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的中资企业已达1600多家,总投资累计逾200亿美元;中国资本在香港已超过美、日等国际资本,成为仅次于英资的第二大外来资本。有人士预期,随着部分英资财团地位趋降,中资企业将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其原因有三。一是香港进入后过渡期后,部分英资财团加紧部署集团国际化策略,包括迁册、撤销第一上市地位、加强海外投资等,同时“中国因素”对港经济影响力日益增长,为中资发展提  相似文献   

2.
港澳瞭望     
香港多元化资本结构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1994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10200亿港元,人均21800美元,居亚洲四小龙之首,外汇储备达490亿美元,排全球第七名。自然资源缺乏,而富甲一方的香港,能有今日之成绩,除内部因素外,多元化资本结构是香港经济成功的因素之一。香港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地区有贸易往来。其中不乏本地中国人的华资,还有英资、姜资、日资,也有东南亚国家的资本及台资,更为独特的是还有来自内地的国家资本中资,形成了一个多元化资本结构。  相似文献   

3.
说到香港的英资经济,自然会首先想到汇丰银行。汇丰银行创办于1865年,其时香港已被西方列强确认为对华贸易基地,在港的洋行大班均感到迫切需要创办一家本地银行,于是由众英资洋行在几日内筹到500万元资本,便成立了HONGKONG SHANGHAIBANK(全名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一开始便以香港和上海为  相似文献   

4.
<正> 竟逐场中的中资 中国内地在香港的企业资本简称“中资”,中资是目前在香港仅次于华资(香港当地华人资本)、英资的第三大资本力量。据香港中国企业协会统计,截至1996年,经国家批准的香港中资企业已达1818家。据估算,到1995年,香港中资企业总资产已达1.3万亿港元(其中仅中银集团一家即达9000亿港元),在港累计直接投资逾250亿美元。目前,香港中资企业主要集中于金融、贸易、运输仓储、地产及建筑等领域: 金融业。经过80年代的发展,中银集团已成为香港仅次于汇丰的第二大银行集团。1993年中资已占香港银行资产总额  相似文献   

5.
目前香港有三大资本集团,即英资、华资与中资,各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性质,地位与作用也各具特点。香港自从1840年被英国占领之后,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基本上只是转口港。  相似文献   

6.
香港的保险业蔡志刚,梁衡义一、香港保险业的发展及现状与西方国家相比,香港保险业的历史并不是很长,仅有150多年。1841年英资仁经洋行率先在香港设立机构,经营航运、贸易和代理保险业务。此后,英资怡和、太平、太古和旗昌等洋行相继在港开业,并代理保险业务...  相似文献   

7.
战后,香港华商势力迅速崛起,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中并向英商长期垄断香港经济的地位发起挑战。期间,数家英资大型老牌公司,包括青洲英坭、和记黄埔、九龙仓、香港电灯,以及会德丰先后被华资财团一一收购、吞并,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英资大行四折其二。号称“洋行之王”的怡和,旗下两大股肱九仓被虢夺,置地被围捕,仅余作风保守、稳健的太古尚能幸免。英资财团不可战胜的神话随风而逝,其在香港经济中长期形成的垄断地位亦因此而动摇。自此,香港经济进入一个新纪元,华商势力成为一股举足轻重的新兴力量。  相似文献   

8.
1997年12月27日,英国《金融时报》有这样一篇报道: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8大资本来源,在1989-1995年间,经政府批准的国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约为180亿美元。中国非法资本外流即资本外逃是香港等地的重要资金来源。中国企业和个人在香港投入300-400亿美元的资本。”“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说,1995年,中国在全球资本流动总额中占2%的份额。但是沃尔认为,IMF低估了中国资  相似文献   

9.
30年前,香港爆发了一场轰动港九、震惊英伦的九龙仓收购大战,在这场空前激烈的商战中,华商和英资各施奇招,大显身手。最后,华商凭借实力和智谋战胜英资,船王包玉刚抢滩登陆入主九龙仓。九龙仓,一块地产商垂诞三尺的肥肉说起九龙仓的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19世纪70年代,当时有两个英国商人遮打和晓士在香港湾仔一带建立了码头及货仓,这是香港第一座对外承揽海运业务的公共码头和货仓。随着香港海运业的发展,码头和货仓的业务  相似文献   

10.
香港简讯     
中资企业总资产超过13000亿港元 香港中国企业协会协调管理部主任石纪杨表示,香港中资企业现有总资产超过13000亿港元,在香港外来资本中,仅次于英资居第2位。股市方面,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28家企业和香港具中资背景的红筹股上市公司的股票总市值也超过5127亿港元,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13%以上。他表示,目前中资企业正致力谋求多元化经营。总市值超过100亿港元的上市中资公司,基本上是香港中国企业协会的会员公司。  相似文献   

