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农村社会公共危机表现及其化解--农村社会治理结构优化的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从公共支出角度,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等多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存在的客观差距。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突发事件的形成机理。从建设我国和谐农村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开展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文本的量化研究,有助于改进政策机制、支持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文章运用政策文献量化方法,构建森林生态补偿“政策结构-政策内容-政策工具”三维空间分析框架,利用NVivo 11 Plus对1978—2023年颁布的141份中央层面的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文本进行多维度的量化分析,全面系统地揭示政策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研究发现:(1)中国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文本发布数量呈现波动式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政策文本发布类型以部门规章为主,发文主体呈现层级高、多元化和政策联合决策聚焦于高层级部门的特征。(2)每个阶段的政策内容与社会经济背景密切相关。政策探索阶段主要关注法律法规制定,政策加强阶段开始以生态效益为导向,政策深化阶段注重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3)从政策工具来看,管制型、市场型、自愿型政策工具存在一定的失衡现象,分别占46.15%、46.83%、7.02%。文章提出森林生态补偿政策应强化政策主体的协同合作、探索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政策工具和市场机制等政策启示,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机制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广东农业合作史》,全书40多万字,编写历时近7年,最近将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原中共农村政策研究室、《当代中国》合作化卷编委会领导杜润生同志为该书撰写了序言,原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同志题写了书名。这是广东农经界的一件喜事。 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于1987年春作出了编写全国农业合作史的部署,同时提出了各省市也可以编写自己的农业合作史的安排。此后,各省市纷纷组织专门力量,成立编写班子,着手搜集资料。 相似文献
5.
6.
基于农户人力资本与生产效率异质性视角,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研究我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对异质农户的激励效果。研究发现,在异质性农户视角下,退耕还林补贴政策在退耕环节就可能出现局部失灵;对于还林环节而言,经济林需要更高的人力资本,并且由于转换成本的存在,使低效率农户更加倾向于选择生态林;从而异质性农户的还林决策受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影响。最后,文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多元化的退耕补贴、市场化的"碳汇"途径、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以及合理的"助推"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陈乐罗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5):73-74
贷款难问题如何产生?
贷款难问题的产生,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资源配置目标相互矛盾引起的。截至2007年年末,我国GDP增长连续五年超过预期,且都达到10%以上,而CPI指数受到各种影响迅速攀升,宏观经济趋热。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中国渔业经济》2015,(6)
政府设计和选择适宜的政策工具,对缓解养殖用海产生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央和地方政府颁布的养殖用海政策所采用的政策工具进行分析,共梳理了37份有效政策样本,共涉及98条条款,形成了政策文本内容分析单元编码表,并基于政策工具构建了我国养殖用海政策二维分析框架。通过养殖用海基本政策工具X维度分析,得知协调型政策工具占政策工具整体的64.28%,而权利型政策工具为20.41%,义务型政策工具最低,约占15.31%。从这个比重可以看出,当前在养殖用海政策工具的选择上政府主要是以协调型政策工具为主体,体现出一定的政策偏爱性。因政策工具是一个由诸多因素构成的系统,应综合考虑,均衡利用各政策工具,发挥不同政策工具的优势和作用。通过对空间优化、权属管理、市场机制、有偿使用、安置补偿等5个方面综合管控能力Y维度分析,得知有偿使用政策工具所占比例最高为28.6%,其次是安置补偿政策工具所占比例为24.5%,权属管理政策工具所占比例为20.4%,而市场机制和空间优化政策工具所占比例最少,分别为17.4%和9.2%。可见我国政府职能的发挥较为充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的主导功能,而我国养殖用海的市场化配置制度不健全,对盘活闲置海域资源不利。应从强化养殖用海的综合管控能力入手,加强用海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各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实现养殖用海的健康有序发展。最后从制定政策的政府层级来看,中央政府作为最高级别政策工具的选择者和引导者,应该制定养殖用海相关政策,从宏观上指导和规范地方政府政策工具的设计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已成为中国政府管理领域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微观层面入手,探讨农民和政府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各自的行动逻辑以及这两种行动逻辑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社会涵义。快速的市场转型使得农民家庭利益本位愈加彰显,消解了农民集体行动的社会基础;同时,地方政府代理行为异化所造成的官员个人利益本位不断凸显,最终致使农村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农民的行动逻辑与政府的行动逻辑出现了错位和偏离。实现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效路径就是重建乡村共同体,拓展民间自组织的参与空间,强化村级组织的管理与组织功能,并以此推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4.
农村生态环境危机及其治理——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正在由风险演变为危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政府公共物品供给的职能"缺位"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需要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应发挥基层各行动主体的积极性,以形成多元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实地访谈所得的调查数据,对广东省农村人力资本向城市迁移速度趋缓的制度性障碍进行分析。文章探讨了政府与农村人力资本迁移的关系,分析农村人力资本迁移困难的体制性障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重大疫情下村支书组织领导的村庄防疫是贯彻落实国家防疫安排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在这一过程中,村支书的“硬核”喊话发挥了重要作用。村支书的“硬核”喊话直观反映了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自治权力运行的具体样态。在乡村社会中,喊话主体、喊话工具、喊话风格和喊话效果的合力,促成了村支书“硬核”喊话的内在逻辑自洽。中国乡村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应在肯定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功能和价值的基础上,理性认识并合理吸纳农村社会的非正式制度,赋予村支书及村党组织必要的自治权力和自治空间,并积极发挥村支书推动法治乡村建设的枢纽作用,形成农村地区自治与法治的良性融合。 相似文献
17.
<正>2010-2020年期间,既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又是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同时也是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逐步提高生态效率,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架构,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求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 相似文献
18.
19.
农地集体所有制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中国革命实践成功的经验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农地产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深刻反映了地权阶级属性及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70年来地权经过多重改革,集体所有制始终未被动摇;为维持社会稳定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集体所有权衍生出了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承继了集体所有制建立以来地权变迁的方向,在坚持集体所有权的前提下,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实质上是集体、承包农户、经营者共享地权,既实现了地权阶级属性、土地财产属性与生产要素属性的三重属性融合,又维护了地权意识形态功能、社会保障功能与生产效率功能的三重功能协调,有利于实现农地集体所有制下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一般而言,农地可分为一般农地与城郊农地,农地制度亦包含所有制形式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两个层面上的含义。本文以一般农地为研究对象,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地制度两个层面"分分合合"的变迁历程。研究认为,影响决策者在所有制形式上变革的因素既包括意识形态,也包括现实因素,如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城镇化有序进行、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等,而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的因素主要是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经营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所作的权衡。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在农地所有制形式还是在生产经营方式的选择上,决策者更加注重将自身的目标与农民的诉求相结合,寻求制度变迁的均衡点。在此基础上,本文推断,在当前阶段,由于农地国有或者私有与中央政府和农民的目标都不吻合,因此,农地所有制形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可能性不大,农地制度改革的路径应该是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分"到"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