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省区间细分行业的投入产出和碳排放数据,构建多边贸易视角下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分析中国省际隐含碳排放的空间转移和产业转移的规模和路径。结果表明:省际碳排放呈现出中西部欠发达省区向东南部经济发达省区转移的区域空间路径,地理临近效应和产业结构互补效应是转移主因;省际碳转移的产业路径大致沿产业链由欠发达地区上游产业向经济发达地区下游产业转移,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是碳转出的主要产业来源。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经济背景和技术特征,这些因素的变化将会深刻地影响到国际产业转移。尝试对中国产业转移的路径依赖和产业转移粘性等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总结出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产业梯度转移面临的两难选择和潜在优势,并提出了政策建议,这在国内目前属于比较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3.
一般核算方法所得出的碳排放核算结果低估了农业部门的碳排放。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隐含碳排放核算方法反映碳排放更加全面,为现代农业的低碳化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中间载能生产资料耗用而产生的间接碳排放是构成隐含碳排放的重要部分,也是引起隐含碳排放变动的主要因素。建议改进现有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以明确碳排放构成,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碳减排;明确农业中间投入品生产者减排责任,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要素全面向现代农业低碳化发展领域投入。  相似文献   

4.
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动力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凤兰 《经济论坛》2009,(14):97-100
产业资源总是向高收益的领域流动。香港制造业内迁打开了生产要素流动的大门,不平衡的区域经济为珠三角产业转移提供了必需的地域空间。政府对产业发展与产业转移进行疏导,构成产业大规模转移最直接和最有组织性的外部动力。珠三角地区是产业转移发生的源点区域,由于产业辐射能力受地域空间的影响显著,珠三角三大经济带的产业转移路径存在差异。市场动力是产业转移的源动力,政府应为产业转移清除障碍,构筑必备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双碳”目标为背景,以碳效率作为评价指标,选取产业转移这一研究视角,探究省际产业转移过程中驱动提升碳效率的路径选择,旨在为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优化思路与方向。在运用两阶段指数分解法得到碳效率驱动效应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中国省际产业转移影响碳效率的方向、路径及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省际产业转移对碳效率的影响处于抑制阶段,但工业企业转出有利于碳效率的提升;这一影响主要通过要素替代和技术进步效应路径实现,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对关联省市的碳效率产生同向影响。基于此,提出推动跨区域碳排放治理联动、鼓励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和完善生产要素的配套保障机制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和生产成本的大幅提升,东部地区的产业开始大规模的转移,这对于拥有便捷的水陆交通和工业基础的重庆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承接有利于重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将是着重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利用Weaver-Thomas模型分析现阶段重庆市应重点承接的产业。  相似文献   

