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基于二元VAR-GARCH(1,1)-BEKK模型从均值与波动层面实证分析了汇率变动与CPI变动的关联性。研究表明,从均值层面看,汇率变动是CPI变动的Granger原因,CPI变动不是汇率变动的Granger原因;从波动层面看,汇率波动性对CPI波动性存在显著ARCH效应,说明汇率波动水平会显著影响CPI的波动大小,但是CPI波动水平对汇率变动的ARCH效应不显著。汇率变动与CPI变动之间存在显著的"时变性",通胀环境以及我国进口产品结构的变化是"时变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新疆金融》2011,(10):1-22
<正>第一部分价格形势受猪肉和鲜菜价格同比涨幅显著回落影响,食品价格高位回落,同时非食品价格相对平稳,导致CPI同比涨幅小幅回落。CPI环比涨幅年内首次回落到历史平均水平以下,季节调整的CPI环比涨幅收窄,趋势周期项涨幅继续缩小但仍相对较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明显回落,国内生产者价格高位窄幅波动。  相似文献   

3.
持续性加权核心通货膨胀的测度及其货币政策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心通货膨胀对于宏观经济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测度核心通货膨胀是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和框架的重要环节。本文采用自回归和均值回归方法构造的持续性加权核心通货膨胀指数具有低波动性特征,与总体通货膨胀的动态变化高度相关,无论对判断总体通货膨胀趋势还是对确定货币政策取向,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还发现,CPI成分中服务类成分相对于食品的持续性高、权重偏低,短期内可能会增加CPI波动性,长期将造成CPI低估,为此应在降低食品在CPI权重的同时,逐步提高服务类的权重以充分反映我国不同部门生产率相对变化的长期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月度数据分析了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形成机制及波动原因,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理论和基于向量自回归的误差修正模型研究CPI、非食品价格和食品价格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因果分析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时期,食品价格和非食品价格上涨都显著地导致CPI的上涨,但CPI对食品价格影响显著,而对非食品价格没有显著影响。所以,调控CPI的宏观政策(如货币等政策)、促进农产品生产和非食品供给都将对控制通货膨胀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后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预测引导功能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国家的研究表明消费者信心指数CCI对经济变量具有预测和引导功能.金融危机后,研究我国CCI和经济变量的影响关系十分必要,本文利用2006年至2009年4年的数据,对CCI和各经济变量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CCI对CPI和失业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对CPI存在单向引导关系,但对其他经济变量预测和引导功能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梁骁 《甘肃金融》2023,(2):35-41
物价是根据产业链的特征拟定的,通过对价格进行预测分析则是物价实现的基础。文章主要以货币因素为参考构建非线性MG系统模型,对企业商品价格实时管理进行实验性检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 CPI能将价格变动的信息反向传输到PPI,且平均时滞间隔周期为1—2个月,PPI对CPI具有向下推动传输的作用,平均时滞周期为1—4个月;(2)价格管理体制能显著地反应PPI对CPI的推动传输作用,产业链体制能较好地为CPI对PPI的反馈传输作用发挥更好的效果;(3)货币供给对PPI的影响较明显,对CPI作用较小,且当PPI变动时会影响货币供给量,当CPI变动时则对货币供给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是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乘积季节模型对陕西省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144个月份的CPI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建立ARIMA(p,d.q)×(P,D.Q)12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为反映CPI变化规律较优的模型,最后利用该模型对陕西省2013年各月CPI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对2011年我国CPI前十个月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客观地总结了当前CPI的主要特征,从四个方面剖析了CPI上涨的动力因素,结合GARCH模型对2011年后二个月的CPI进行了预测;其次,对2012年影响我国CPI的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判断,给出了2012年全年的CPI涨幅可控在4.5%的水平。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正处于关键时期,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相互消长,导致通胀与抑制经济增长的因素相互转化,这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恰当把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调整经济结构快速转变,防止高通胀是当前及今后经济工作的一贯重点,为此,最后从五个方面提出有效稳定物价水平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建立VEC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对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财政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货物与劳务税、政府投资对CPI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企业所得税对CPI具有负向拉动效应,三者对CPI预测方差的贡献度之和超过30%,其中货物与劳务税贡献率近20%。所以降低货物与劳务税、提高企业所得税有利于控制物价。(2)政府投资对CPI的长期波动影响较大,货物与劳务税对CPI的短期波动影响较大,企业所得税的影响不够显著。这与它们自身的运行机制相关。由此建议,目前我国财税制度的改革不仅仅是总量的减税,更重要的是进行税制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ARIMA季节模型拟合自2004年12月以来香港个人消费总值变化值,并对2015年第四季度,2016年四个季度、2017年的前三个季度,总共八个季度进行了预测。拟合结果显示,香港CPI自2004年第四季度至2015年第三季度的CPI值符合模型(即模型)同时具有季节性和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纪敏  孙彬 《金融与经济》2012,(3):29-32,16
本文通过分析房价和物价(CPI)相互影响的直接、间接和预期三个渠道,运用计量方法对房价与物价相互影响作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全国层面上,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预期互为Granger原因,并且房地产价格领先于CPI;在地方层面上,地方房地产价格均显著地是CPI的Granger原因,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对CPI的影响显著且影响时间较长。另外,研究表明通货膨胀预期领先于CPI,并且房地产价格对通货膨胀预期冲击的持续性长于CPI;而通货膨胀预期对房地产价格波动的解释能力高于CPI,这表明中央银行控制通货膨胀预期对于稳定房地产市场和实际通货膨胀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Eviews8.0计量分析软件,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初步考察2006~2016十年间的货币供应量M2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变化(d M2)对物价水平(CPI)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特点,其滞后期大约为1个月,并且其滞后期影响大约维持4个月左右,其影响力度呈现先递增后递减,滞后结构具有倒U型特征。同时还发现当期CPI还与滞后期CPI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因此,我们应当继续加强货币供应量M2和CPI的调控机制,促进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13.