11.
中资企业在港居第二位香港中国企业协会协调管理部主任石纪杨日前披露,香港中资企业现有总资产超过13000亿港元,在香港外来资本中仅次于英资居第二位。而股市方面,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28家企业和香港具有中资背景的红筹股上市公司的股票总市值亦超过5127亿港元,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13%以上。他表示,目前中资企业正致力谋求多元化和向集团化经营方向发展。现在,总市值超过100亿港元的上市中资公司,基本上是香港中国企业协会的会员公司。  相似文献   

12.
来势迅猛的亚洲金融风暴能否动摇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正成为国际社会特别是香港各界所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伴随着祖国内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而逐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内地进一步扩大开放,全面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也必然会积极推动香港自由市场经济步入良性循环。长时期以来,香港是国际金融机构纷涌而至的热土。外资银行在香港开设诸多分行、办事处,积极参与香港的资本市场业务。日资银行约占市场总额的1/3,欧美银行(不含英资发钞银行)约占1/4。这些…  相似文献   

13.
包玉刚和李嘉诚窃窃私语时间:1978年9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地点:香港中区文华酒店的阁仔。桌上,没有烟,没有酒:桌旁,坐着两个衣冠楚楚、温文尔雅的中年人,他们正在细声慢语地交谈着,不知底细的人会以为他们是两位久别重逢的老友,在回忆温馨的往事。20分钟后,他们相互握手道别悄然离去。在这20分钟里,成就了一椿轰动香港的大生意,拉开了香港英资与华资大规模交锋的序幕,这两人便是香港赫赫有名的商界巨子包玉刚和李嘉诚。  相似文献   

14.
香港金融地位会被新加坡取代吗?郭鸿徽自今年3月,英资怡和控股公司宣布年底将从香港移师新加坡挂牌后,怡和其他子公司──牛奶国际、置地及文华东方也跟随母公司的决定,明年会在新加坡挂牌。这决定结束了本港老牌英资洋行在香港上市地位。虽然,这并不代表怡和系不再...  相似文献   

15.
《资本杂志》 创业板蓄势待发。 香港《资本杂志》1999年9月号刊登《特稿》,题为《创业板蓄势待发,中型企业翘首以待》。该文的开场白说:“自80年代中期开始香港不少商界人士一直呼吁成立上市规例较宽松的第二板市场,以帮助中小型公司融资,但历程艰辛,一波三折。不过,随着高科技的浪潮席卷香港及其他条件日渐成  相似文献   

16.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是以英资银行、中资银行(以中银集团为主体)和侨资银行组成的香港金融体系为基础开展国际化经营,以吸引外国银行广泛参与境内外金融活动的。近些年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面临一系列挑战:金融体制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目前经济调整时期的到来,中国的资本外流可能加速和公开化,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去年12月27日,英国《金融时报》有这样一篇报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8大资本来源,在1989-1995年之间,经政府批准的国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约为180亿美元。中国非法资本外流即资本外逃是香港等地的重要资金来源,中国企业和个人在香港投人了300-400亿美元的资本。”“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说,1995年,中国在全球资本流动总额中占2%的份额。但是沃尔认为,IMF低估了中国资本在外国的流动。在1989-1995年间,中国长期资本外流的…  相似文献   

18.
刘武 《中国报道》2008,(5):70-71
一个贪玩、马虎的香港少年,曾经只把当打字员、司机作为梦想的青年,后来居然纵横商场三十余年,在香港两家大英资机构中当上高层管理者,更被当时的港督卫奕信委任为中央政策组成员,成为香港人非常熟悉的“打工皇帝”。他就是现任香港大学校董会成员、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董事会主席张永霖先生。据悉,张永霖的“打工秘籍”近期将在内地推出,这又引起了业界许多人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到1993年,人均本地生产总值达到18500美元,已经超过了英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台湾、新加坡、韩国。香港经济之所以持续高速增长,重要原因之一是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各国资本汇聚香港,使香港成为国际资本的聚集地。 150多年来,尤其是20世纪70~80年代的演变和发展,香港的资本结构已具有比较明显的国  相似文献   

20.
张顶 《沪港经济》2003,(3):52-53
已经成为历史的2002年,对香港娱乐界来说是充满风雨的一年,是悲欢离合的一年,是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一年。香港的娱乐圈本来就不甘寂寞,而2002年却“热闹”得出奇。 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香港的娱乐圈都被是非与愁云笼罩,但临近年底,却又“曙光初现”。港产电影呈现一派生机,特别 圣诞档期的《无间道》、《金鸡》等片票房大收,戏院又出现排队购票的人龙。因此有人说、香港的娱乐圈因出奇而热,因热闹而变得更加娱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