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晓红 《市场周刊》2004,(7):102-104
考察中外反垄断立法和实践,《反垄断法》应当对国家机关限制竞争的行为行规制。《反垄断法》所规定的国家机关限制竞争的行为不应限于行政性垄断:《反垄断法》对国家机关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范围应作出合理的规定,概括式和列举式规定应当并用;基于国家机关限制竞争行为的特殊性,《反垄断法》应当对执法主体、制裁措施和执法程序作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法律行为概念作为近代民法理论最为显赫的成就,对我国的立法实践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由于我国法理学和民法学以及其他部门法学共同使用这一概念,造成民法中关于法律行为的制度体系和分类标准相互冲突,给法学学习和立法实践带来极大不便。本文以民事行为作为统帅全部涉民法行为的总概念,尝试对民法中的行为体系进行重构,以期能澄清被普遍误解的关于法律行为、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和民事事实行为的概念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赔偿诉讼的问题与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伯祥 《商业研究》2004,(12):139-141
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赔偿诉讼立法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对虚假陈述民事侵权案件的受理所设置的诸多限制而言,股东诉讼存在许多问题,必须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以尽快建立我国股东民事诉讼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4.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5年10月24日公布了《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在防范信用证欺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它明确了信用证欺诈的认定标准,确立了信用证欺诈的豁免制度,完善了信用证欺诈的民事救济方法,设置了完整的、可操作的诉讼程序。但该规定也存在一些缺陷,应提高立法层次,明确规定第三人欺诈的问题,提高信用证欺诈的证明标准,明确救济程序中银行的诉讼地位,补充开证行不予兑付的救济方式等。  相似文献   

5.
牛牧荣 《商》2014,(25):178-178
公益诉讼是近些年来我国法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对公益诉讼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本次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也明确增加对公益诉讼的规定,使其地位得到了确认,但是法条中对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规定的还不够明确,本文旨在从检察机关和公民个人的角度分析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吴家敬 《商》2013,(21):231-231,223
2012年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检察院对民事调解具有监督的职能,这是民事调解检察监督制度的一次重大进步,但是新法相应的修改离理论界与司法界的期待还有一定的距离。从法律规定应当科学、合理与满足司法实践的角度,本文从理论、立法和司法的角度分析了民事调解检察监督的启动模式、监督范围、监督方式和监督程序的不足,并对其完善作出尝试。  相似文献   

7.
吴阳阳 《商》2013,(19):269-269
胎儿及其利益的保护一直都备受关注。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现代化的进步,母体中的胎儿越来越容易遭受到来自外界的侵害。而世界上各个国家对胎儿利益的保护也存在着不同的规定,我国法律对胎儿利益的保护只存在于继承法中关于特留份的规定,但这个规定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我国民法应充分保护胎儿利益,尤其在法律中并没有规定胎儿的法律地位如何,胎儿享有哪些民事权利,胎儿可否作为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这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应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8.
《商》2015,(10):239-240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中提出要编纂民法典,以此为基线,新的民法典编纂工作逐步展开。在分析建国后四次民法典起草过程基础上,引入最新专家建议稿中的观点,穿插域外立法的辩证性考察,提出应肯定民事习惯的重要作用并将之规定为民事法律渊源,同时对未来民法典将民事习惯吸收在内的可能性进路作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拍卖》2010,(2):27-27
第一条为规范全国拍卖企业的拍卖行为,建立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协助人民法院做好拍卖工作,以保护民事执行中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执行、拍卖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委托评估、拍卖和变卖工作的若干规定》等相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10.
彭玉海 《商》2013,(5):173-173
《德国民法典》作为大陆法系国家民事法典立法的典范之作,一直为后世所称颂并为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当前我国正在对民法法典化问题展开讨论,民法法典化的条件也已基本具备。作为大陆法系国家,对于《德国民法典》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和借鉴其编纂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对我国民法典编纂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发展,财产越来越多样化,法律的规定显现了一定的滞后性。首先是对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定位不明,其次是民法体系的相关规定不适应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本文从网络虚拟财产民法保护的概念出发,对网络虚拟财产在民法上的概念和权利属性进行定位,分析我国关于网络虚拟财产在民法体系下的立法现状,包括法律规定的笼统性,直接相关规定的低位阶性以及民法分则中的不适应性,最后根据扩大法律的调整范围和便于民事实践的大方向,提出网络虚拟财产民法保护的三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商》2016,(14):238-239
通说认为,劳动合同属于劳动法律规范的调整范围,民事合同属于传统民法和合同法的调整范围,劳动法律部门属于经济法,与民法在调整手段、范围上均有很大的区别,民法中关于合同的基本规范也很少在劳动合同中提起。但笔者认为,起源于民事雇佣合同的劳动合同与其本源具有历史性的一致性,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民法应当是基本市场规则。合同法中的那些基本规范,如契约自由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违约责任制度在劳动合同中仍然有很大的适用空间。在劳动合同缺乏具体规则适用、或适用具体规则将导致不公正时,应当允许适用民事合同法的一般性规范。  相似文献   