7.
文章围绕"污染避难所"假说,基于中国30个省域2001-2008年数据,构建中国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的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以外商直接投资为载体的产业转移与地区化学需氧量显著性地负相关,但与二氧化硫排放量负相关关系不显著.说明FDI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的水污染,但与大气污染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因此,仍应审慎地对待外商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8.
我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其内部是否也存在类似国际上的碳排放转移呢?在不同地区的碳排放转移过程中,到底是对外贸易,还是区域间贸易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呢?文章通过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采用中国地区投入产出数据,计算201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对外贸易隐含碳和区域间贸易隐含碳,并从对外贸易和区域间贸易两个方面考察我国的碳排放转移,以得到我国不同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确实存在区域间碳排放转移,且面临的碳泄漏主要在于区域间贸易而非对外贸易,即广东 、江苏 、浙江等碳排放净流出地区是碳排放从国外转移至国内的中转地,而山西 、内蒙古 、河北等碳排放净流入地区则是碳排放转移链的目的地.(2)国外向我国转移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贸易,而不同地区则通过区域间贸易产生的碳排放转移主要由国内初级产品贸易引起.(3)资源禀赋状况 、外贸发展模式等因素均会对我国各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产生影响.文章为我国制定差异化的地区碳减排政策与目标提供了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因区域产品内分工变化而引发的产业转移是本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也是全球价值链空间再配置的体现。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产业转移表现出新的特征和特殊条件,使得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对全球产业链格局形成新的影响。中国国内的区际产业转移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延伸,因处于大国综合特征的环境下而表现出多梯度空间纵深、大市场规模优势、完善产业配套和区域政策干预的特征。结合中西部要素结构的动态变化,利用好国际区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产业转移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在产业转移路径方面,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两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发生行为。将现有两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拓展到两类区域的产业转移,并运用产业转移势差模型,基于经济、产业、成本、交易成本和技术5个方面势差,建立产业转移评价指标体系,对两类区域产业之间的转移路径进行探讨。得出研究结论:①基于势差理论的两类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是对两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的扩展,将产业转移的“一对一”模式扩展至“一对多”模式,能更好地解释区域间产业转移发生路径;②以广东(发达类型区)对江西、湖南和安徽(欠发达类型区)三地的产业转移为例,广东至湖南的转移势差最小,相对于江西和安徽更不具有转移优势,通过对各子指标的调控,可以改变其转移势差,以达到改变其转移路径选择的结果。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推动我国两类区域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运用投入产出模型,首先测算了2002年、2007年及2012年陕西省工业品隐含碳排放量情况。结果发现,3个年份陕西省隐含碳排放量不断增加且呈现出较高的行业集中度,排名前5位的部门由高到低分别为石油化工业、煤石油开采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制品业及计算机设备制造业。随后,分析了2002年、2007年及2012年陕西省工业品隐含碳排放失衡度。结果表明,在国际贸易方面,上述3个年份陕西省均为隐含碳排放净出口方,说明陕西省为其它国家承担了能源环境负荷;在国内贸易方面,陕西省2002年和2007年为隐含碳排放的净调入方,而2012年变为净调出方,这主要是因为陕西省调出产品增幅较大造成的;在总贸易方面,陕西省隐含碳流动方向与国内贸易相同,这是由于陕西内贸规模远远大于其外贸规模。目前来看,较大的隐含碳流出虽然有利于陕西省经济增长,但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却不容忽视。因此,陕西省需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贸易结构低碳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省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邻原则构造空间邻接矩阵,以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分析研究我国省域2000~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空间差异性。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统计值由2000年0.159增大到2001年0.202 9,后减小到2007年的0.197 9,继续减小到2008年的-0.034 9,趋势分析表明:中国省域碳排放量在2000~2007年之间存在空间正相关,且总体上呈减弱趋势,到2008年呈显著性很弱的负相关。对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分析确定了碳排放量的空间集聚模式及空间演变态势,其散点图揭示我国存在中东部碳排放量高而西部低的空间聚集现象。并对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走上低碳发展道路,实现全国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对2002—2012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及其变动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002—2008年,农产品加工业地理集中程度相对较高;2008年至今,农产品加工业地理集中程度相对较低,呈现出自东向西转移的趋势,导致各地区的专业化水平显著下降。因此,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重视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通过特色化和集群化来提升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对我国省域碳排放分别从全国层面及东、中、西三大区域层面进行空间计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全国省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各省份碳排放对相邻省分的碳排放具有溢出效应;区域层面上,我国东、西部省域碳排放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而中部地区存在负向的空间相关性;人均GDP、人口规模、能源强度对我国三大区域碳排放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影响强度有所不同;产业结构对东部地区碳排放有显著影响,但对中、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能源消费结构对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有显著影响,但对东部地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16.
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沿海发达地区开始了新一轮产业转移。肇庆产业发展应当着眼于通过与珠江三角洲产业合理对接,减少和化解目前存在的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以与具有经济实力的产业集团合作的方式,积极融入“世界级”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制造基地的产业分工链条体系之中,以提高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增强肇庆经济的地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7.
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中国各省的二氧化硫(SO2)工业排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更好地理解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建立了一个四方程联立系统,其中SO2排放由规模、结构、技术这三个经济因素决定,并直接由贸易影响。然后我们利用中国29个省份1993—2001年期间工业SO2排放的面板数据来估计模型。我们的估计结果显示,出口和制造品进口在工业SO2排放的决定中起了完全相反的作用。结果不支持污染庇护地假说;出口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竞争增强,是促进污染治理技术进步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笔者综合能源、贸易方面的数据,应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了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中隐含的能源与碳排放.认为:中国承担的日本消费型隐含碳排放量巨大,1997年~2007年间隐含二氧化碳排放累计增长约1.5倍;中国对日本出口隐含碳排放产业分析表明,2007年的承担日本隐含碳排放最多的3个行业分别是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制造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基于SDA模型的隐含碳排放的结构分解证明1997年~ 2007年间中国能源使用效率的改进起到了碳减排的作用,生产技术、对日本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均促进隐含碳排放增长,其中出口规模的作用最为显著,贡献率为119.02%.  相似文献   

19.
区际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的“俱乐部收敛”现象日趋明显,区际产业转移有利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基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理性考虑,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互动构成具有正反馈效应的经济动力系统。产业集聚的形成伴随着产业转移,而经济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集聚的稳定性会随着产业转移而发生动态演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省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省域经济空间结构指的是省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和发展水平状况.根据省域内城市经济规模极其分布特征,可将我国省域经济空间结构划分为半单核型、准单核型、单核型、半双核型、双核型和多核型等六种,它们在省域城市经济的等级分布和极化程度两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其经济发展水平也有明显的差异.划分各省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类型对于中国各省域制定本省域城市发展战略、推动省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