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政策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着重对现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状况,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宏观政策的走向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1、区域问题是我国宏观经济中难以回避的问题:在近些年来尤显突出,以至于有人提出,如果宏观经济中不引入区域分析,而仅局限在总量分析、结构分析之中,就会影响宏观政策的效应。①但如果考察一下这些问题提出的背景,就会发现与中央投资倾  相似文献   

3.
从经济成长的内在效率解决紧缩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骥 《经济学家》2003,70(2):50-54
我国最近几年宏观经济面临生产能力过剩、通货紧缩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的供求关系所导致的结果。从宏观经济的内在增长效率来看,资本的高速增长是经济增长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要解决通货紧缩问题不单单是宏观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从调整产业结构、改革融资体系、减少收入差距等方面综合治理,使经济增长走向一个高效率增长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失衡的复杂性以及这种复杂性所导致的宏观政策选择上的困难;讨论在宏观政策选择中的突出矛盾,即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产生的方向性差异;考察协调货币与财政政策的政策效应,提高其克服失衡的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宏观经济指的是国家通过各种经济制度、宏观政策以及法律手段,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有序调节和控制的活动。它是一个由管理目标、管理客体、管理主体等许多因素组成的有机系统。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综合国力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工作面临的一系列新的问题和考验。因此,我们要科学有效的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理念,提高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就业问题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中的突出问题,虽然中国的就业问题与西方的就业问题在许多方面有着重大差异,但不能否认二者的相似性。事实证明,西方曾经采取的扩张性宏观政策对扩大就业、发展经济是卓有成效的,我国应该充分借鉴西方就政策的长处,在中国目前的背景下,菲利普斯曲线具备存在条件,并为我国正在实施的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宏观经济管理》一书,在科学、系统阐述宏观经济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主要就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通过学习,既要掌握宏观经济管理的一般理论,更要重点掌握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管理主体的完善、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以及如何运用宏观政策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优化经济结构、减少经济波动、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宏观经济管理》一书,科学、系统地阐述了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并就一些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通过学习,要求重点掌握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宏观经济管理主体、社会总供求以及如何运用宏观政策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优化经济结构、减少经济波动、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宏观经济管理》一书,在科学、系统阐述宏观经济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主要就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通过学习,既要掌握宏观经济管理的一般理论,更要重点掌握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管理主体的完善、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以及如何运用宏观政策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优化经济结构、减少经济波动、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何江 《经济视角》2010,(5):43-45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阐述了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均衡增长目标区间及与其相适应的适度通货膨胀率、最优货币供给增长倍数,并论证了三者关系。科学分析和确定适度通货膨胀区间是展开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的重要基础。选择和确定货币供给增长倍数是做好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与预测的关键环节。由此,可以更好地指导宏观政策的选择和实施,保证我国经济长期较快增长和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针对通货紧缩的种种迹象,作者认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应于1996年下半年从“适度从紧”转向“适度扩张”。造成宏观政策未能及时调整的原因主要有:①适度从紧政策无条件长期高位锁定;②企业效益差,经济增长质量不高,银行风险大;③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鉴于目前我国经济困难的原因不在于宏观,而在于微观,不在于总量,而在于结构,故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搭配应是:中性货币政策与扩张型财政政策的结合。为根治我国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作者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04年宏观经济走势与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宏观经济走势与宏观政策取向的讨论对于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决策层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对其中的主要观点和主张进行梳理综述,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在经历连续多年高位运行后,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放缓,尽管在4万亿投资计划和巨额信贷投放刺激下,出现企稳向好迹象,但仍处于波动调整阶段。在此背景下,微观企业应该认真研究宏观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及时进行战略上和经营策略上的转型与调整。另一方面,微观企业的会计财务信息能够比较好的反映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宏观政策的传导效应,对政府制定宏观政策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微刺激”效果下降,而“强刺激”带来了严重后遗症,导致这种状况的关键原因是政策框架在整体上出了问题。重构我国宏观政策框架的战略定位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短期应对不断加剧的宏观经济和金融风险;(2)中期应对结构调整的负面冲击;(3)长期构建高效的、可持续的和动态一致的宏观调控模式。重构政策框架的原则性要求包括:(1)宏观经济及金融的稳定性与国际收支平衡应该成为显性目标;(2)财政政策主要指向结构调整期的短期阵痛,货币政策指向宏观经济及金融稳定性;(3)宏观政策应该遵循市场化、可预期的操作模式。在具体策略上可以选择国债市场作为突破口,通过改变国债发行规模和方式,推动国债市场的大发展和大开放,以此拓展整个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开放程度。  相似文献   

15.
地区经济差异与宏观经济波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地区经济差异与宏观经济波动袁钢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地区经济差异扩大,是中国经济改革以来出现并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问题。进入90年代,地区经济差异扩大速度加快,对宏观经济波动及宏观政策效应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拟考察和分析改革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  相似文献   

16.
2022年是国际国内超预期事件高发的一年。本文认为,“三重压力”叠加“两大超预期冲击”使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严重偏离正常增长轨道,呈现“快速探底”“压力加剧”的特征。但随着近期疫情因素逐渐消退和宏观政策刺激力度加大,核心经济参数的拐点纷纷到来,中国经济运行的底部将充分显现。展望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必将迎来企稳回升态势,但复苏的进程将比2020年更加脆弱,将呈现非对称的“W型复苏”的运行特征。上半年宏观政策调整及时、靠前发力,但力度不足、效率下降;下半年需要更大力度、更加精准的宏观调控举措,政策效果也必将会有更充分的体现。此外,为保证全年经济目标的基本完成,稳经济一揽子措施需要在中期进行扩容和工具的创新。最后,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十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国近几年出现的宏观失控现象,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体制不完备的原因:又有决策的原因;既有对经济规律认识问题,又有价格体系不合理问题。总的看来,连年出现宏观失控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特别是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备。1、宏观决策体系不完备,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首先,现阶段我国经济处于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时期,两种体制并存,任何宏观政策的制订、出台都要充分考虑这一特殊性,既不能照搬西方现行的宏观经济政策,又不能完全启用过去产品经济的一套行之有效法宝,而近年我国出台的有关宏观政策对此研究不够、政策的针对性不强、漏洞较多,尽管用心良苦,但事倍功半。第二,宏观政策决策出台前应事先广泛征求地方和企业意见和专家意见,尽可能获取最充  相似文献   

18.
随着2006年4月24日国家发改委相继推出水泥、电解铝、焦炭和钛合金等行业的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和中国人民银行自4月28日上调贷款利率0.27个基点,中国的宏观政策开始呈现明确的紧缩信号。究竟如何把握下一阶段的宏观政策走势,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阐述了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均衡增长目标区间及与其相适应的适度通货膨胀率、最优货币供,给增长倍数.并论证了三者关系.科学分析和确定适度通货膨胀区闻是展开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的重要基础.选择和确定货币供给增长倍数是做好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与预测的关键环节.由此,可以更好地指导宏观政策的选择和实施,保证我国经济长期较快增长和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前两年有关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讨论过程中 ,经常被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宏观政策与改革政策的相互关系 ,人们对宏观政策本身及有效性的讨论 ,经常被引到体制改革问题上去。这不仅是中国经济研讨中面临的问题 ,也是世界各国经常面临的问题 ,因为它涉及一个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问题 ,即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的“长期”与“短期”的关系问题。在我看来 ,宏观政策所针对的 ,以及宏观经济学本身所研究的对象 ,主要就是短期内总供求关系的变化与调节问题 ,而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者相互影响 ,但不可相互替代 ,各有各在不同“期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