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未对劳动仲裁与诉讼之间的程序衔接做出相应的规定,使得人民法院和劳动仲裁委员会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上相互脱节,衔接不到位,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应重新构建劳动争议先裁后审的争端解决方式,赋予法院对仲裁的监督权,以完善劳动争议解决程序。  相似文献   

2.
劳动仲裁是我国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法定程序,是劳动争议诉讼的前置程序。这在司法实践中已暴露不少问题,本文就这二者关系及其协调做简单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劳动争议数量的急剧上升,劳动争议诉讼与仲裁衔接的问题也越发突出。其中,既有来自民事诉讼法不完全适应劳动争议处理的实体法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一裁二审”的程序机制效率不高的程序法方面的原因。因此,要解决劳动争议诉讼与仲裁衔接难的问题,应采取“裁审分离、各自终局”这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浅议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劳动争议与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已对及时、有效解决劳动纠纷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需要重新明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法律地位,改革劳动争议处理先裁后审的模式,最终建立“或审或裁,一裁终局”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调解制度是一种非讼纠纷解决方式,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在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其非讼特性与强制执行力产生了内在矛盾,使其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可行的解决途径在于对劳动争议调解制度进行更加细化的规定,按标的、情节等对劳动争议案件予以"分流",以求小额简易案件成功调解,大额、复杂案件给予当事人付诸仲裁或诉讼的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6.
劳动争议也称劳动纠纷,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劳动争议的解决,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法律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其重要性无庸讳言,要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完备的法律制度不可或缺。本文将我国目前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与国外处理制度进行了比较,并对争议处理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议:一是要单独立法;二是完善审判组织制度;三是扩大劳动争议促裁和诉讼的客体范围;四是要建立或裁或审的诉讼模式;五是要加强调解制度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7.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劳动法确立的一项重要程序制度,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机制之一.但我国过去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不少缺陷,虽然新颁布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基本立足于我国实际,在一些制度设计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从而使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产生了新的变化.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健全,我国劳动争议案件日益增多、日趋复杂.因此,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劳动争议机构的设立和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劳动争议处理方面的诸多问题,提出应强化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职能,尽量把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并重新设计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建立“裁审分轨,各自终局”的双轨制.同时建议建立劳动法庭.改革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机制以完善我国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以利于劳动争议双方合法权益的保护,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锦瑾 《大众商务》2010,(8):224-224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劳动法确立的一项重要程序制度,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机制之一。但我国过去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不少缺陷,虽然新颁布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基本立足于我国实际,在一些制度设计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从而使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产生了新的变化。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健全,我国劳动争议案件日益增多、日趋复杂。因此,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2012年《民事诉讼法》大修的最大亮点是公益诉讼制度的写入,根据修改后民诉法中该制度的规定,为公共利益提起民事诉讼的主体资格不再限定为与案件有实体利害关系的人。从立法角度而言,其意义十分重大,这就表明我国立法已经承认公益诉讼适格当事人的扩张。但根据该制度的规定,仅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有诉讼主体资格,而并没有向其他诉讼主体,如个人和其他组织放开。笔者认为,国家不应对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限制过多,而应允许为维护社会公益的个人和其他组织成为适格的公益诉讼主体。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关于劳动仲裁时效的立法及法律解释存在不同的提法,导致对劳动仲裁时效的理解较为混乱,从而影响劳动争议案件的解决。本文认为,完善劳动仲裁时效制度应考虑设立时效制度的意义、劳动法的立法目的、劳动争议解决体制等因素。建议劳动仲裁时效制度沿用民法的时效制度。  相似文献   

12.
民事公益诉讼是任何个人、组织以及特定国家机关可以依据法律的规定,对侵犯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向法院提起的民事诉讼,与传统的民事诉讼相比,在诉讼目的、起诉主体等方面存在着区别。社会团体的非营利性、独立性决定了其作为民事公益诉讼原告的优势,且诉讼担当、诉讼信托的引入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社会团体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制度构建中,需要在主体资格、案件范围、判决效力等方面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目前,人民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与过去相比,在劳动争议的主体、内容和范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劳动争议的主体范围扩大了。作为当事人一方的企业不仅包括国有企业,还包括集体企业、“三资”企业、私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此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  相似文献   

14.
舶来的程序监理人制度对于弥补国内代理人及监护人制度的缺陷,保护家事案件中弱势主体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其技术特征和国内司法体制的分析,程序监理人制度可同时应用于诉讼离婚与登记离婚冷静期程序。其基础理论争议包括婚姻公共性与私人性之争、国家亲权与自然亲权之争、职权主义与辩论主义之争、未成年人利益与父母利益之争。在程序监理人制度早期建设的国内外启示之下,可从相似制度区分、性质与诉讼地位、选任与撤销、职责、报酬机制等多方面进行该制度的本土构建。虽然程序监理人制度较类型化诉讼改革而言更易实施,但其实施效果及生命长短从根本上仍要依赖于久久呼之未出的类型化诉讼改革。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法律对代表人诉讼规定得比较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导致证券侵权群体诉讼案件中在权利登记、代表人诉讼制度、代表人推选制度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应完善关于证券侵权群体诉讼的立法规定,吸取集团诉讼制度和团体诉讼制度规定中的优点,并不断提高法官的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16.
我国PPP项目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如发生争议,如何解决纠纷显得至关重要,诉讼、仲裁、调解等都是可供选择的途径。当前阶段,通过诉讼方式解决PPP争议纠纷,显现出诉讼方式效率低、成本高等缺陷,而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调解解决纠纷制度。用仲裁方式解决争议存在着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以专业仲裁的方式解决PPP争议,将真正有利于争议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国家责任理论、治理理论以及公平效率理论为地方政府购买劳动争议调解服务提供了理论依据,分流劳动争议案件及构建多元解纷机制是政府购买劳动争议调解服务的现实动因。借助于《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各地都在进行政府购买劳动争议调解服务的实践探索,并在购买内容、购买主体、承接主体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质,但却面临着合法性获取、实施程序、监督及评估机制等方面的困境。地方政府购买劳动争议调解服务的路径优化既要构建衔接有序的法律体系,加强实施流程的规范化设计,又要完善监督及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8.
关于公益诉讼,目前学者讨论很多。但是对于提起这类诉讼的诉讼主体的利益如何来得到保障,由谁来保障以及其它相关的问题,却并不是很多。文章分析了公益诉讼中的诉讼主体在提起诉讼时会遇到的困难,以及为什么要对其提供保障和如果不这么做可能会产生的后果,从而探索式地指出了公益诉讼协会的成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劳动公益诉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目前缺少劳动公益诉讼,也使得许多受害劳动者无法得到法律救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劳动权的保护也日益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关于如何保护劳动权的争论中,劳动公益诉讼救济是其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救济方式,本文论述的就是关于解决我国劳动公益诉讼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公益诉讼在我国悄然崛起,而在众多参与公益诉讼的主体中,律师的职业特性,使其参与公益诉讼有着其他主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现行原告资格理论限定下,律师参与公益诉讼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就需要突破该理论,推动律师参与到公益诉讼中来。同时,通过立法来确认律师参与公益诉讼,推动我国公益诉讼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