋势中,但是从具体城市地区上来看,有些地区的脱钩性还处于比较严峻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Tapio脱钩指标分类评价标准,对20012012年四川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从省际、市(州)、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四个层面进行了分析。重在考察四川省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5.
利用脱钩指数对临沂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关系的协调性进行探究,得到以下结论:(1)2003-2016年临沂市GDP呈上升趋势,工业比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趋势,第三产业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罗庄区的综合能源消费量占临沂市总体能源消费量的比重最大,兰山区、郯城县的综合能源消费量所占比重下降趋势最为明显。(2)整体年份来看,临沂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关系属于相对脱钩。分年度来看,2007-2008年与2014-2015年度属于绝对性脱钩,2011-2012、2012-2013、2013-2014和2015-2016年度属于扩张性负脱钩,其他相邻年份属于相对脱钩。最后,从法规制度、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及差别化的区域政策等方面提出提高临沂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协调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南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其1994—2016年的GDP与工业能源消费数据的整理分析,通过碳排放系数法估算出每年的工业碳排放量,采用Tapio脱钩分析法对工业碳排放与GDP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阳市的煤炭和石油消费比重在不断减少,而电力比重在不断增加,以2007年最为明显,而天然气比重则一直处于超低状态;工业能源消费与工业碳排放之间多数呈同步关系,而GDP与工业碳排放存在不稳定的交替脱钩关系,近年来多处于不稳定的强脱钩状态,且整体有向强脱钩转变的趋势。为此,建议南阳市应优化工业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工业能源利用率,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建设能源管理体系,倡导节能减排意识,从而逐步实现南阳市GDP与工业碳排放的强脱钩关系。  相似文献   

7.
能源利用结构的优化是以重工业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的经济体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对河北省能源消费状况的分析和VAR模型,发现目前河北省能源消耗仍以煤炭为主,但总量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且能源利用率有显著提高。此外煤炭和石油消费与经济存在相互促进作用,天然气和一次电力消费对煤炭和石油有显著替代作用。由此提出强化煤炭的清洁利用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开发,以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提高利用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能源消费预测是政府制定能源政策和能源战略的重要依据,是经济发展质量预测的一种间接反映.针对河南省的特点,本文将经济发展质量纳入能源消费系统内部,全面研究经济发展各方面质量与能源消费的因果关系,建立了河南省能源消费需求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能源消费需求总量进行预测分析.文章最后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实现河南省能源消费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10.
杨惠贤  郑惺 《商业时代》2012,(1):109-111
我国在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费也日益扩大,能源供应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研究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我国制定能源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总结和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能源贸易与能源消费不仅受经济发展影响,还涉及能源安全问题.经济发展导致能源消费增加,能源消费刺激了能源贸易,能源消费在能源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中具有中间作用.任何对经济发展与能源贸易的检验其实都是对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以及能源消费与能源贸易关系的联合检验.因此,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研究重点集中在能源消费与能源贸易关系方面.  相似文献   

12.
以2000年到2007年数据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方法测度江苏省能源消费与经济系统之间关联度的结果表明:经济体系中固定资产投资是导致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原煤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大于原油或天然气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度,这表明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仍处于粗放式增长模式;天然气消费量与经济发展各因素的关联度均不大,却是江苏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能源消费发展区域的不同,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能源消费、信贷投放及经济增长的现状、关联变化。第一部分从能源消费、信贷投放两个方面展开,先对其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进行概述,充分了解相关知识。第二部分分别对能源消费、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探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揭示当前能源消费状况、信贷投放状况和经济增长状况。第三部分分别阐述能源消费、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影响的关联变化。最后对滨州市能源消费领域、信贷投放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完善的措施,以使能源消费和信贷投放以合理、可持续的方式进行,促进我国经济在稳定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有深刻的影响。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耗也在大幅度增加。我国是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国,本文通过分析近五年来不同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和不同行业能源消费量和消费总量的比较,发现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存在结构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和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能源发展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针对能源消费提出一些优化建议: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发展循环型经济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使用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依赖关系及因果关系方向。根据分析的结果发现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具有相互依赖性,合理有效的利用能源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53年至2008年的统计数据,对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数量分析后得出:能源消费、经济增长、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四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波动约有83%的原因可归于投资、人力资本投入、能源投入以及经济系统自身对前期偏离其长期均衡水平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商》2015,(18)
1980年以来,脆弱的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阿拉善经济继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尤其是2014年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已经影响到了阿拉善的工业发展。本文从导致的环境污染的因素分析找出原因,再通过ARIMA模型进行预测深入分析,最终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CPI作为2007年中国热点问题之一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文章通过引入CPI,利用经济计量模型检验了中国1978-2007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结论是:能源消费与GDP和CPI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GDP对能源消费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CPI与能源消费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因此能源消费增长速度的降低并不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通过研究认为,中国可以进一步采取节能措施以降低能源强度,而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伟佳 《商》2013,(18):224-224,167
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经历几十年的发展逐步成为工业农业并重、经济结构日渐完善的地区,其工业化发展历程值得深入观察。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阶段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动态变化,可以更加清楚的观察河南经济发展的特点,为其他地区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陆芳 《北方经贸》2012,(9):34-35,39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文章对湖北省能源消费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然后利用湖北省1980-2010年的年度数据对湖北省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但不存在因果关系。通过对湖北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测算,发现湖北省能源弹性系数较高,能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