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了与制造业共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2004--2012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的面板数据计算区位熵、进行偏离—份额分析,对我国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6类行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与评价,进而提出了提升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大陆30个省份2003年~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其知识溢出效应和创新效应为制造业企业的升级提供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从而促进了制造业的升级。据此,文章提出了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选择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数据,通过估算莫兰指数I,进而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在省域空间内的集聚度和生产性服务业内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各项变量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在空间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的经济资源竞争关系。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而金融业受危机影响作用略为减弱,房地产业则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4.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能够影响我国长三角地区空间布局的因素,因此长三角地区空间布局的路径变迁有依据可寻.据此,本文对长三角地区进行划分,比较Krugman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这两个指标,得到生产要素、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制度与环境这五个影响因素,探究三条可能的形成路径,以及提出发挥中心地区的辐射作用等五条对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选择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数据,通过估算莫兰指数I,进而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在省域空间内的集聚度和生产性服务业内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各项变量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在空间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的经济资源竞争关系。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而金融业受危机影响作用略为减弱,房地产业则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内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研究长三角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状和特征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最新统计数据为样本,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和Hoover系数的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及其内大部分细分行业都呈现集聚程度上升趋势,表现出地区差异化明显,居民服务、科研服务等行业集聚程度相对较高。整体和地区的Hoover系数都表明不同行业间不平衡性在降低,且指数与当地GDP水平、人均GDP水平均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在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不但能优化产业结构,还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而这些与集聚水平具有重要联系.福建省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区,要明确自身定位,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核心区作用.因而,研究福建省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就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和集聚水平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运用空间数据探索性分析(ESDA)方法,对2006—2016年,东北三省36个地级市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时空演变轨迹进行探究。结果发现:(1)2006—2016年,东北三省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地理集聚程度不断增强,协同集聚水平呈阶段性变化特征;(2)协同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空间分异化特征明显;(3)发展过程符合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形成以大连、长春、哈尔滨为中心城市的"多中心"发展模式;(4)协同集聚的低高和高低区域逐渐向高高与低低区域演变,东北三省所形成的"多中心"模式逐渐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9.
文章构建了包含城市创新水平的城市综合效率指标,并基于2010—2019年26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提升城市综合效率的假说.研究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了城市综合效率的提升,其促进作用在经济发达区域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各城市FDI效率并研究如何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高城市FDI效率。研究方法:利用DEA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中国260个城市的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FDI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城市FDI效率总体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但近年来增长率有所降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了城市FDI效率的提高,但对周边城市具有抑制作用,该影响效果在不同区域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具有异质性特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提高了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规模效率,但近年来对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逐渐显著,高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通过城市技术进步促进FDI效率提高。研究创新:科学测算了中国260个城市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资本利用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FDI效率的影响。研究价值:为利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高城市FDI质量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地区经济差距进行了分解,计算了服务业中具有高度集聚性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再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进行空间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差异是地区差距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应用生产函数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2009—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经济指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在省域上呈现出较强的经济资源竞争关系,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商务业与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而信息业有较弱的负向溢出效应。政府应关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各项影响,加大知识创新以提升该行业效率,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经济溢出的转化能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应用领域以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等。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4~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的绿色发展效应,结果显示:整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的两种集聚与产业自身绿色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进一步采用空间模型研究发现,专业化集聚对周边生产性服务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呈倒“U”型,而多样化集聚的影响显著为负。此外,分地区检验发现: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的影响与整体结果一致,而多样化集聚起直接推动作用;中部地区两种集聚的影响均呈倒“U”型,但各省专业化集聚水平已接近甚至突破了拐点;西部地区仅有专业化集聚的影响显著并呈“U”型,区域内各省仍在曲线左侧,尚未发挥出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背景下,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问题尤为重要。考虑政府作用的情况下,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机理表现在制度协同、结构协同、空间协同、质量协同,推动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要建立政府间制度协同机制以构建都市圈创新生态系统,以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都市圈产业结构失衡,都市圈政府间要协同规划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园区和不断强化两个产业产出的质量协同。  相似文献   

15.
在对产业协同集聚进行综合测评的基础上,以长三角城市群3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5—2014年相关数据为例,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对影响产业协同集聚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产业关联、知识溢出、商务成本、中心城市辐射、政府干预、FDI以及市场因素都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迥异;产业协同集聚具有产业与空间的交互属性,而制度协同则是实现两大维度有效衔接的关键所在。为此,要切实推进城市群产业协同集聚必须综合考虑行业特质、空间诉求及制度导向,实现城市间的整体统筹协调以及城市内细分行业的差别化指导。  相似文献   

16.
运用空间数据探索性分析(ESDA)方法,对2006—2016年,东北三省36个地级市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时空演变轨迹进行探究。结果发现:(1)2006—2016年,东北三省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地理集聚程度不断增强,协同集聚水平呈阶段性变化特征;(2)协同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空间分异化特征明显;(3)发展过程符合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形成以大连、长春、哈尔滨为中心城市的"多中心"发展模式;(4)协同集聚的低高和高低区域逐渐向高高与低低区域演变,东北三省所形成的"多中心"模式逐渐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7.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通过形成规模经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引领城市科技创新等,有效推动了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促进了城市集聚扩散功能的发挥。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聚已经成为全球中心城市的重要特征。为适应中心城市特征的变化,同时真实地反映出经济全球化时代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的规律性趋势,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对中心城市等级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工具对不同等级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估算。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等级中心城市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遵循从全国性中心城市向地区性中心城市依次递减的规律;全国性中心城市对相邻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而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平均影响显著为正;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地区性中心城市也对其他地区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通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将能够有效地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物流产业集聚是新经济形势下有效的物流发展模式。文中分析了常州地区物流业的发展现状,然后选取区位熵法对常州物流产业集聚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常州地区物流集聚度较低,规模化、专业化运作不足的问题,最后,文中从政府、物流行业协会和物流企业三个层面给出了提高常州地区物流业集聚水平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从行业异质性角度切入,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城市生产率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基于作用机制的理论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通过自身来对城市生产率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其他有着上下游投入产出关系和技术关联的其他行业生产率影响,来对城市总体生产率产生影响。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六个细分行业的集聚对城市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不同,这显然与各子行业的特性差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应与其内在发展规律有效结合,方能事半功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作为城市群发展的两大主要产业门类,其协同集聚水平决定了城市群发展的质量和成熟程度。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联系和空间互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两者的供需关系是它们形成空间集聚的基本动因,但非唯一因素,知识溢出和劳动力池共享等外部性也是两者空间集聚的原因。未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理顺本地区产业分工链条,充分发挥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辐射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