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姗 《中国市场》2009,(9):136-138
本文从《暴风骤雨》与《林海雪原》中"党的代言人"形象对比入手,分析了在这两部内部结构趋近一致的小说中,不同的情节设置下萧祥与少剑波形象的差异,得出萧祥形象趋近于"扁形"、少剑波形象趋近于"浑圆"的结论;并通过探讨两部小说中情节设置对人物形象的影响,指出即使在受时代背景与意识形态影响较大的"十七年"小说创作中,在"叙事文"层面,时代与政治因素并不能超越情节影响人物的形象,情节仍然是影响小说人物塑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商》2015,(51)
荒诞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虽然中国现代文学在其滥觞时期并没有内生性的产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但是"荒诞"等带有现代性意味的文学命题已经在鲁迅小说中隐现。根据加缪所言的"非理性"和"无理性沉默"是荒诞形成的两个必备因素这一理论,在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荒诞这一文学与哲学命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以探索性的姿态在小说中被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阿运锋  王倩 《消费导刊》2009,(10):215-216
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虽然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无法和《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相提并论,但在写作手法上对先它产生的经典小说的借鉴和模仿表现在许多方面,本文主要考察《镜花缘》的创作过程与几部经典白话小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所谓《马桥词典》和《暗示》的文体创新,其实从中国最古老的小说传统借鉴不少.遗憾的是由于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现代西方中心主义的确立,中国现代文学在向西方学习借鉴的同时过于忽视自己的文学传统,以至于忘记了自己曾有的文学传统.韩少功以自己全部的文学表现力和思想穿透力,在中国最古老的文学传统和西方最现代的文学精神间汲取营养,为当代中国文坛创造出全新的小说范式:第一次让语言取代人物成为小说的主角;让环境取代逻辑成为小说的主宰;让思考问题的过程、方法成为贯穿小说始终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姜宏义 《商》2014,(48):116-116
意识流既能多层次的反映人们的意识流动,又能将事件从多个角度叙述出来。我就借著名意识流小说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来谈谈我对于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看法。尽管在我看来,意识流小说是一种晦涩难懂的文学作品流派,但却以其独特的语言、多变的结构风格,深深地吸引了我。  相似文献   

6.
《雨花香》和《通天乐》历来被认为是拟话本小说集,此说未见置疑。本文认为,这两部作品专为“劝善”而作,是明清时期道德善书与拟话本小说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而言,二书借鉴了小说的编创手法,思想内容则是明清以来劝善思想的图解。从故事结构到主要思想,二书都更接近道德劝善书。  相似文献   

7.
悠然心生 《品牌》2005,(3):75-76
<正> 《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矛盾,我以前一直百思不得其解:齐天大圣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战无不胜,要不是如来佛祖出手相援,整个天庭简直面临"亡国"的危险,但是在取经途中,大圣却好像很难一帆风顺,当年的那帮手下败将以及败将的跟班坐骑都成了高手,不是让大圣无计可施,就是要由大圣请人出山帮忙,让人感觉这是吴承恩写书的漏洞。最近我在做项目的时候,突然茅塞顿开——吴承恩这么写恰恰反映了他对封建王朝管理体系和人文背景的深刻了解。各位如若不信,且听我细细道来。  相似文献   

8.
拉摩是最能代表狄德罗哲学思想的人物形象之一。他集邪恶与天才的气质于一身,狄德罗的天才思想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达。作者通过对拉摩、哲学家“我”两个形象建立强烈的对比关系,层层剥茧,传达出他对天才美感的最高要求。天才不分贵贱、好坏,表面上它与道德相关,其实它代表着美与艺术。  相似文献   

9.
丛海滋  尹旭峰  刘荔 《中国市场》2012,(52):129-130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写作的带自传色彩的小说。主人公菲利普是个有思想,有个性的青年,患有先天残疾(跛足),性格孤僻,敏感,执拗。他自幼双亲亡故,在冷漠而陌生的环境中度过童年;进入寄宿学校之后,饱受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摧残;而当他跨入社会,又在爱情上遭受到残酷打击。在他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荆棘丛生,他每跨一步,都要经受一番痛苦的折磨,并在身心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主人公经历悲惨,但是结局是美好的。小说着重描写他如何挣脱宗教和小市民习俗这两条禁锢人类精神的锁链,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漩流中,寻求到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0.
《商》2014,(6)
菲利普·罗斯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犹太裔作家之一,被誉为"美国活着的文学神话"。小说《乳房》于1972年发表,属于罗斯较为早期的作品,但是对于这部作品的研究却十分稀少。本文试图从欲望障碍入手,剖析小说中反映出的欲望的麻木、压抑、恐惧三个方面,从而达到关照现代知识分子的欲望困境乃至生存困境的目的,这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部写成于1982年的小说,搁置了25年后,在去年,作者"拿出来重读了一遍,自己觉得还有些感动,又让几位朋友看了,说是不错,于是又拿给出版社"。出版社接受了这部书稿,在不久前出版。这本书的出版过程,就证明这是有生命力的作品。就像在耄耋、期?老人面前,什么养生之道、长寿秘诀、气功内  相似文献   

