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创新型企业和企业持续创新理论,结合我国创新型企业的评价和导向这一实践和理论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持续创新动力、能力和绩效"的创新型企业评价理论指导思想、评价准则、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时其在云南省首批创新型企业评价的实际应用结果作扼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培育和维护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本文从企业缺乏持续创新能力的原因分析入手,基于保障功能、促变功能、支持功能、整合功能和激励功能,构建了三个阶段的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管理模式,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实施对策,为企业实现持续创新活动提供可行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集群式创新的企业入群行为及其约束条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友金 《生产力研究》2003,(2):124-125,139
集群式创新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本文的目的是设计一个理论模型 ,探讨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中企业入群行为的激励及其约束条件 ,揭示其基本规律 ,试图为深入进行集群式创新研究提供一种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产业集群创新与风险投资关系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式创新与风险投资的相互影响,并结合我国实际探讨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创新和风险投资联动不足的表现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校创新团队是应对复杂科研环境、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力量,其持续创新能力对团队发展和高校的社会贡献力具有重大意义。阐述了高校创新团队持续创新能力内涵,结合文献回顾及专家意见,识别出高校创新团队持续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表现形式;最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高校创新团队持续创新能力形成机理进行了实证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团队成员自身因素、团队环境以及团队外部因素对高校创新团队持续创新能力的两方面——持续知识创新和持续成果转化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水蓝 《经济论坛》2013,(11):64-67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培育和维护中小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是其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内因是决定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根本因素,因而,本文从内部资源的视角考察中小企业缺乏持续创新能力的原因,从创新资金、企业家精神、创新人才、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与知识产权的角度,构建了中小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提升模式,为中小企业实现持续创新提供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是产业集群实现升级的重要基础,而利用供应链的思想来构建创新网络是形成集群内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途径。在探讨了供应链和集群式供应链含义的基础上,概述了供应链环境下创新网络的内涵及其运行模式,分析了在供应链环境下构建技术创新网络的优势,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的创新网络的构建对策。  相似文献   

8.
李平 《经济师》2012,(5):29-30
一些传统产业集群迅速发展,依靠的是资源优势而不是创新,更没有发挥集群优势去创新。为了帮助这些传统产业建立起集群式创新体系,文章首先讨论了传统产业集群式创新的动力,以及组织框架,然后提出建立集群式创新体系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合作形式。  相似文献   

9.
动态复杂市场环境下,持续创新是任何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笔者在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理论评述和相关理论界定的基础上,构建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与测度.这对企业识别持续创新的关键因素、挖掘瓶颈因素进而实现持续创新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粗糙集的企业持续创新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持续创新绩效,就是企业持续创新所获得的成绩和效果,包括经济绩效、社会环境绩效、技术绩效等,是检验企业持续创新效果的基准.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创新绩效不稳定,经济效益难以实现较长时间的增长.只有少数实现了持续创新的优秀企业,获得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的经济效益,即企业持续创新经济绩效.而在企业持续创新绩效的评价研究中,缺少对企业持续创新绩效可持续增长方面的评价.文章针对目前在企业持续创新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持续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创建了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企业持续创新绩效的评价模型.并对云南省七个企业的持续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评价的结果表明,此方法符合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11.
利用新制度学派观点,以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式创新行为为基础,以合法性机制为视角,从组织域层面解释企业集群式创新趋同行为的发育机理,并以中关村软件园企业创新联盟为例,揭示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的内在动力。研究发现,集群内企业通过强制趋同、模仿趋同以及规范趋同3种机制,在使自己适应创新制度环境的同时,不断具有创新同质性。同时,产业联盟成员企业通过创新与模仿、合作与竞争等行为提高其合法性,实现企业集群不断创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界定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的内涵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并构建了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内涵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王文亮  冯军政 《技术经济》2006,25(11):70-73115
动态市场竞争案件下。持续创新是竞争优势持久性的唯一来源,持续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持续发展的稳定性。通过对持续创新及持续创新能力的评述,从创新理论、能力理论综合的角度研究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相关问题。从市场导向的角度出发,提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概念,讨论持续创新能力的结构,并分析持续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最后探讨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为企业提供了特殊的时空情景,其复杂的网络叠加拓宽了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渠道,提升了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但是网络的传播使得创新者的创新利好可视化,模仿等创新不作为的投机策略也将出现,并损害创新者的创新积极性,甚至是集群整体的创新绩效。运用演化博弈工具分析集群企业在不同情景中的创新策略,通过重复性博弈探讨动态互搏中的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15.
贾驭  郑亚莉 《经济论坛》2006,(22):21-24
一、浙江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据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浙江省各行业共有企业单位数30.53万家,资产总量43204.07亿元,年营业收入38655.92亿元。可以说,这些单位的生产经营构成了浙江国民经济的绝对主体。在这一绝对主体中,中小企业又占绝大多数。2004年底,浙江各行业拥有的各类中小型企业数量30.41万家,资产总量35683.81亿元,从业人员1130.71万人,2004年实现营业收入27703.85亿元。中小企业单位数占全部企业单位数的99.6%,资产总量占82.6%,从业人员占82.7%,营业收入占71.7%。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浙江全省国民经济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见…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持续创新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卓越绩效模式"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企业持续创新机制框架模型,该模型包括创新动力、创新过程、学习能力、创新管理、创新环境五大部分。创新动力是来源,创新过程是核心,学习能力是基础,创新管理是手段,创新环境是平台,通过五大部分的耦合和相互作用确保和促进企业的持续创新,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集群式创新与区域竞争力提升的耦合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促进和发展集群的能力,其核心是集群式创新网络的发展。企业集群与区域竞争优势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彼此相互影响,使该区域形成一种集群式的自组织力和自生成力。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协调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使之良性互动,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集群式创新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集群式创新的角度,以集群式创新的竞争力优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现状及其成因为基本点,来探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产业升级问题。认为造成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乏力和产业竞争力较弱的主要原因,在于创新环境与社会资本的缺失和有效的制度供给不足与政府政策的失灵,并依此提出了面向集群式创新网络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企业持续创新与机遇管理的重大意义,创新学者提出了企业持续创新机遇的概念,并对其概念、特性进行了研究。结合企业持续创新理论和机遇管理理论对企业持续创新机遇管理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评述,认为当前企业持续创新理论的研究较多,而机遇管理理论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机遇管理理论应用于企业持续创新管理的文献。综合企业持续创新机遇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提出机遇决策问题、智能化的机遇管理以及营造机遇是企业持续创新机遇管理理论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创新网络及其治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群式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创新网络是集群式创新的内在特征,其治理机制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回顾集群式创新、创新网络及其治理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创新的内涵、集群式创新网络的类型和结构,并基于信任、声誉、权力和制度等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创新网络的综合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