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阻储层的测井解释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低阻储层评价开发的重点难点,不同区块低阻储层成因各不相同,导致无法形式一套共用的测井解释评模型。针对低阻储层油气藏地质特征,充分利用岩电实验成果、岩心分析、地质录井等资料,建立了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的测井解释评价模型,并利用阿尔奇公式建立含水饱和度测井解释评价模型,实现了对低阻储层的识别评价。应用于实践,测井解释符合率较高,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对于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只有通过压裂等工艺措施,才能获得较好的工业油流。从冷家堡油田冷46块油藏特征出发,分析了冷46块储层测井评价难点,运用综合地质分析,测井评价等方法,建立了一套冷46块岩性识别、储层分类系统评价标准。通过优选1、2类储层,为主力产层开发提供依据,提高单井产能。同时,对于其他低孔、低渗砂岩油田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测井信息和地质信息,进行薄储层的解释评价,对于薄储层的合理利用和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价值。对于薄储层的测井解释评价,使用常规测井仪器,由于自身分辨率低且围岩影响,与真实的地层情况偏差较大,进而影响测井解释的正确性。本文通过介绍常规的测井技术,并依据大量研究,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技术优化,并对薄储层的测井解释的优化措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基于韩城煤层气示范区测井资料和煤储层含气性分析测试资料,建立了含气量与自然伽马测井和密度测井数据的拟合关系,确定了基于测井资料的含气量评价模型,并对研究区煤层含气量进行了区域预测。结果表明:该示范区煤储层具有明显的"三高三低"特性;煤储层含气量与自然伽马和体积密度呈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5.
孔隙度是评价储层的基本参数,核磁共振测井是确定储层孔隙度的有效方法,但是,实践中也发现复杂流体储层核磁共振测井孔隙度与地层实际孔隙度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核磁共振测井的应用效果。与传统的测井方式相比而言,该种方式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主要分析复杂流体储层核磁共振测井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我国低渗透储层受沉积和成岩过程的影响,造成储层中存在渗透率、孔隙度差和油藏类型单一等特征以及我国在低渗透储层测井工作中存在的许多困难.进而提出包括阵列感应成像测井、微电阻扫描成像测并、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在内的低渗透储层测井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随着辽河油区勘探程度越来越高,新发现资源的难度逐渐增大,支撑千万吨稳产规模缺乏充足的资源基础,难动用储量评价部署工作日趋重要。复杂断块油藏是难动用油藏的一种重要类型,选取荣85块典型难动用油藏,针对制约油藏开发动用的主要因素,开展精细解释落实构造,预测储层分布,分析成藏因素,建立了整体研究、控制要因、重点评价、开发动用4个层次的二次评价工作,推动了荣兴屯油田难动用储量二次评价进度,为油田产量结构调整提供支撑,对辽河其他难动用油藏的二次评价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页岩气储层测井解释评价问题,首先对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和解释评价的要点分别进行介绍,然后从矿物含量计算、地化参数计算、物性参数评价、页岩含气量计算以及岩石参数计算五方面入手,对测井解释评价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为页岩气的开采奠定基础。研究表明:储层测井解释主要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岩石性质识别、储层物性参数计算、储层地化参数计算、储层含气量计算以及对地层中的岩石性质参数进行计算评价,在进行实际的测井解释评价时,每个方面都需要选择最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潍北油田孔一段储层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高、低阻油层共存,测井识别难度大。为了准确识别储层的流体性质,在分析低阻油层成因的基础上,利用生产动态资料、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对昌79块低阻油层进行了评价和识别,采用模式识别方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对研究区储层流体性质进行了识别,用网格搜索法确定参数对(C,δ)=(2000,0.7),提升油水同层为低阻油层10层22.6米,提升含油水层为低阻油层11层25.6米,为油田下一步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声电成像测井技术的起源时间是在90年代形成并迅速崛起的新兴技术,它的地面采集系统通常由工作站组成,可以有效的将采集的测井数据处理成图像,完全摒弃了以往所使用的测井曲线。能够充分利用测井图像对油气层进行及时有效评价,分析裂缝、断层等,是储层评价中一项不可少的核心技术。本文首先概述了声电成像测井技术,其次,对储层裂缝识别中声电成像测井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川东北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主要是台地边缘鲕滩沉积,该气藏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复杂非均质性较强,在后期开采过程中,部分出现高孔高渗的储层采气量低、低孔低渗段采气量较好的现象,严重影响到开发井位设计和产能评价等。