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我国的乡村建设由传统社会管制向现代社会管理转变。其中,乡村旅游发展作为乡村社会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构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必然要有地方政府行为治理现代化作为保证。因此,从地方政府行为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入手,探讨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就此提出其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苏南模式”变迁下的乡村转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市场经济发展与全球化浪潮加速了苏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传统苏南乡村发展模式出现了变革,苏南乡村发生了经济、空间和社会的多层面转型,乡村经济形态由内发型转向开放型并带动了县域经济迅速崛起,乡村经济空间由分散走向集中从而促进了乡镇工业园区快速成长,传统乡村向城市化乡村转变进而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乡村转型的主要调控措施是乡村重构.  相似文献   

3.
随着北京郊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与产权不清晰的传统农村集体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北京市开始推进以“资产变股权、社员当股东”为主要特征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产权结构由共同共有到按份共有的转变,法人治理结构由一些地方的“一言堂”向“三会四权”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的转变,收入分配由一般通过福利发放向规范化的按股分红的转变.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有效实现形式,为北京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奠定了有效的组织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村级集体经济是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保障,是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和村级组织正常发挥职能作用的经济基础,也是实现村民自治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撑。本世纪以来,江苏苏南地区率先探索、苏中苏北不少地方相继跟进,以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重点,逐步走出一条产权清晰、收益稳定、分配合理、管理民主的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之路,为村级集体经济的转型发展寻找到新的方向。如何将先行地区的成功经验在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加快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2021,(5):82-9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发展与现代转型的耦合衍生了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逻辑发展进路,也形塑了工业、现代乃至风险的中国式多元社会运行轨迹。城乡分治二元结构下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失序、环境污染转移等累积性或突发性环境风险仍处于不断扩张的态势。实施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城乡环境风险治理的"权力—权利"体系重构和制度变革提供了政策规范契机。基于农村环境风险治理既有体制机制和制度规范的检视和反思,应当寻求从城乡分治向协同共治演进的新模式和法律范式,通过理念衍更、利益协同和制度规范形塑农村环境风险协同共治的多元治理结构和差序治理规范,有效回应农村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6.
恰当的社会治理能够为拆迁安置社区实现从农村向城市平稳过渡、从传统向现代彻底转换创造条件。实证研究表明,当前部分拆迁安置社区存在正式治理体系冗余、股份社运行不畅、居民强认同与弱参与对冲、村庄依附性向社区传递等问题。要消除此类社区存在的治理模式缺陷和治理困顿问题,需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适应城镇化要求的社区治理模式,并且推动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7.
余培 《山西农经》2021,(5):25-26,64
传统时期,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主要采取依托士绅自治、宗族治理作为中间层的间接型治理模式,其固有的弊端使之难以适应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乡村治理必须及时转型。项目制为乡村治理机制转型明确了方向,使乡村治理逻辑从间接型治理逻辑转变为直接型治理逻辑。从研究"前项目时代"下传统间接型治理模式入手,进一步探寻了项目制与乡村治理转型的现实逻辑,以此发挥项目制在乡村治理转型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现代中国农村社区治理的环境基础是一个半开放的社会空间,农村社会整体上也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在半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中国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着权威体系迷失、社区文化失调和治理主体身份与角色二元分割的困境。打破农村社区治理的困局不仅需要重建乡村权威体系,强化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在保护农民切身利益的基础上,逐渐破除制度所构建的相对封闭的农村社区治理环境。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化、工业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三农"事业的发展战略,也是推进农经事业科学发展的主线.农经工作要遵循"三化同步"规律,坚持农民满意、农业发展、农村和谐目标,以健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完善农村治理结构、强化农民权益保障为重点,着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村治理向现代民主法制治理、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转变,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0.
扩大农村集体产权结构开放性必须迈过三道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维护农民基本权益的基础上,重构农村集体产权的权利结构,打破村社封闭性,增强对外开放性,消除土地等乡村资源流向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体制障碍,是提高土地等乡村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理论层面,对是否应该扩大农村集体产权结构的开放性、允许更多的权能向非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单位和个人流转,存在着截然对立的两种观点。化解认识纷争,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相关改革部署,必须对集体所有制是否必然要求集体产权结构处于封闭状态、"乡政村治"的治理体制是否必然要求以集体经济组织支撑村社共同体、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是否必然为从乡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等重大问题作出明确回答。  相似文献   