12.
苏芳 《科技转让集锦》2014,(23):186-186
小说《灰烬之城》是美国作家卡桑德拉·克莱尔笔下“圣杯神器”系列小说的第二部。小说《灰烬之城》中男主人公杰斯·维兰德寻找自身存在价值与意义的旅程以及杰斯&#183;维兰德所进行的自由选择使这部小说具有存在主义色彩。小说《灰烬之城》所蕴含的存在主义思想给中外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3.
高樊 《商》2015,(3):112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利亚·伍尔夫的著名代表作品,也是意识流小说中的经典作品。书中的詹姆斯的恋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异常强烈;他的恋母情结是《到灯塔去》情节发展的一条重要的线路。文中通过未到"到灯塔去这一个故事情节表现出詹姆斯病态的恋母情节并由此引发与父亲之间的矛盾,随后来父子两人顺利到"到灯塔去",完成了詹姆斯恋母情节的自我救赎与父亲之间的和解,这个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到灯塔去》的行文构造。文章试图通过分析詹姆斯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心路历程来分析《到灯塔去》这部作品和文章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张尔客 《市场周刊》2009,(2):110-110
仅就小说创作而言,不客气地讲,我的许多中短篇好像总是在梦游中写的。比如我这两年所写的几篇小说,《阳光墓园》便是写一个成年人没有来由地去当了守墓人,与死去的儿童相伴,自己也就一会成为一条狗,一会儿成为了少年,最终还成了飞向天空的鸟。而《纸故事》,则是一个在机关工作的人与天上掉下来的一张纸的追逐和“战争”,虽然归结为任何任命文件呀结婚证书呀金钱呀等等都是一张纸,  相似文献   

15.
孙宾 《商》2014,(43):144-144
《边城》与《苔丝》两部作品中都有典型的企慕情境,两者在企慕情境的营造及人物设置上,都具有相似性。但由于中西方文学传统不同,企慕情境在《边城》中形成了“可望不可即”的整体的美学意境,它的悲剧性意蕴是诗性的;而在《苔丝》中,企慕情境则作为小说情节必要的一环,作者通过对其的拆解,达到了戏剧性的悲怆,形成了与《边城》完全不同的悲剧性意蕴。  相似文献   

16.
《商》2015,(9)
莫言,作为中国新一辈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自八十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派"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见称,小说中总是充满进攻型的语言。例如成名作《红高粱》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其实正是演义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描绘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而在描写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颜色词,使得其小说更是与其他作家的大为不同,其风格独特,词汇丰富,因此成就了2012年10月11日,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其后,他的其他小说也不断被翻译为外文,为中外读者所喜欢。本文选取的是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的翻译版本,葛浩文以严谨的翻译态度,雄厚的翻译功底而颇受读者青睐,因此选择这一颇具影响力的翻译版本,并对其翻译中颜色词与莫言小说原文进行对比,从而从语义的角度来分析其差异。  相似文献   

17.
刘索拉的成名小说<你别无选择>被我国的文艺理论界一直视为一部音乐小说,因为小说从结构到内容都充满着音乐的色彩.但笔者认为,能够促成这种音乐色彩的关健在于小说中的语言,具有着音乐的节奏与和谐.本文试从语音的节奏与和谐这两个角度去探析<你别无选择>文学语言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18.
《大师与玛加丽塔》是二十世纪俄罗斯著名作家布尔加科夫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可以说是布尔加科夫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他文学创作上集大成的作品。这部小说无论是主题思想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本文试图从叙事学的角度对这部小说的叙事技巧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同时进一步阐释小说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9.
李红  于璐 《商》2012,(14):128-128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和日本作家山崎丰子的《白色巨塔》都是批判现实的力作,但相似中各显风骨,从标题到内容,从表现手法到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活动的重要地点,对比中,在感性地读懂小说的内容外,更会意外看到人们不易直观察觉到的东西,收获超越故事情节,更为理性的蕴意,而且将更有力地指引我们思考小说背后的现实的社会,以及人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卓昊 《商》2013,(23):372-372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历史上著名作家施耐庵所著,其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十分典型,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极具典型性。本文主要针对原创《水浒传》中比较典型的一种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让广大读者更加清晰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和对现实社会中人性的写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