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集中体现与必然结果。本文首先介绍了区域一体化组织的理论,然后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提出了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质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根据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结合小西北地区经济实际,文章认为,制度约束是该地区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打破制度约束、促进经济发展的良策,但地方政府的阻碍提高了交易费用,使一体化进程缓慢。文章指出,通过地方政府主动改革打破自身对经济发展的阻碍,在诱致性制度变迁基础上适度推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小西北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有望加快。同时中央政府须尽快完善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TPP谈判、RCEP谈判的推进和南中国海冲突日益增多,中国与东盟的交流与合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当前日益复杂的中国—东盟关系形势下,文章试图寻找中国—东盟金融合作新的路径。文章认为,中国与东盟的金融合作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掺杂了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文章分析了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的经济障碍和非经济障碍,并基于此状况,沿着增强中国与东盟的金融互信、考虑中国与东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建立统一稳定的区域金融市场以及抵制区域外势力的干预的思路提出了在当前形势下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的推动策略。 相似文献
5.
经济圈内的各市的资源、产业、技术、人才等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各不尽相同,把各自优势结合起来,通过整合发展,则可以提高经济圈的整体优势和经济运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整个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整体推进。在合肥经济圈的发展中,通过整合经济圈内的发展资源,加强区域合作,则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经济圈内各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After compiling an index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that accounts for global (GATT) as well as regional (European) integration of the EU member states we test for permanent and temporary growth effects in a growth accounting framework, using a panel of fifteen EU member states over the period 1950–2000. While the hypothesis of permanent growth effects is rejected, the results—though not completely robust to controlling for time-specific effects—suggest sizeable level effects: GDP per capita of the EU would be approximately one-fifth lower today if no integration had taken place since 1950. JEL no. C33, F15, F43, O52 相似文献
7.
FDI与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总量差异上,而且也表现在速度差异上。这种东中西经济发展速度的递减特征和FDI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相一致,实证数据表明FDI并没有缓解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反而起到了相反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日本FTA战略看东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战后,日本充分利用了贸易自由化时期的有利国际环境,在"贸易立国"战略指导下,多年来一直奉行多边自由贸易政策,从不搞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日本的经济合作政策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日本媒体、企业界和政府对区域贸易集团的关注程度明显提高。2001年,中国与东盟就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达成一致,对日本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日本加快了构建双边自由贸易区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从“复合行政”到“复合治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经济矛盾解决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行政区经济矛盾的几种思路中,“复合行政”理念及其政治结构设计处于上风,但这一理念及其政治结构无论是在理论设计的前提条件上还是在实践操作可行性上均存在缺陷。文章在分析“复合行政”理念的条件缺失和操作性缺陷的基础上,引入了“复合治理”的概念,并通过设计“复合治理”的政治结构以及分析其在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及行政区经济矛盾过程中的效用,得出“复合治理”是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经济矛盾的较为优良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海外华商群体特性包括,中华文化认同和跨文化环境下的融合性,经济网络的跨国扩张性,社会资本桥接性,价值取向三重性等。这些特性与区域一体化可行性前提具有相通路径,使海外华商在中国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起到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十七大报告、牡丹江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和十届四次全会报告中都提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本文结合三个报告和大牡丹江战略来阐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在牡丹江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中国经济一体化问题。大陆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四地经贸交往不断融合,四地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已具备,但是四地间制度性合作仍欠缺,这不符合四地间经济高度融合的现实,在四地间开展制度性合作并最终建立中华经济区是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厂商间的联系效应是FDI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东道国金融发展水平越高,联系效应就越明显,经济增长就越快.通过经验检验,本文没有发现中国金融发展与FDI的结合显著地促进了联系效应的发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金融发展的低水平.因此,推进中国金融制度变迁,实现金融市场化与自由化,提升金融发展水平,是强化联系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我国1985~2005年数据对服务业FDI自由化与福利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服务业FDI自由化在长期内有利于我国经济福利的改善,但短期内对我国经济福利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发现,服务业FDI自由化不是我国经济福利增加的Granger原因,而我国经济福利增加却是服务业FDI自由化的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15.
对外开放是从经济特区的试验开始的;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对比较优势原则的重新尊重和非均衡协调发展的重新肯定;在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下为我国融入世界经济,提高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安倍第二次出任日本首相为分水岭,起步晚、发展迅速的日本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昔日高度重视通过参与、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来确保日本经济稳定发展的资源供给、不断开拓的海外市场转向了依托参与、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来主导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权。为此,安倍政府实施了以TPP/CPTPP、RCEP、中日韩FTA等区域多边贸易协定为龙头,以日欧EPA、日美贸易协定、日美数字贸易协定、日英EPA等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为两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使日本"成为在区域层面以及双边层面创造规则的国家"。 相似文献
17.
当前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文献多侧重于跨过公司的经济动机,往往忽略了投资所在地的社会、经济以及地理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根据古典引力理论和地缘经济学中的经济潜力观点,社会、经济及地理等多种因素影响了对外直接投资决策。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若干社会及地缘经济变量能够较好地解释日本在亚洲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 相似文献
18.
经济整合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而大都市圈发展同样是为了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功能。文章通过探讨经济整合和大都市圈发展的功能特征,指出经济整合与大都市圈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即经济整合是大都市圈发展的最终归宿;大都市圈发展推动了经济整合;差异性造就了经济整合与大都市圈发展的特色。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我们理解经济整合与大都市圈发展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20.
纺织业FDI在中国大陆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基于外资不同来源地和地区差异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9-2006年中国大陆31个地区纺织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动态面板数据,本文运用广义矩方法分别分析了来自台港澳的外资和其他来源地的外资在中国大陆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和城市化水平对前者的影响显著,对后者的影响不显著。国有企业数量对后者的影响显著,对前者的影响不显著。聚集效应和示范效应都显著影响了不同来源地外资的区位选择。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只对其他来源地的外资在该地区投资影响显著。东部沿海地区的研发环境因素对外资的影响是正的,中西部地区的研发环境对外资的影响是负的。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对其他来源地外资的影响是负的,中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对其他来源地外资的影响是正的。土地使用成本、市场规模和政府财政支出对外资的影响与理论预期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