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伟 《调查研究报告》2006,(186):3-17,F0004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改革既要增加对“三农”的金融服务供给,又要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建议是:健全以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主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积极发展农业保除和农产品期货.降低农村金耐: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改善农村盎融的发展环境等。  相似文献   

2.
农村资金供需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红薇 《黑河学刊》2003,(5):41-41,43
目前农村资金供需存在着信贷支农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缺乏应用的制度保障;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自身问题,阻碍了农村资金供给的增长;改善金融服务,增加信贷投入的金融制约因素较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五点政策建议:一是净化农村金融环境,增加信贷支持力度;二是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三是加大货币政策操作力度,引导农村信用社增加信贷投入;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五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调整,逐步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3.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下,在全球金融危机严峻形势下,良好的金融服务尤为重要,小额贷款公司作为金融服务行业的新力军,可以有效改善农村和县域金融服务,进一步满足了农户、个体工商户、小企业的信贷需求,较好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文章对湖州市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对全国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江苏经济》2002,(10):7-7
消费需求是社会最终需求。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要逐步由投资为主转向以消费为主,着重从城乡居民的住、行、信息、旅游、教育、化等方面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增加即期消费。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开拓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的力度。金融与扩大投资、消费需求的关系十分密切,要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增加对企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支持,努力扩大消费信贷。  相似文献   

5.
刘娟 《产权导刊》2015,(10):33-36
信贷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能够为贫困人群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近些年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反贫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从上世纪90年代小额信贷引入我国以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与国外小额信贷的发展相比,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仍比较缓慢,存在规模小、不稳定和缺少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与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因此,研究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周小川在谈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时表示,今后,人民银行系统要更多地关注国民经济大结构的调整,深入了解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各项金融需求,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服务业、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新农村建设等的金融支持,研究探索更适合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的金融服务模式,拓展金融服务领域,真正促进经济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葛敏 《乡镇经济》2008,24(1):110-11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尤其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来说,更是如此。但目前农村金融支农现状冲无法满足“三农”对金融服务的巨大需求,成为制约落后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文章试联系界首市金融服务农村的实际,分析了近年来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与保障,但广大农村地区农民贷款难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存在。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小额信贷,有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贫困农户解决贫困问题,对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探讨如何实现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文章就农村小额信贷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史秀玲 《理论观察》2011,(1):152-154
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以农村土地经营权为抵押的信贷模式,这改变了金融服务方式,激活了土地潜能,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农民因抵押物不足而贷款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农村小额贷款风险发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要健全农村合作银行内部管理机制;要落实信贷审批责任;要加强贷款后的检查督促制度;提高信贷员整体素质;实施信贷公布制度。  相似文献   

11.
小额贷款公司的应运而生,是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建立现代化农村金融制度的重要举措,是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促进“三农”经济发展,支持美丽新农村建设信贷服务的一种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农业发展导致多元化金融需求,包括信贷需求、保险需求和期货需求。面对我国当前农业金融服务模式存在的诸多不足,要建立现代化农业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应该构建"三维结构模型":一是以农业信贷体系奠定农业新型金融服务模式的基础平台;二是以农业保险体系为基点形成农业风险防范与分散的路径及方式;三是以农产品期货市场体系为依托,演绎期货市场促进现代订单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由于农村特别是农户信贷的特点决定了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和信贷风险都很高。出现了农业资金投入短缺、农户和农村中小型企业贷款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经济突破了单一经济的格局,整个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决定了农村信用社贷款投向上的针对性。适应生产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将信贷资金的投放由过去的盲目性转向到农村产业上来;将过去的小农业单一投放转向到大农业多种经营和农村商品社会化大生产上来,这是农村信用社搞好金融服务、有效发挥自身职能的重要内容。为了做好“支农”服务大文章,湖口县信用联社认真按照市联社工作构思要求,从多角度将信贷支农措施落实到位。端正经营思想,落实支农资金。在信贷计划上,确…  相似文献   

15.
旁观     
农民“贷款难”、银行“难贷款”,是中国农村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农村信贷的风险让银行望而却步,但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就必须有金融的支持。降低贷款风险,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是目前农村急需做的事情。 金融能不能支持农村,说白了就是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能不能符合农村的实际,能不能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在广大农村,仅靠强调资金流动性、安全性的正规金融机构,如农行、信用社等,好像不足以满足农户多样化的信贷需求,很多“民间金融”也在发挥作用,这些“草根金融”若规范起来,金融支农的速度可能也会更快一些。  相似文献   

16.
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对于北上广等特大型城市而言,都市圈的辐射效应已经使得大批农民告别了传统的农耕生活,进入二、三产业工作,同时第一产业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对该市平谷区大兴庄镇农村小额信贷的认知态度、农户现有融资渠道以及现有农村小额信贷产品推广情况等展开抽样调查,发现伴随着都市圈农村经济的发展,现有的“一刀切”农村小额信贷产品已经不能充分满足都市圈内农村居民的需求。因此,期冀农村信贷机构能更加细分小额信贷对象,积极为都市圈农村提供更精准营销的小额信贷产品,从而促进都市圈农村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7.
小额信贷是金融服务向贫困人口的扩展,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各国纷纷对小额信贷机构进行改造,小额信贷向全面化的金融服务方向发展,不仅提供小额贷款,还提供现金提取、储蓄、保险、养老和抚恤以及汇款等多种金融服务。新模式的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仍然是低收入阶层,但覆盖所有城市和农村的低收入阶层。很多国家开始尝试通过商业银行提供小额信贷。目前,各国不同小额信贷的运作方式及发展路径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加强金融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部门应采取“加强宏观调控,确保支农资金合理运用;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充分合理运用资金;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支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等措施,加强服务为社会主义型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迅速,农村金融需求进一步得到释放和满足,金融成为助推"三农"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必须从金融服务有效供给环节入手,加大力度调整信贷结构,丰富信贷产品,改善金融服务环境,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拓宽融资渠道,增加金融服务供给等。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0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 金融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清理纠正金融服务不合理收费,切实降低企业融资的实际成本;拓宽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渠道;细化对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促进小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在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