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日本循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用完即扔”的生产消费体制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面对这种状况,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再生循环”的社会经济体系,对废弃物进行合理处置、再生利用,从而把产生的废弃物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减到了最低限度。这样做,既节约了资源,又保护了环境,也为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
陈险峰 《当代经济》2007,(23):46-47
通过对浙江中小民营企业的独具特色的块状经济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要突破可持续发展瓶颈,就必须采取战略联盟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经历宏观经济政策适度从紧、经济发展速度回落考验的民营企业家们,因当前中国经济酝酿第三次起动而略感轻松的同时,面临的一个迫切课题是:在新的经济增长周期中,应采用何种经营战略,以抓住机遇,谋求企业更快发展?事实上,一些精明的企业家已清楚地认识到,在国家倡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市场竞争升级的“九五”期间,采用创立品牌和适度规模联动推进战略,方是良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营企业在经过了20多年的蓬勃发展后,无论是在数量、规模、还是资金方面都已今非昔比。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国民营企业的“短命”与国际民营企业的长盛不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认为造成我国民营企业“短命”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忽视发展战略管理所造成的,在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战略制定、实施、控制、调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之后,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模式,而循环经济就是目前国际上反映这一思潮的一种新型模式。循环经济的基本趋向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转变。在21世纪,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受到资源与环境的严重制约,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吉林省"十一五"时期发展循环经济应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为主线,从企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起步,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建设并重的原则,采取依托核心企业,以大规模工业化方式组织产业集群式发展,发挥科技优势促进产业升级,发展环保型效益经济等发展模式;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先进实用生态技术,延长生态经济产品链条和产业链条,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民营企业发展战略与提高国际竞争力对策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从市场经济和企业理论角度深入认识,分析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完善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快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和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利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集聚,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民营企业的“第二次创业”与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机制的灵活以及初创者的冒险精神和抢先一步的商业意识。但中国的民企往往做不大、红不久。近年来民营企业经营者们反思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体现在遇到问题时不再采取那种倾诉式的内省,而是停下手中的工作,亲自到国外去进修、考察,寻找可能的答案。这可以看作是“第二次反思”,或是一种新形式的“企业再造”。一、民营企业为什么要进行第二次创业  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实质上是进一步提高层次的问题,是对早期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而言的。民营经济所以要二次创业,主要是由于当前的经济态势已经不同于民营…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正在向国家积极申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但作为中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近年来该区域生态状况不断恶化。在此背景下,为保持该区域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最佳选择,并给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重点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并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应用价值的经济模式,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在我国已成为必然和现实的选择,但是限于我国农村较为落后闭塞的现状,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还有较多的困难.文章主要基于此分析了在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吕素昌 《经济研究导刊》2013,(19):269-270,272
为了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体现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因此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宏观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不仅对于经济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国家整体规划和长期发展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目前无论是对于经济领域还是生态环境领域都提出了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它对于实现经济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同时这一理念也是适应新时代下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2.
《经济视角》2002,(2):19-19
2000年11月23日,黑龙江省正式由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 黑龙江生态省建设的目标是计划用20年的时间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为生态省。具体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全面起步阶段(2001~2005年),目标是: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逐步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使人为因素造成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全面实现“一控双达标”,优先启动一批重点的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为解决社会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模式,而循环经济就是目前国际上反映这一思潮的一种新型模式。循环经济的基本趋向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转变。在21世纪,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受到资源与环境的严重制约,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要构筑经济特区中心城市,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面推进海湾型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中.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立足点,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探索一条“厦门模式”的特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实践证明,民营企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注民企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亦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6.
自无锡民营企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以来,加强了民营企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的学习研究,促进了无锡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中共无锡市委"两新"工委与无锡民营企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日前联合举办了"民营企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与会的50多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围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民营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履行生态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观点和意见,为民营企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得到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作根本性的变革。时下风靡全球、被许多人所关注的绿色经济,也称为生态经济,正是全人类共同探讨的一种经济发展新模式,它是相对于过去传统的“黑色经济”而提出的。近几年来,我国也在积极地探讨这种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各种实现途径,而循环经济正是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与单纯强调"是否节约运输成本、靠近中心市场以利于技术信息获取"的静态自然地理决定论有所不同,本文提供了一个动态框架,认为应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解读自然地理差异对东西部民营企业发展绩效的影响.我们的分析表明,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源于自然地理差异的人口压力、国家战略对民营企业构成的约束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这个意义上,民营企业发展绩效是内生于人地矛盾和国家发展战略变化的.理论逻辑延伸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对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家而言,企业发展模式与发展绩效似乎并不是随意选择的.这意味着,只有减轻西部民营企业面临的战略性约束,缩小东西部民营企业发展绩效差异的论题才可能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宋生瑛 《经济论坛》2007,(21):56-58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建设中的困境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是指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行政区域,它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环境质量,同时遵循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自然生态三大规律.  相似文献   

20.
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根本之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宪存  金丽霞 《江南论坛》2004,(3):33-33,37
众所周知,20世纪被称为“大发展与大破坏的时代”。大发展是指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世界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破坏是指由于人类掠夺式的无序开发资源并把各种废弃物抛回自然界,从而造成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的大破坏,不仅成为经济继续增长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