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柱塞气举排水采气工艺是解决气井开发后期地层能量低,出水严重,气井无法正常排液难题的有效工艺之一。该技术是一种间歇式排液生产方式,通过柱塞在生产管柱内一定位置形成有效的封隔界面,利用地层自身能量,实现排液产气。合理的柱塞气举生产制度是气井长期有效开发的关键,文章通过1口柱塞制度优化井,重点介绍柱塞排水采气井制度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天然气开采过程中,储层中的凝析液或地层水会在井筒内聚积形成积液,严重时会造成气井产量迅速下降甚至停产。排水采气是排除气井井筒及井底附近地层积液,使气井恢复正常生产的措施。柱塞气举作为排水采气的一种有效经济的手段,在苏里格气田应用广泛。开展新型柱塞气举排水采气装置的研究与应用,优化柱塞装置结构,提高排水采气举升效率,是气田增产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随着苏里格气田开发的深入,积液气井数量逐年增加,气井积液严重影响了气井产能的正常发挥。柱塞气举作为一种高效的排水采气措施,在苏里格气田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应用,但由于苏里格气田地质动态复杂,无统一的柱塞气举效果评价方法,通过柱塞选井、制度优化、效果评价3个方面展开分析,形成了柱塞气举效果评价方法。结果表明:柱塞选井应考虑气井当前产能,柱塞制度应以周期效果进行调整优化,Foss&Gaul模型可作为柱塞应用效果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柱塞气举排水采气工艺利用间歇开关井的方式积攒储层能量,进而通过推动油管内柱塞制造机械举升界面以减少液体滑脱达到排水采气的目的。通过对柱塞气举动力学模型进行研究,根据动力学模型分析结果,探讨了影响88.9 mm(31/2")无环空气井柱塞气举工艺效果的各项因素,确立了工艺应用条件;结合前期理论研究,阐明了88.9 mm(31/2")无环空气井柱塞气举工艺流程及配套装置的变更选型;利用单井两相计量测试,结合气井动态分析方法对区块柱塞先导试验井进行了应用效果评价,详细分析了先导试验井的工艺适用情况和工作制度。通过对苏南区块柱塞工艺的研究表明,柱塞气举排水采气工艺适用于88.9 mm(31/2")无环空气井,适合有一定储层能量和高气液比的产水气井,可根据研究成果对该工艺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长庆气田是中国的大型油气田,但是此油气井的井底具有明显的积液现象,根据长时间对长庆油气田气井状况以及地质因素的考虑,结合柱塞气举的特点及适应性,在根据以往泡沫排水采气工艺实验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了柱塞气举排水工艺研究,而且到现在为止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这为长庆油气田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柱塞气举排水采气工艺是在井筒内投入柱塞,使柱塞在采出液与举升气体之间形成分隔界面,利用地层自身能量推动柱塞在油管内举水的工艺。该工艺对生产过程中的气体上窜和液体回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减少了滑脱的损失,增加了举升效率。在气井出水初期、中期,它能明显增强气井的自喷携水能力,增加前期总携液量。柱塞气举工艺的优点很多,其所需的举升能量由地层自身提供,勿需其它额外动力设备,结构简单,成本低。但该工艺也有明显的缺点,目前国内也正研究、完善这一工艺。本人依据实际工作中的经验,阐述下对于工艺中柱塞结构改造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白庙、桥口凝析气藏特点,分析总结了气田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通过集成应用储层保护技术、增压气举排液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FB-Ⅲ无固相气井修井保护液,解决了作业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井喷和作业后不易复产的生产难题.增压气举排液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气井排液难题,"射孔+气举"一体化管柱,实现了负压射孔工艺,并有效地避免了补孔无效二次作业,达到了降低作业成本、减少地层伤害的目的.对深层低渗凝析气藏开发,具有普遍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东胜气田的不断开发,中高产液井逐渐增多,这类井易积液水淹,严重影响了气井的产能释放。通过对此类井地质潜力和现有排采工艺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机抽排水采气工艺应用的可行性。通过先导性实验,提高了气井的排液能力,成功复产,延长了气井的生命周期,证实了机抽排液工艺技术对高产液井开发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介绍在苏里格气田广泛应用的泡沫排水采气工艺、柱塞气举采气工艺以及储层改造等工艺技术,包括其适用条件,重要参数和现场运行制度等关键因素,并分别对各项工艺在现场应用的实际效果进行了介绍。应用效果表明,泡沫排水采气、柱塞气举采气和储层压裂改造措施均可实现气井增产复产的目标,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气田地面集输工艺操作复杂,它的开发和利用情况与我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要加强工作人员集输工艺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素养。