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文献的梳理和产业集聚理论的回顾,从集聚形成原因视角深入剖析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机理,探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构建模式,提出杭州市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相应的对策,即杭州市应优化外部环境,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彰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加强产业联动,提高产业的关联度和综合竞争力;强化人才支撑,积极打造智力软实力平台。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中国2010、2011年截面数据,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集聚理论,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内生经济增长的空间联立模型,实证检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内生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都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与异质性,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内生关系,但尚未产生拥挤效应。因此,加强省际合作、共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合理布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优化经济增长、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等应成为中国经济规划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3.
《商》2015,(29):255-256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途径,是发展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的必然要求。本文以贵州松桃经济开发区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划为例,探讨了中小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全球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并成为策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基于"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梳理了武汉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促进圈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现实意义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基础和消费基础之上的。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发展需要有大量的驱动型因素,以此实现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推动,进而实现产业的集聚。本文主要对当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驱动因素及其发展的模式进行研究,以此梳理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的机理,全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和充分利用各项驱动因素及其模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我国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已由规模效率推动型向技术效率推动型转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度整体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平稳变化特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于区域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主要促进规模效率提升,研发强度则主要促进技术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促进扬子江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方法,对现阶段扬子江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情况进行了测度研究,首先介绍了θ指数以及区位熵法这两种产业集聚测度分析方法,另外,从整体以及不同区域两个方面对扬子江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测度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最后指出扬子江城市群应从发展制造业方面提升自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相似文献   

8.
长株潭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将通过区位商指数的计算,对长株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和发展水平进行具体分析,并在分析长株潭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发展不平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长株潭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长株潭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将通过区位商指数的计算,对长株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和发展水平进行具体分析,并在分析长株潭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发展不平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长株潭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齐飞 《商业时代》2013,(4):137-138
本文利用长三角16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同集聚效应。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存在滞后的相互促进作用,而同一时间段的二者集聚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效应。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就要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攀升。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内蒙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内蒙古第三产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且服务业结构层次较低,制造业低端化,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因此,提升产业关联度,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同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2.
《商》2015,(19)
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产业部门,本文结合其自身的产业特征,从产业角度和区域角度分析了其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指数,基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并实证检验两者协同集聚的演进关系及其各类效应。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地区各省市的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差异较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本身都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同期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对彼此都会形成一定的阻力作用,滞后一期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对当期制造业集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两者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专业化水平及产业优化升级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尚不明显。据此,提出有效促进产业协同集聚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经济"发展趋势下的重要支撑产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可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采用空间基尼系数指标,从行业层面对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状态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京冀各有行业优势,而天津优势不突出。据此,依据现有集聚现状和京津冀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了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式,产业集聚已经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中国31个省区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从动态方面运用动态集聚指数分别来对比研究四个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产业的动态集聚速度。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从动态角度整体均存在集聚现象,各区域及各行业动态集聚速度存在着明显的空间二元结构。针对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集聚效应及经济发展水平,提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品牌》2020,(1)
生产性服务业可以通过集聚发展带来的规模效应来提高产业自身的效率,帮助生产者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本文首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生产性服务集聚发展必要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广西生产性服务集聚发展迎来的历史机遇,最后总结出促进广西生产性服务集聚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商》2016,(10)
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服务化"时代的全球大趋势更明显,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加快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引导其在湖南省的合理布局,发挥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本文利用空间基尼系数测算了湖南省2008年至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及各细分行业的空间集聚度。发现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整体上存在空间集聚发展趋势,但各行业内部集聚发展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产业融合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简要介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基础上,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分析了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包括外部经营环境不规范、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拉动不足、产业集聚协调效应不明显、市场化力度不够、关键人才稀缺、创新动力不足等。提出了促进行业规范、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加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联动与融合、培养引进专业人才、培育企业创新环境等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上海西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虽然是上海首个大规模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是上海现代服务业辐射长三角的重要联结点,但是,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的先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比较,上海西郊集聚区发展相对滞后,仍处于前期发展阶段."大虹桥"商务区的开发,给西郊集聚区带来了更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人流和物流的快速流动,将有助于西郊集聚区经济环境的提升和政策环境的改善.上海西郊生产性服务区应该紧紧抓住这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尽快将自己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特色产业导向的、以园区式生产性服务业为特色的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上海趋于"服务经济"的经济结构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郑雅洁  刘泽坤 《商》2013,(2):226-226
北京已率先在全国形成了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而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和必然趋势,本文利用区位商指标对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集聚情况进行了测度,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