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界》2013,(11):24-25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表示,中国目前的房地产泡沫严重,并为中国主要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表示担忧。而另一位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则认为,北京的房价不会出现大规模下跌。虽然国内很多人都期待着中国房价的下跌,但是如果中国房价真的下跌了,会发生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陶冬 《新财富》2014,(6):30-30
中国房地产泡沫和其他国家的不同吗?此题目看似伪命题,房价虚高,泡沫就是泡沫,但是在中国认为国情不同、房价必然高涨的大有人在。  相似文献   

3.
地价推动下的房价上涨逻辑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目前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问题,从作为二线城市的哈尔滨近年来房价异常的走势也能够得到印证。形成高房价及房价泡沫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基于"土地财政"利益的幕后推手,并由此形成了地价推动下的房价内生上涨机制。高房价的负面影响很严重,尤其在民生和潜在政治危害等方面。彻底治理高房价及其泡沫的出路是改革现行土地出让金分配方式,由中央财政统筹安排。  相似文献   

4.
杜晶晶 《商》2014,(21):256-256
任何国家,判断房地产泡沫的指标都是房价和收入比,综合分析比较房价、GDP和CPI的增长速度之和的关系。目前,上海的房价和收入比例差不多达到了6:1,深圳5:1,在房价极其低的三四线城市,二者的比例也达到了2:1的水平。如此看来,中国的房地产的泡沫破裂似乎是必然趋势。然而,中国讲房地产的泡沫问题将近5年,期间,无数人预测房地产崩盘,在争论中,房价不断高升。现实现象凸显中国房地产泡沫的严重性和复杂性。相比较于美国、香港和日本,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本质上与其不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广东省各代表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价格进行理论分解,同时,对各代表性城市的房价和人均实际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得出各代表性城市的房价中可能存在泡沫的判断,然后,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对各代表性城市房价中的泡沫成分占比进行测度,通过年度间的纵向比较研究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研究,得出以下观点:并不是经济发展越繁荣,当地房价泡沫就越严重;也不是房价越高,其中存在泡沫的成分就越多。  相似文献   

6.
徐亚 《致富时代》2010,(1):190-190
中国从2009年以来房价出现了快速上涨,而且出现了房地产泡沫。需要我们从房价高的原因、危害以及应对措施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支出,我国房价远远超出家庭收入,房价收入比超出合理承受范围,85%家庭无能力买房。房价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国内经济问题最突出、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当前,尽管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确实存在严重地泡沫问题也尚未有定论,但普通城镇居民的家庭收入增长远远赶不上攀升的房价,商品房空置率居高不下也已是不争的事实。显然高房价已经严重影响了普通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8.
我国房地产泡沫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房地产泡沫的含义及其成因,找出适合测度我国房地产泡沫的指标:房价增长率/GDP增长率及房价收入比。根据以上两个指标建立测度房地产泡沫的综合指数模型;根据国际及国内的经验,确定房价增长率/GDP增长率及房价收入比这两个指标的临界值;运用房地产泡沫指标法和综合指数法分析中国房地产行业1991~2004年的泡沫问题,得出初步结论:就全国而言,当前并未出现房地产泡沫现象,但该行业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房价泡沫指的是一种资产的价格在一个连续过程中的急剧上涨。本文对于什么是房价泡沫进行了介绍,也指出了衡量房价泡沫的指标。房价泡沫的产生有很多的原因,其中包括居民收入的增加、宽松的信货政策、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百姓买涨不买跌的心态、高地价催生高房价、开发商梧盘惜售括高房价、人民币的升值、供求关系的影响、土地供应不足以及眼中的贫富差距等原因。并且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调控的对策.希望能够对房价泡沫产生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贸导刊》2008,(7):30-31
樊纲:对比美国中国房价泡沫早晚要破 ——由于房产是不动产,没法在全国流动,因此房地产是一个区域市场,可以是相互有差别的,这时就要看这个地区过去一段时间有没有泡沫,有多大的泡沫。有的地方前几年价格翻着番地跳,与可持续的收入支付能力已严重脱节,可能就要做些调整,价格也许会跌;有的地区过去一个阶段相对平稳,就不需要跌,可能也要调整,一段时间价格平稳不涨了,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需求扩大,过个两三年,会变成均衡价格。总体上看,好在我们调整相对及时,还没有像当年日本和最近的美国那样,搞出了大的泡沫,房价也就不会像日本上世纪90年代初时那样60-70%地下跌。美国现在房价已经下降了20-30%,还在继续!我们多数地区应该说还是在稳定发展。宏观经济理论是有用的,宏观政策是市场经济发展本身需要的,它有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持续、快速地成长。  相似文献   