<正>预计2023年国内物价水平温和可控2022年,国内通胀呈现出“PPI高位回落,CPI低位回升”的特征,通胀剪刀差逐步收窄。进入2023年,在外需持续走弱、内需企稳回升的背景下,预计CPI温和上涨、PPI低位震荡,通胀压力总体可控。笔者预计,2023年CPI同比中枢为2.2%,PPI同比中枢为-0.5%。从CPI方面看,防疫政策优化将带来年内消费需求回暖,通胀中枢或将小幅上移,食品与非食品走势相反,结构性通胀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4.
基于标准的结构时间序列模型,将原序列分解得到趋势、周期、季节及不规则成分,在此基础上增加干预成分,将其扩展为复杂结构时间序列模型。应用1997年1月—2015年6月的中国货币供应量进行了预测,比较了STM和ARIMA预测效果。实证研究表明,STM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5.
《南方金融》2008,(3):1
2007年以来,国内物价几乎呈逐月走高的趋势,年度CPI达4.8%,创1997年以来的新高。今年1月、2月的CPI更是高达7.1%和8.7%。虽然今年1、2月的物价大幅上涨有季节因素、冰雪灾害以及去年CPI基数的影响,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结构性通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Gali & Gertler(2000)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考虑通胀惯性的高阶滞后混合菲利普斯曲线的结构模型框架,并基于GMM模型对高阶滞后混合菲利普斯曲线进行计量检验和实证分析,通过估计其结构参数和深度参数来度量我国通胀惯性的大小及对通胀的影响,刻画我国通胀的动态特征以及我国厂商的定价行为。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通胀具有高阶滞后混合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特征,滞后阶数为2,通胀同时存在向前看的理性预期和向后看的适应性预期;我国通胀惯性和通胀预期的强度对通胀率指标范畴十分敏感,CPI通胀率的通胀惯性和持续性大于RPI,CPI通胀率的适应性预期特征强于理性预期特征,RPI通胀率的理性预期特征强于适应性预期特征。在我国厂商定价概率方面,CPI通胀率相对于RPI通胀率,产品价格调整时间间隔较长,厂商对经济政策的反应较不敏感;在厂商价格预期行为方面,CPI通胀率相对于RPI通胀率,厂商对适应性预期的依赖程度超过了理性预期。  相似文献   

17.
从二维视角出发,选取月度数据对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与CPI波动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外汇储备与CPI波动互为因果,且二者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短期内,外汇储备对CPI波动存在正向的冲击效应,外汇储备和CPI波动关系的阶段特征呈现出与我国外汇体制变迁阶段相契合的规律性。为此,提出了削弱外汇储备对物价影响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1998年1月到2009年3月的经济金融月度数据,采用HP滤波法分离出M_1、GDP、CPI增长率序列的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后,运用VAR模型及其脉冲响应函数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M,的波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十分明显,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显著;货币供应量M_1的波动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影响,但相对而言,产出效应不如价格效应大。同时,货币政策效应呈现出非对称性,货币政策紧缩效应大于扩张效应。因此,目前中央银行应重申将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以稳定公众预期,并采取措施尽量减小货币政策的时滞。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房地产价格波动影响渠道与效应进行了理论解释,构建了纳入资产价格因子的广义价格水平指标GPI,并对构建的包含资产价格因子的广义价格水平指数GPI和传统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认为,广义价格水平指数GPI同比指标与CPI同比指标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GPI是CPI的原因,但CPI不是GPI的原因,房价上涨是导致API影响CPI上涨的重要原因,但房价波动对CPI具有滞后影响,需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因而提出仅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参考已经不能全面明确地反映现实情况,GPI指标比CPI更适合于用于制定货币政策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科技与金融》2020,(3):2-2
国家统计局2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4%,涨幅为2011年11月(2011年10月为5.5%)以来高点,环比上涨1.4%。CPI上涨格局中的结构化特征仍然明显,在八大类中,食品烟酒类价格涨幅较大,是推涨1月CPI的主要因素。专家预计,随着春节效应和翘尾因素逐渐消退,物价水平或将逐渐回落,货币政策调控有较充足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