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郑石桥 《会计之友》2021,(7):156-160
审计取证模式是政府部门财务报告“怎么审计”的核心内容,文章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提出一个关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取证模式的理论框架。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如果选择合理保证业务,则采用命题论证型取证模式;如果选择有限保证业务,则采用事实发现型取证模式。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中的财务信息审计,如果采用命题论证型取证模式,则能对财务信息整体是否真实形成结论,审计过程由命题分解和命题验证两个过程组成;如果采用事实发现型取证模式,核心问题是寻找和报告财务信息中的错报,审计过程包括数据分析、疑点核实和结果汇总。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如果采用命题论证型取证模式,则能对内部控制整体有效性形成结论,其审计过程包括命题分解和命题论证两个逻辑过程;如果采用事实发现型取证模式,核心问题是寻找和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审计过程包括确定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领域、控制测试和汇总审计结果。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上讲,审计取证模式可分为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这三种取证模式对审计实施工作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如何正确区分和运用,是实务审计中不容回避的问题。在选择审计取证模式时,首要的考虑因素应该是审计目标,因为不同的模式适用于不同的目标。账项基础审计比较适用于弊端审计或错弊审计,即比较适用于单一合法性审计目标;制度基础审计比较适用于年度财务报表审计,即比较适用于以真实公允性为首要目标的定期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则适用于高风险领域中的真实公允性财务报表审计。1、账项基础审计。其取证方法是…  相似文献   

3.
郑石桥 《会计之友》2015,(6):125-133
从技术角度来看,审计的逻辑过程,首先是审计目标和审计主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审计取证模式来获得审计证据;最后,根据审计证据确定审计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是审计主题。一方面,它将审计目标和审计取证模式关联起来;另一方面,它还通过审计取证模式决定审计意见类型。正是由于审计主题不同,才产生了不同的审计取证模式,也正是由于审计取证模式不同,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也不同,从而,发表的审计意见类型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有系统的审计载体时,审计取证属于命题论证型,可以发表合理保证审计意见;没有系统的审计载体时,审计取证模式属于事实发现型,只能发表有限保证审计意见。大多数的行为审计没有系统的审计载体,只能采用事实发现型取证模式,发表有限保证审计意见;少数情形下的行为审计有系统的审计载体,可以采用命题论证型取证模式,发表合理保证审计意见。  相似文献   

5.
6.
7.
随着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广泛运用,现行审计取证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亟需构建新型审计取证模式以适应大数据运用环境。本文在梳理审计取证模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剖析当前我国大数据审计取证模式应用现状及问题,结合大数据时代审计取证的转变,提出促进大数据审计取证提质增效的实施路径,即构建适应大数据环境的“循环式”审计取证模式和大数据审计取证系统,并结合XX市L区某国企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案例,阐述基于大数据思维的“循环式”审计取证模式实现流程。最后结合案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机关进一步提升大数据审计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谷照星 《活力》2007,(4):47-47
一、审计证据的作用、质量特征和分类 1.审计证据的作用。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获取的说明被审计事项真相、形成审计结论的证明材料。审计证据在审计活动中占据着十分关键的地位,在审计理论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审计证据的重要性在于它可用来说明被审计事项与相关标准的符合程度,从而对被审计事项的某些性质或关键特征做出证明性结论,因此,审计证据的功能就是证明。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统一。面对日益复杂化的企业信息系统,如何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取得审计证据,是当今CPA十分关心和困惑的问题。本文将通过企业信息化对审计证据的深层影响分析,提出符合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取证策略。  相似文献   

10.
11.
行为审计取证程序选择依赖于审计载体,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且有原始记录支持时,采用命题论证型审计取证模式,审计取证过程包括风险评估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发表合理保证审计意见;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但没有记录支持时,采用事实发现型审计取证模式,风险评估程序基本不变,细节测试受到较大限制,发表有限保证审计意见;没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时,采用事实发现型审计取证模式,审计逻辑步骤包括寻找疑点和围绕疑点获取审计证据,发表有限保证审计意见。  相似文献   

12.
13.
项荣 《审计月刊》2006,(8):31-32
2004年2月,审计署令第6号正式发布了《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简称《办法》),有效地提高了审计质量,防范了审计风险,尤其是加强了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包括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规范审计取证的方法,明确审计证据的转化方式,明确取证的责任。但是在审计实践中审计取证工作仍然存在问题,与新《审计法》提出的提高审计机关审计效率的要求差距较大,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4.
审计证据事关重大,意义非凡。当前,审计取证存在不足,诸多错误做法严重影响审计证据质量,不利于防范审计风险,不利于移送经济案件线索后审计证据顺利转化为司法证据,应引起高度重视,切实提高审计证据证明力。  相似文献   

15.
16.
随着对审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审计取证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保证审计证据质量,提高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充分性、相关性与合法性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17.
《审计机关审计证据准则》第四条规定,审计人员收集的审计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只有具备以上四性的审计证据才是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才能够支持审计结论。但是,目前在审计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更注重在审计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怎样处理、处罚,对如何取得符合“四性”的审计证据往往未引起必要的重视,给审计执法工作带来了风险。本文仅就目前审计取证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几点粗浅的意见,供审计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取证决策,即是对取证程序,取证样本及取证时间的决策。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首先要进行审计程序的决策,以取得相关可靠的证据;其次,要进行样本规模及其构成的决策,以取得充分的证据;最后,要进行取证时间的决策,以取得及时的证据。可见,取证决策与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有着密切关系。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一、审计程序与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关系 所谓审计程序,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为获得审计证据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根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的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可以采…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