11.
近年中国的房价上涨不是由于供给短缺引起的,而是由泡沫需求形成的,这种泡沫需求就是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所以,要从根本上抑制房价上涨,必须要挤出这种需求泡沫;而要挤出这种需求泡沫,需要政府、开发商和建筑商三者合作,形成"平价房建设机制",使房价回归正常的市场轨道,这是抑制房价上涨的战略性政策选择。保障性住房属于社会福利政策或救助政策范畴,是从结果上调解社会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房价上涨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推动房价上涨的供求矛盾,因为房价上涨并不是低收入群体对住房的需求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曹操观沧海,老沈观泡沫!中国房地产市场,究竟有无泡沫,何时泡沫破灭,不是本文探讨的范畴。因为,委实说不清、道不明,"名人房价赌局"或赢或输,"泡沫"依然争议不绝,未有定论。1、香港祥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红天称,内地一线城市房价没有泡沫。"碰一下就破的就是泡沫,打都打不烂的不叫泡沫。"  相似文献   

13.
《四川物价》2004,(12):26-27
中国究竟有没有房产泡沫?这已经成为一个令国内外经济学家和利益相关者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各种信息来看,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的房产泡沫已经形成,分歧只是在于泡沫究竟有多大,以及应当采取怎样的对策来加以缓解。与此相反,中国的房产商和官方的主管部门则大都认为,中国并不存在房产泡沫,并且强调从长期来看中国的房价仍然有上升的趋势,所以目前的情况基本上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商品房价格一直以10%以上的速度上涨,去年政府采取了许多严厉限制房价上涨的措施,商品房价的上涨幅度仍超过了5%,这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最近出台的“国六条”对房价上涨采取了新的限制性措施,能否见效社会各界正在拭目以待。房价长期强劲上涨的原因是什么?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会见显效吗?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是否如一些分析家所说的聚积了太多的泡沫。  相似文献   

15.
名言     
《信息与经营》2013,(10):30-30
中国内地目前还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房地产泡沫。政府应该允许房价上涨,香港为什么没人投机房子?因为房价太高了,没人炒得起——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放言我国城镇商品住房和商业写字楼总供给量逐渐趋于饱和,部分城市已经出现严重供给过剩——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发表文章称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房地产泡沫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以来,中国房价持续飞速上涨,出现泡沫。房地产泡沫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研究中国房地产泡沫有重要现实意义。回顾国内外学者不断深入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分析当下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发展状况。对国内外学者理论成果的综述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原因和房地产泡沫度的测度。  相似文献   

17.
方健  李可 《新财富》2004,(12):90-97
全局性的中国房地产泡沫至少在二成以上。经济学告诉我们:泡沫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所以是泡沫最好让它破灭,而且越早破灭越好。而且纵观从17世纪中叶的郁金香狂热到上世纪末的互联网热潮,可以看到:只要是泡沫就总会有破灭的一天。然而在目前中国仍属于半市场化的房地产市场,这个结论似乎很难行得通。多方博弈的格局将不可能使房价大幅下跌。  相似文献   

18.
政策     
《中国市场》2007,(50):4-4
房价上涨疯狂是主管部门没对症下药;股市泡沫已超日本当年高峰;大胆加息抑制资产泡沫;私营经济已成中国增长关键动力;  相似文献   

19.
房地产泡沫是指由房地产投机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脱离市场基础的持续急剧上扬的过程和状态。目前,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大多从房价高低、房价上涨快慢、房屋空置率等方面,来研究和判断房地产的冷热或是否出现泡沫,但是目前中国的房地产价格高低和空置率大小很难判断。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通过房地产销售增长、房地产租售价格及其变化的关系的比较,可以更为有效地研究和判断房地产市场的状况。  相似文献   

20.
《财经界(学术)》2011,(15):70-70
中国房价最近下降,开始动摇人们对该国经济活力的信心,并引发中国,工杆率是否过高的争论。正是这些,让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给美国和日本带来了如此大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