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锦州城市化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锦州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应有四个层次:一是辽宁西部地区的中心;二是辽宁区域性交通运输的中心;三是环渤海湾经济圈至少是东北段的中心;四是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北部出海通道的中心。城市化的内涵丰富,锦州市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和把握:一是人口的城市化;二是近郊的城市化;三是生产要素的城市化;四是工业的园区化;五是农业的城市化。  一、对城市化发展作科学的目标定位,明确城市功能及发展趋向  从市城市功能看,较突出的是海港空港功能、金融证券功能、商贸流通功能、文教科研功能、交通通讯功能等。拓展和完善城市…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将有3亿以上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在此背景下,加快城市化步伐,特别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成为关键。因此,充分认识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其制约因素,并据此作出科学决策成为我们探究的议题。  相似文献   

3.
徐勇  彭芳春  尹华阳 《特区经济》2007,(12):184-185
产业演进理论认为伴随产业的升级,促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中心城市往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流入地,中心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因此处于较高水平。中心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与以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值得深究。因此,本文以武汉市1985~2004年的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此为提高中心城市整体实力作参考。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初山东省城市化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的现状来看 ,存在着城市化滞后于国民经济增长、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不强、小城镇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吸引力不大等主要问题。本世纪初 ,山东省应以建设“大而强 ,富而美”的山东为城市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以效益优先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 ,将“大力发展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 ,带动其它层次城市的发展 ,促进全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作为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战略 ,将“促进山东半岛城市带的形成”作为城市化发展的空间战略  相似文献   

5.
汪建江 《浙江经济》2007,(23):44-45
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已达到38%,浙江省为53%(“五普”口径),进入了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区域城市化、城市区域化”:一方面,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随着中心城市功能的增强,其影响和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出现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区、大都市圈等不同类型城市区域,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单元。  相似文献   

6.
论深圳经济特区国际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本文的国际城市化分为两个层次,最高层次为全球决策和控制中心的城市,称国际中心城市,一般层次为区域或跨区域的决策和控制中心的城市,称国际城市。1991年10月深圳提出建成“多功能的国际性城市”,这不仅标志着深圳特区的城市化建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而且由深圳特区引发的国际城市热潮不断地从特区向沿海城市扩展。深圳特区国际城市化,是经济特区发展的新课题,值得认真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郊区城市化可以协调其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关系,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经济发展、设施完善、观念进步、政策扶持和农民务工是郊区城市化的基础。郊区城市化的主要趋势有三种:郊区并入城市核心区;郊区成为辅城、城市副中心;郊区与原有城市核心区成为地位平等的新中心。  相似文献   

8.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郊区城市化可以协调其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关系,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经济发展、设施完善、观念进步、政策扶持和农民务工是郊区城市化的基础。郊区城市化的主要趋势有三种:郊区并入城市核心区;郊区成为辅城、城市副中心;郊区与原有城市核心区成为地位平等的新中心。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近几年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突出了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无疑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是对于如何构建中心城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功能,有不少问题尚须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0.
韩江卫 《特区经济》2006,(4):157-159
近年来,城市化的加快并未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这是由于城市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化模式扭曲了市场在城市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片面追求以工业化为中心,提高了城市化的成本;城乡分割的经济体制抑制了城市就业增长;服务业发展滞后等原因,造成严重的就业问题。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大力发展服务业,实现城市化进程与就业增长的同步协调进行。  相似文献   

11.
所谓再城市化,是指在原有的城市化水平基础上,调整城市经济布局,推进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和农民的市民化,使得整个城市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提高城市功能发挥的效益。上海作为老城市,在世纪之交,经济高速发展之时,也面临着再城市化的问题,这不再是市中心区简单地向外扩展,而是要进行整个城市的重新整合,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使上海这个中心城市达到区域最经济。  相似文献   

12.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群是现代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未来20 年,将是我国城市化的高速成长阶段,新世纪之初,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构想,河南省提出了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本文着重从中原城市群建设的重大意义及方法措施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多中心治理理论对我国城市治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治理的多中心特征越来越明显。本文论述了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背景、内涵及特征,阐述了城市治理由传统的单中心管理向多中心治理的转变趋势,探讨多中心治理理论对我国城市治理的启示,以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效率,实现城市公共事务的和谐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应雄 《浙江经济》2002,(3):44-45
形象是生产力,是竞争力,是文化力,也是发展潜力。提升中心城市形象,增强中心城市的竞争力,是加快推进城市化的关键一环。中心城市的整体形象,不仅是单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5.
林锋 《浦东开发》2000,(6):38-40
浦东开发的过程实质上是城市化的过程。浦东开发的前十年里,城市化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由都市经济支持的中心城区和开发区以及由城镇经济支撑的中小城镇共同构成的城市体系。加强中小城镇建设并结合以轨道交通为特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浦东新一轮城市建设的重点,这将会进一步推进浦东的城市化进程。 中小城镇建设与“浦东模式” 浦东开发前十年城市化过程中,开发区建设起了决定作用,因此,有人把这种以开发区带动整个地区城市化的方式称为“浦东模式”。如果我们仔细剖析这十年浦东城市化的过程,就可以看到,在浦东的“中心城区──…  相似文献   

16.
中心城市是劳动分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珠江三角洲乃至华南经济区中,广州的中心城市地位,既是历史形成的,也是其自身的实力基础所决定的。历史上看,广州由于区位优越,遥控五岭,近扼三江,腹地相对广阔,从古至今就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虽受国家城市发展方针限制但仍在华南首屈一指,城市化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位居区域前列,区域城市化的推进及与香港的互补合作,延伸了广州的服务范围,拓展了市场空间,促使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城市功能趋于完善,中心城市应当具备的基本特征更为显现,现代化水平跃居国内大城市前列,体现中心城市作用的极化、扩散  相似文献   

17.
陈耘 《宁波经济》2001,(2):43-44
北仑区域作为宁波市的中心城市之一,近几年来以开发区,保税区较快的经济增长和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标志,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因此,如何充分认识城市化的深刻含义,积极,慎重地迎接城市化高潮的到来,合理地引导北仑区域城市化进程,探讨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战略,是开发区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87年8月21日至25日,在兰州举行了中国城市经济学会首届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中心城市经济理论讨论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主任汪道涵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发言,阐述了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城市经济在发展,城市化在推进。主要回顾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综合功能的增强。第二个问题:中心城市和经济区域。从点面结合,集聚效益和地域分工,中心和网络,城乡分工和城乡一体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心城市和经济区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本刊刊登汪道涵同志发言中的第三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原城市群崛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群是现代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未来20年,将是我国城市化的高速成长阶段,新世纪之初,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构想,河南省提出了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本文着重从中原城市群建设的重大意义及方法措施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新常态下,城市发展逐渐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调整,进入新型城市化发展阶段,多中心的空间布局形态面临着各中心之间融合的需求。文章分析了多中心城市——台州市当前中心区融合的基础和面临的困难,提出在保持城市空间布局、提升中心城市服务能级、加强多中心间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加强文化统筹等多方面融合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