主要从气田集输系统的工作内容、设备分类及存在的问题、现有气田集输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地面集输工艺系统的优化4个方面展开研究,旨在提高气田集输工艺的整体功能,为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白庙凝析气田气井井筒积液、压力下降快、产量递减幅度等特点,论述了排液采气配套技术的原理,总结了白庙气田气举排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气井积液规律,通过对白50井等20口气实施增压气举排液,多级气举阀配套管柱的优化应用,排液效果明显,提高了白庙气田气井产能,达到了增气、增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中原油田受复杂断块、异常地应力、盐膏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程度的套管损坏井逐年增加,套损修复的主要措施是采取下4in套管和开窗侧钻等技术,而4in套管井受空间限制,无法实现常规的气举采油采气配套工艺技术。为了有效提高4in套管井产能,发挥气举采油和气举排液采气的优势,研制了适用于4in套管井气举专用的偏心工作筒和小直径气举阀,在采油采气井上得到了成功应用,大大提高了单井产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气田开发过程中,因边底水、夹层水、作业入井液、凝析油水及因固井质量、储层改造造成的上下气水层串通等,都会造成气井生产过程中产液,造成气层气相渗透率减小,降低产能,在自然产能低于两相垂直管流最小带液气量时,井筒滑脱损失增大,造成气井因积液而减产,甚至停产。因此,产液气井需采取排液措施。且气田开发到中后期,地层压力降低,大部分气井失去携液能力,需采取有效排液措施进行诱喷以保证其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14.
在选取最佳排水采气工艺时,需要比较不同排水采气方式来确定产水气井最佳采气工艺。采用采气方法,应严格按照开采要求实施开采。在使用排水采气法时必须认识开采前提条件,避免环境中的敏感因素对其造成影响,导致排水采气工艺效益降低,甚至失败。气井的动态参数是此次开采的重要考虑对象,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产出流体的性质、结垢、出砂等情况。由于项目工程款有限,必须考虑开采成本,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可以选取一个最为合适的排水采气工艺,实现经济及开发效益最大化是目前工艺实施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气井生产到一定阶段后,产气量降低,气井出水,转入排液采气阶段,有多种排液采气方式可以选择。因此,排液采气方式的合理选择对充分发挥气井产能、提高采收率和降低生产成本起着重要作用。该软件在进行各种排液采气方式,在能适应气田并且能完成设计产量指标的基础上,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排液采气方式,并优化设备、操作参数和预测工况指标。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气举井检阀周期统计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影响气举并检阀周期统计的主要因素,推荐了气举井检阀周期的统计方法,对油田现场气举井检阀周期的统计及量化气举井的技术管理水平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油气田的开发生产中,套管由于多种因素而导致漏点大量出水,严重影响到油井的生产效率。而常规的井下找漏方法在实时性、准确率以及找漏效率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鉴于此,提出了一种套损井找漏方法,运用气举工艺破坏井下压力平衡状态,造成套破点出液,在井筒内形成流态。结合VideoLog可视化测井技术,观察井筒内井液的流向、流态和管壁状况,快速、准确地定位套破出水位置,实现井下气举可视化找漏。由长庆油田实验油井所获得的数据可以得出,此技术能够迅速准确找出漏点位置,并且效率以及可靠性具有一定的保障。故气举可视化找漏是一种准确高效的油井套破找漏技术,具备应用和推广价值,同时也为类似油井找漏提供了技术指导和实际经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介绍红岗气田中浅层气井泡沫排水剂的优选方法,结合出水井水质特点,选取适合采用泡沫排水采气的井,通过对泡沫排水剂进行配伍性实验、携液能力实验、发泡能力实验和消泡剂消泡能力实验等,优选出适合红岗气田产水及工艺特点的起泡剂,并确定与之对应的消泡剂。泡沫排水采气技术在红岗气田的应用,解决了单井与系统压差小的矛盾和系统产量波动变化大的问题,实现单井连续平稳增产。  相似文献   

19.
陶瓷是一种非金属材料,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式喷涂在柱塞表面,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耐磨陶瓷涂料,应用于往复柱塞回注泵,有效降低了柱塞更换周期、生产成本与员工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低渗透油层地质特点和重复压裂工艺的要求,确定了重复压裂选井选层原则及主要工艺措施,通过研究提高了重复压裂施工成功率和有效期。所采取的主要工艺措施有,加大施工规模、提高施工砂比,选用比初次压裂强度高、导流能力好的支撑剂,投球压裂,人工隔层控制缝高,暂堵压裂施工等配套的重复压裂工艺技术,较好地满足了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