11.
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大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因此,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是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大城市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必须把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这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步骤。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社会的问题日益突出。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的新时期,乡村社会治理也面临着从传统村组管理向现代社区治理的转变。当前我国乡村治理主要面临两大困境:内部治理主体的缺失和治理体制的落后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治理转型提供了有利契机,乡村应该紧紧抓住优质社会资源输入不断增加的优势,通过激发乡村社会内生力量,创新治理的体制机制,增强基层组织治理权威等途径来提升乡村治理的有效性,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三农”工作总体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村治理向现代民主法制治理转变、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的阶段。这一时期,一些传统的制度、政策和理念已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而新的制度、政策和理念尚未建立和完善,导致农业发展微观基础缺乏活力、农村建设缺乏实力、农村治理缺乏保障。  相似文献   

14.
李牧航 《农业经济》2022,(1):109-111
当今时代,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在一体化发展中转型,逐步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在城乡一体化推进中,发展互联网金融是破解农村产业培育和社会发展优化所面对的融资难题的重要出路。应立足农村融资需求,分析互联网金融在与城乡一体化对接中存在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推进互联网金融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实现对接,努力是以城乡一体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农业经济问题》2021,(9):45-57
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推进模式及多样化地域类型,使得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实践和制度改革呈现动态性、渐进性等特征,同时,农村集体产权的嵌入属性及其不同价值取向导致农村集体产权实现方式和治理机制兼具复杂性、整体性。完成身份界定、权能设置、组织"翻牌"后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如何通过产权治理过程中的主体重塑、目标融合、规则转型和机制健全,真正实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归属清晰、权能完善、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基本目标,就成为农村集体产权所有制变迁和治理体系重构的关键。本研究在产权的"嵌入性假说"及农村集体产权的嵌入性理论视角基础上,进一步从权能结构和治理机制两个维度构建农村集体产权治理的类型化分析框架,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不同资源类型及其多元产权功能属性及权能价值取向的差异化治理机制进行系统的对比阐述。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应从集体经济组织产权治理能力提升、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以及政府监管体系优化等方面入手,有效规避改革风险,合理分担改革成本,共同分享改革红利,并通过重塑农村集体产权治理主体及其社会行动体系,切实保障改革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通过实践观察,系统性构建城乡合作建房理论模式,分析不同模式产权配置与风险收益,为推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在实践观察基础上,从农户合作参与方式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比例维度构建城乡合作建房理论模式,包括农房流转型、个体合作型和成片开发型。(2)从农户角度来说,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大小依次是成片开发型>个体合作型>农房流转型,即农户的剩余控制权依次增强,合建方依次减弱。(3)三种模式下产权结构与配置不同,所要承担的风险与收益各异,适用的区域也不同。研究结论:城乡合作建房应因地制宜选择不同模式,政府应当加强城乡合作建房管理减少社会资本投机行为,强化集体经济组织的控制权地位,平衡农户宅基地资格权与合建方宅基地使用权权能设置,才能使双方权益得到保障,从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7.
《农村工作通讯》2016,(4):15-15
正中国农村正处在快速转型之中,这种转型体现在多领域、多方面,但核心一点是,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嬗变。老实讲,城乡二元结构的消融绝非是一日之功可成,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需要有周全的谋划,需要积极变革的勇气,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力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一种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新的总体发展思路,标志着我国开始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经济结构转变。本文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阻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因,而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源是制度安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力于制度创新,要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进行一系列改革。  相似文献   

19.
高质量发展壮大村社集体经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成都崇州市城乡融合发展实践创新,通过构建以“共有—共建—共治—共享”为体系的村社集体经济共同体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分析框架,比较分析了不同主体主导下的村社集体经济共同体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运作模式、实现机制及其经验镜鉴。研究发现,不同主体主导下的村社集体经济共同体在对接农户需求和国家社会资源能力上各具特色,且有利于盘活农村集体资源、强化村社集体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来实现村社治理现代化。受村社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其运营主体总体上呈现“村社党支部主导→村社能人(企业)主导或与村社党支部共建→乡镇政府统筹协调”的演进趋势。村社集体经济共同体通过产权共有机制、共建共治机制、利益共享机制等实现乡村资源整合、产业兴旺和治理有效。为此,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深化村社集体经济产权“共有制+分配制”改革,增强村社集体资源整合与组织保障能力,强化村社集体“共建共治”人才培育,优化村社集体经济运营管理与利益共享机制,统筹好各方利益“平衡账”,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0.
城乡一体化土地利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乡土地一体化发展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打破城乡二元土地结构格局,确保城乡发展用地以及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本文从土地价格、土地征用、土地产权、土地市场、土地规划和土地制度等方面论述了其对城乡土地一体化利用的影响与作用,为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