有效储层下限标准的研究是划分有效储层的基础,是评价储层储量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文章基于岩心分析资料,运用压汞实验对飞仙关组滩相开展储层物性下限研究,探寻出非均质性碳酸盐岩储层的渗透率下限定为0.03×10-3μm2,孔隙度下限定为3.2%,以最大限度的接近储层与非储层的界限,为油田的油气开采层位选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陆东凹陷后河地区为一套完整的断裂背斜构造,主力含油层系为九佛堂组,储集层段以细砂岩为主,属于中或低孔、低渗或特低渗储层。通过研究区内岩心分析、录井、试油、测井资料,对后河地区九佛堂组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了储层性关系,明确储层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储层有效厚度划分标准,确定储层有效厚度划分的下限,为该地区快速准确地识别有效储层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为该区实现增储稳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沈家铺油田孔一段储层复杂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影响储层预测的复杂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对测井资料进行了预处理,选择合理参数,综合井资料及地震解释资料对该区孔一段储层进行了测井随机反演,较好的预测了该区纵横向上储层的发育情况。结果显示,测井约束反演可作为储层识别及预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在油气开采中,常规测井资料本身缺乏较高的纵向分辨率,对于薄储层的测井解释容易出现误差,影响开采计划的制定。本文对薄储层测井解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在实践中取得了较高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碳酸盐岩是一种储集空间较为复杂多变,且非均质较强类型的岩体。因而碳酸盐岩的流体性质识别,以及厚度划分十分困难。为了得到更为真实客观的测井评价,必须结合这一类型的地质特点,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型储层,建立流体分布、空间几何的模型图,并为不同模型分配岩块孔隙与裂缝这两种系统,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测井曲线反应特征的总结。绘制储层参数模型,以及对裂缝孔隙度、储层油水的饱和度和渗透率进行定量计算,划分流体兴致与厚度标准,完成碳酸盐岩测井评价作业。  相似文献   

16.
牛心坨潜山油藏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随着牛心坨潜山油藏不断深入开发,不同类型岩石储层的产量却有着明显的差异,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产量远好其他岩性。由于测井系列的不同,导致部分油井的储层岩性类型差别较大。因此有必要对牛心坨潜山岩石的测井曲线开展研究,通过对潜山变质岩石测井数据的研究,得到了不同岩石类型的测井曲线特征,对潜山主要变质岩和岩浆岩进行区分识别,并对全部潜山储层的岩性重新划分,对牛心坨潜山油藏的下步挖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碳排放第一大国,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埋存已被提上日程.其中,利用二氧化碳驱油在提高低渗透储层有效动用储量和单井产油量方面效果明显,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美国的“清洁能源和能源安全法案”“能源政策法”“国家提高石油采收率计划”都促进了美国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美国是世界上利用二氧化碳驱油最多的国家,历经60年的实践,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美国已发展成熟.中国具有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和驱油的巨大潜力,但由于与美国相比在地质条件、气源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都有差异,不能照搬美国的技术和经验,需要理性推动中国的二氧化碳捕集、驱油项目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合作,创造适合中国低渗透/超低渗透油田特点的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8.
评价低渗透性储层需要依照特性来设定适宜的评价标准。模拟低渗透储层的物理实验,依照核磁共振、渗流及恒速压汞的实验原理。评价指标涵盖了流体百分数、喉道半径、驱动因子及压力梯度。划分了低渗透储层指标的界限。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依照了新的评判指标,可被用作评判低渗透储层,为后续开发提供了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9.
核磁共振测井仪器可以实现自旋核的极化、把体磁化强度M0扳倒在与B0垂直的平面上、自旋回波探测;回波串的衰减率反映了地层的孔径尺寸信息和流体类型信息,核磁共振技术在油田测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油田储层评价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苏明健 《化工管理》2015,(11):89-90,92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本文开展合水地区庄211区块为长6储层评价研究,首先对储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知沉积微相、砂体厚度和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较大;其次对储层下限进行了定义并由此找出了储层评价标准,将本区储层划分为四个级别;最后借助于有效厚度等值线图并加以物性分析,找出了研究区优质储层发育区,该区有利储层主要集中在长6的东南地区(以Ⅰ类储层和Ⅱ类储层为主)和中部(Ⅱ类储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