13.
民法中无因性理论的宗旨在于维护交易安全,但各国立法规定各不相同,其适用在我国也争议颇多,在代理关系中主要体现为委托行为与授权行为之间是否具有独立性。这里通过对各国立法例和学界理论的列举分析,对我国现行立法的相关规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茂 《商》2014,(13):150-150
伴随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情形,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逐渐成为我国环境法学领域研究的新热点课题,而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核心问题是确定起诉主体。2012年通过的新《民事诉讼法》第55条将公益诉讼正式纳入到诉讼程序中,并规定了原告主体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社会团体”。2014年第四次刚审议通过的新《环境保护法》,将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限定为“在设区的市一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但是相比国外的立法支持和实践,我国现行民事公益诉讼立法本身还有诸多问题。本文拟研究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外相关做法,分析我国在当前立法上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徐冉 《中国市场》2010,(48):206-207,214
管辖权下放性转移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级别管辖的一项变通性制度,但法条抽象的表述使得此项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容易产生诸多弊端。为了维护司法公正和当事人的利益,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民事级别管辖异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对管辖权下放性转移制度进行了详细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民事再审程序由于立法规定的种种弊端与不完善,影响了司法独立和程序公正。本文分析了我国民事再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和完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现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誉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商誉侵权现象亦有愈演愈烈之势。虽然我国刑法、民法、经济法均对如何保护商誉权作出相关规定,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侵权行为方式的新变化,我国法律在保护范围和力度方面暴露一些不足。外国立法和判例中关于商誉权保护的规定对我国改进和完善商誉权保护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蓓蕾  刘菡 《商业科技》2011,(6):126-128
现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誉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商誉侵权现象亦有愈演愈烈之势。虽然我国刑法、民法、经济法均对如何保护商誉权作出相关规定,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侵权行为方式的新变化,我国法律在保护范围和力度方面暴露一些不足。外国立法和判例中关于商誉权保护的规定对我国改进和完善商誉权保护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除斥期间     
刘丽  刘琨 《致富时代》2010,(1):191-191
在民法上,因时间的经过而影响权利的存续或行使者,主要有消灭时效(我国称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关于诉讼时效,我国《民法通则》及有关特别法都有比较完整系统的规定,人们对此十分熟悉。而关于除斥期间,立法规定就相对较为分散了,加之其与诉讼时效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司法实践中人们常常将除斥期间误认为是诉讼时效,而实际上,两者在立法宗旨、法律后果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  相似文献   

20.
张辉 《商业研究》2003,(8):146-147
证券市场的民事赔偿制度 ,被看作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最有效的法律手段。从立法体系概括了我国证券市场民事赔偿的法律机制 ,并结合最高院司法解释就该类案件的受案范围、责任主体、诉讼程序、诉讼方式、管理及赔偿范围等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