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试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曦宇 《经济师》2001,(2):146-147
世界经济全球化既是资本向全球扩张的结果,也是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归根结底在于社会生产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及其相互作用来看,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是条件,世界市场是基础,国际金融是核心。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国际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两种明显的发展趋势。一、国际垂直分工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成为“新经济”的引擎和火车头,而且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动因,但是技术水平的差异和经济结构的差异使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中的发…  相似文献   

2.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1.经济全球化必然促进我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互接互补。一方面,通过经济互接互补,改善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增进与世界各国的了解和友谊,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经济互接互补,使我国更加明确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并通过外部竞争的压力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2.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企业提供了新的活力。经济全球化为企业利用最有利的地点和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产业的大转移和资本、技…  相似文献   

3.
现今,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上的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深深卷人到经济全球化之中。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国际分工也进行了新的调整,在这一调整过程中,已经深深融入到经济全球化之中的中国,那么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应该怎样进行定位,提升整体的经济实力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以世界水平面对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经济将全面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之中,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将与世界融为一体,国内市场就是国际市场,国际市场也是国内市场。这需要我们的经济运行及经济决策迅速提高水平,以世界水平面对世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推进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浪潮也波及整个世界,对世界经济总体格局及国际经济秩序产生了重大影响,已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在新形势下,各国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减少金融、贸易投资等风险,都将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作为一种战略任务放在愈益重要的地位。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尽管取得一些进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程度还不高。本文在着重分析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以推进新世纪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成效与进程目前,中国主要进行了以下三种类型的区域经济合作。一、具有一定机…  相似文献   

6.
陈浩 《经济论坛》2000,(15):10-10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中国政府目前正在积极申请加入 WTO。作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的一个重大举措,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我们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的空间更加广阔,在生产、资金、技术和管理上得到了更多的帮助。但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要素禀赋、产业结构、竞争实力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因而在全球经济分工与合作中所处的地位必然不同,利益分配也就不同。就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发…  相似文献   

7.
对外劳务合作: 温故意在知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全球经济发动机的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急剧扩张,各国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世界范围内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将日益频繁,国际劳务市场规模无疑将不断扩大。中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经济已经开始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在新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在资本流动加速和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任何国家的经济都已不可能封闭式自我循环,对外开放已成为当代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随着国际分工、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市场国际化以及资本的全球流动,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浪潮。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它使世界经济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为全球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世界经济通行的规则就是市场经济规则,而只有市场化才能使世界经济取得共同规范与共同语言,抛开市场就根本谈不上全球化。可见,市场化是全球化的基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把世界经济用网络联结成一个日益紧密的整体,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追求效益最大为目标的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载体之一,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WTO的加入,中国经济也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按照国际惯例,参与国际市场,进行国际分工。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影响、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它的本质是以投资、贸易、金融、技术、人才自由活动与合理配置,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经济一体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一是经济区域化。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以其各自独特的方式成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两个轮子,推动着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在客观上要求打破国家对资源配置的地域限制,要求对生产要素进行跨国家的合理配置。每个国家或地区集中生产自己具有或可以实现较大利益的商品,使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最终将增加产品总量和生产规模…  相似文献   

10.
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不断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乃至国家间经济政策的协调都不断加姒。在世界经济往来不断增多、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的发展趋势中,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进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变化的新趋势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杰  赵浩  郭锐 《经济地理》2022,42(1):1-11
区域发展差距是经济地理学永恒的研究主题。在我国新的发展阶段,把握区域发展差距新趋势和成因,是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科学依据。研究发现,近十年来,我国沿海与内陆区域经济差距有所减缓,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呈现有所扩大的趋势;城市群之间、欠发达区域之间等南北方同类型区域间差距全面拉大;城乡差距普遍缓和,经济发展越落后地区的城乡差距依然越大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边境省份和邻近国家之间,我方超前发展普遍加快。进而讨论了产生区域发展差距新趋势的原因,针对我国新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包括:近期,把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和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适应南北差距扩大的规律,激发南方发展的动能,使之为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按照打持久战的部署,在我国消除绝对贫困之后,应将扶持相对贫困区域的经济发展作为区域政策的重点;面对新挑战、适应新形势,以解决新基建"嫌贫爱富"为抓手,扭转区域创新能力在我国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之间持续扩大的格局,激发创新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魏后凯 《技术经济》2023,42(1):14-2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但比较而言,目前中国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发展不协调呈现新的特征和表现形式。从空间角度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城乡区域都要富裕,也即全域共富。在新形势下,应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作为主基调,加大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统筹力度,寻求面向全域共富的战略新举措。要按照政策精细化、措施精准化的要求,重构国家区域政策的基本框架,研究制定欠发达地区发展政策,构建全国统一规范、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3.
樊杰 《经济地理》2006,26(4):545-550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地域开发功能和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经济地理学迎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文章在归纳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有关区域发展领域新指向的基础上,剖析了经济地理学发展现状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进而提出并论述了未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若干新命题。  相似文献   

14.
统筹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5  
统筹区域发展是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一项核心要求,这一要求的提出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充分的现实依据。未来统筹区域发展应该以明确的区域战略为依据,逐步完善区域管理的制度基础,制定合理的区域政策,统一安排解决各种问题,将治疗已经存在的落后病、衰退病和防治潜在的膨胀与萧条病结合起来,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一个新区域主义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区域主义”是在国际化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学术思潮,吸取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理论精髓,其主要观点在于对区域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规律和机制的具体描述,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区域合作极具借鉴意义。本文从中观的区域经济学层面分析总结了新区域主义的主要观点和研究视角,指出区域合作的必然性,并从新区域主义的分析角度提出了我国实行区域合作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6.
蔡经汉  颜秀春  李冠军 《技术经济》2011,30(11):40-44,88
对区域吸收能力概念的来源进行了简要探讨,并对区域吸收能力的决定因素及其度量指标、政策选择以及门槛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最后总结了目前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的研究可从借鉴社会学中的概念来确定新的区域吸收能力度量指标、深入研究外向知识溢出与区域吸收能力的关系、发展具有微观基础的理论模型并采用先进的计量模型等方向入手。  相似文献   

17.
张超 《当代财经》2004,(7):101-104
2003年12月12日,日本与东盟10国发表了旨在加强日本与东盟各国经济、政治和安全关系的《东京宣言》和《行动计划》,并首次提出了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概念。这次峰会预示着日本同东盟的区域经济关系将出现新的飞跃,是东亚自由贸易区发展进程中值得关注的新动向。本文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入手,深入探讨了WTO框架下自由贸易区在全球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指出日本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和方针的调整是东亚自由贸易区发展进程中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渠爱雪 《经济地理》2006,26(1):55-59,65
文章在建立区域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以江苏省13个地市为研究地域单元,对江苏省区域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和研究。结果发现全省新型工业化程度不高,区域分异现象明显,新型工业化层面因素空间表现各异,模式各具特色。基于上述特点,对江苏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构想: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全面提高全省新型工业化水平;强化信息化带动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因地制宜,探索具有江苏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缩小新型工业化区域差距。  相似文献   

19.
传统经济学文献强调地域特有资源对区域专业化形成的影响,克鲁格曼等新经济地理学家则强调基于企业规模经济的累积过程机制,本文以马歇尔关于地方化产业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为基础,以初创企业建立及其带来的市场信息和技术知识溢出来解释区域专业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区域经济战略转变和新规划实施,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差距变动的影响。笔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新规划的实施打破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空间格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