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购物不光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还为了满足精神需要。特别是在服装领域,这一变化更为明显。穿衣不单单是为了遮体保暖和美观,更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个性和价值取向,服装创品牌就是为了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体验营销模式的本土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指出:“我们正在从满足物质需要的制度迅速过渡到创造一种与满足心理需求相联系的经济”,“体验由原来作为某种服务产品的附属……越来越多地按其本身的价值出售。好像它们也是物品一样”,“未来的工业将是一种体验工业”。原因在于物质的富裕和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不断加速的关系的“短暂性”。  相似文献   

3.
满足企业家的精神需要,能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的作用。企业家的创新动力除了来源于满足物质需要的动力,还来源于精神追求的动力,而且在物质需要基本满足以后,企业家精神追求的能动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亚当·斯密曾指出:“对于一切尊贵的职业,荣誉可以说是报酬的大部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我们认为,企业家的物质激励是基础,只有物质需要获得满足,高级的精神需要才会产生;企业家的精神激励是关键,只有精神需要获得满足,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因此,对企业家进行精神激励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张小平 《英才》2010,(8):136-138
商人唯利是图。除了钱,商人还会信仰什么?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商人是没有信仰的,但现实并非如此。当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人的精神追求便超脱了物质需要,冥冥之中,一种精神力量开始对一切施加作用。这便是信仰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从营稍角度看产品“功能”和“价值”广东工业大学张毕西一、企业与用户在功能和价值标准方面的差异市场营销理论强调,企业要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衡量产品”价值”。从消费者角度考虑产品“功能”。所达到的“效用”.包括了满足其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方面。而不同的消费者...  相似文献   

6.
激励作为人本管理的一种方法。是通过研究和满足人们物质的、精神的、生理的需要。来激发人的积极性,从而使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的一种管理活动。就企业而言,满足员工的个性需要.优化他们的动机,强化目标的刺激作用。把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由“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这就是激励。  相似文献   

7.
情感营销中的广告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感性消费时代,重视人的情感消费,满足人的情感需要,探讨情感消费是现代营销的显著特征。情感需要与消费自古有之,只是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根本满足,无法表现为现代意义上的需要与消费。在物质文明已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个性的满足,精神的愉悦。这意味着消费者的需要已经从“量的消费”、“质的消费”开始走向“情感消费”。因此市场竞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市场营销单纯靠价格和数量的威力已越来越不灵,取而代之的竞争手段是对顾客情感的巧妙应用。在广告宣传中,抓住情感这一新要素,很容易贴近消费者,赢得消费者。  相似文献   

8.
精神激励是指通过一系列非物质方式来满足个体心理需要,改变其意识形态,激发其工作活力。成功的国有企业经营者一般来说都具有较高的精神追求和较强的事业心,这种高层次的追求仅仅靠物质激励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有效精神激励来激发其内在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在实际工作中,物质激励越来越受重视,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组织或企业内部的物质激励成本也水涨船高。然而现实表明,员工的凝聚力和劳动效率未必因此提高。"衣食足而后知荣辱",物质激励满足人的物质需要,非物质激励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精神需要具有多样性和不可或缺性的特点。发挥非物质激励的作用,是企业决策和管理层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王积俭  向鑫 《企业经济》2002,(2):104-105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使消费热点出现巨大的变化,消费趋势也变幻莫测.消费需求由于极度多样而极其分散,同时又因为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变化不定,而使得需求更加模糊,呈现出分散化、个性化的特点.这些特征说明人们的购买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购买热点发生了转移.消费者开始逐渐重商品款式和流行因素,追求名牌,讲究装璜和美观、注重商品包装的艺术性.因此,产品既要符合人们对产品的物质功能的要求,又要满足人们心理方面包括审美情趣的要求.人们已经很少考虑到商品是否能够满足生理上的需要,而更多地考虑它是否能够满足心理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经济危机时期,人们的物质需求会紧缩,而精神文化需求会膨胀。当买房、购车等大宗消费成为困难的时候,人们会将“闲钱”转向相对廉价的消费。文化消费既能满足精神需要,又符合其承受能力,就会成为一种大规模的需求。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口红效应”。中共十七大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重在提升文化的“口红效应”。  相似文献   

12.
程显刚 《活力》2008,(11):36-36
一、物质激励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金钱是万能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中滋长起来。有些企业经营者也一味地认为只有奖金发足了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但在实践中,不少单位在使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耗费不少,而预期的目的并未达到,职工的积极性不高,  相似文献   

13.
0引言 价值哲学亦称“价值论”,是关于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哲学学说,主要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阶级、社会的意义。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价值哲学,即理论的价值哲学和实践的价值哲学。实践的价值哲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邓小平的价值哲学则是实践的价值哲学。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正确认识邓小平价值哲学的特点和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14.
“绿叶情结” 从小到大“多吃绿叶菜身体壮”已是饭桌上家长们的经典语录.对于绿叶菜有助于肠道通畅的功能人们早已熟知,但对于能强健骨骼和牙齿,是体内多种细胞基本生化反应的必需物质——镁元素可能还是有些陌生.它在人体内有什么作用?有哪些是“镁”食?成人日常摄入多少镁才能满足健康需要?摄入镁过多或过少,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网络购物的迅速崛起,消费者无论在购物心理和消费行为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者购买产品已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生理需要的满足,在很大程度上更是精神需要的满足,消费者的这种新变化无疑对零售实体店提出了新的挑战,零售实体店如何抓住顾客的情感需求,充分发挥体验营销的优势,调动消费者的参与意识,开展体验营销,成了新时期零售实体店满足消费者物质和精神需要的重中之重。本文以体验营销的概念与特点分析入手,对目前零售实体店在体验营销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今后零售实体店怎样做好体验营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王效金 《企业文化》2006,(11):23-23
企业人,不仅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对每个顺利成长的人而言,不仅需要养分和物质激励,同时还需要阳光和理想主义的精神激励,这两个基本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时候,心力的凝聚、志气的激发,要远远比物质刺激更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一、转变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以公有制为主,社会主义企业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即以保证供给为主。当时经济“短缺”的基本特征,使会计工作只需要核算清楚成本,给个合理计划价格即可,别无他求。从走市场之路开始,企业的目的发生了变化,从满足需要变成追求利润最大化,乃至股东价值最大化,这时,企业的会计工作围绕如何增加利润、如何给股东多赚钱展开,此时,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二是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会计,作为一个包含确认、计量、报告…  相似文献   

18.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启示 马斯洛指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的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之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驱动行为的动力。但这种需要层次逐级上升并不遵照“全”或“无”的定理,不是一种需要100%地满足后,下一种需要才出现。  相似文献   

19.
世界文化向上走是必然的,因为人性的特质决定了这一趋势。20世纪下半叶起,人类的大趋势走向了满足生理需求,通过科学制造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公元2000年开始,人类开始生发了情感需求。21世纪中期,人类开始普遍产生精神的需求。三种需求将合和成一种文化,平衡、极致、满足着。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理论需要是人民基于对思想政治理论所具有的满足自我和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和把握而对思想政治理论产生的一种内在渴求,从人性依据、心理依据、人的社会依据和思想政治教育依据来看,当代大学生有思想政治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