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明彦 《银行家》2012,(1):14-15
正2011年12月15日,上证指数报收2180点,相对年内最高的3062点,跌幅近30%,击穿了投资者2200点的心理防线,处于2001年6月22日收盘价2251点的下方。从股指水平来看,中国股市一夜间似乎回到了十年前,好像"人类"也无法阻止中国股市的下跌。当然不可否认,中国股市也曾辉煌过,于2007年10月创下过6124点的"令人敬仰"的股市巅峰,但那已成为中国股市泡沫的标志,成为投资者心中永远的痛。  相似文献   

2.
章进  王贤安 《时代金融》2014,(3):247+264
近年以来,股票市场上推出T+0交易的呼声四起,特别是历经"8·16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以后,这种呼声更加强烈。目前股指期货已经实行了T+0交易,中国股市经历十几年的发展,总市值增长了十倍,投资者认为实行T+0交易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我们曾有过T+0交易后的疯狂投机,我们要牢记教训。那么,目前中国股市是否有必要实行T+0交易制度,或者交易规则是否能保障大多数投资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王冠 《浙江金融》2012,(11):55-57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股市诞生以来,在市场各方参与主体的积极支持与监管层的精心呵护之下,中国股市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年股权分置改革后,长期困扰中国股市发展的一大痼疾得以妥善处理,中国股市得以健康发展的根基更为牢固。可以预见的是,中国股市未来前景光明,发展无可限量。但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作为一个尚处于成长期的新事物,中国股市"新兴加转轨"的特征十分鲜明。不仅股指大起大落,而且股市乱象丛生。内幕交易、"老鼠仓"、不按照规定披露信息或信息披露虚假、"原始股"  相似文献   

4.
上证综指从2007年10月17日的6124点,到今年4月2日的3348点,短短五个月的时间里,股指暴跌2776点,跌幅为45%。尤其是今年一季度,股指持续下跌,跌幅为38%,是15年以来季度跌幅的最低点。股指的暴跌,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也影响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全与发展,更拖累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股市的健康、持续、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于1月6日到7日在北京举行。针对广大投资者关心的股市问题,温家宝总理强调,中国股市"要深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抓紧完善发行、退市和分红制度,加强股市监管,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提振股市信心。"温总理关于"提振股市信心"的讲话,一度给股市带来信心。1月9日、10日,上证指数分别上涨了62.49点、59.85点,两天累计120点的上涨,这在2011年全年的行情中都不曾有过。这也足见市场对温总理"提振  相似文献   

6.
尹中立 《银行家》2012,(6):70-72
正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这是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公理"。所谓"公理",是大家的一致看法,并且,可以通过这个"公理"来推导出其他的结论。但用这个结论来分析中国的股市和经济却出了问题:2011年的中国经济及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都是雄冠全球,但股市跌幅却"熊霸全球",2011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为9.2%,  相似文献   

7.
<正>过去的十年,留给中国股市广大投资者的显然是一场噩梦。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创下2245点的高点,而历经10年之后,截至12月16日,又回到了2170点,股指再次从终点回到起点。这是中国股市广大投资者的一个悲剧。过去的十  相似文献   

8.
2006年,资本市场迎来春天,人气的暴涨与股指的持续走牛交相辉映;2007年,股市步入“牛途”,大盘连创新高2008年,股市几经磨难,股指持续下跌后寻找新的支点。3年的时间,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波最不寻常的浪潮,而制造这波浪潮的,便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中最具有意义的一次创新——股权分置改革。它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的划时代革命,它标志着中国股市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相似文献   

9.
2015年4月16日,上证50与中证500股指期货获证监会批准正式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这是继2010年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之后,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里程碑和新纪元。股指期货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它的推出完善了中国证券市场缺乏规避系统性风险工具的现状。因此,我们应该对股指期货的推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予以研究和讨论,使中国股市的机构投资者拥有资产配置的新选择,使个人投资者拥有更多风险管理的新手段,使价值投资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0.
南飞 《浙江金融》2002,(3):34-35
拘泥于"减持定价",实乃误区 关于国有股减持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研磨了相当一段时日,可是进展并不十分顺利.2001年6月12日推出的减持国有股《暂行办法》,在相当程度上催化了股市的大幅度下挫,将中国股市拽入严冬,只好于10月22日晚9点明智叫停.时隔3个月后,2002年1月26日公布了叫停后国有股减持方案征集的阶段性成果和"折让配售方案及配套措施",而沪、深股市对此的回应是:双双股指飞流直下,暴挫近7%,个股跌停板家数惊人.面对这一险峻态势,只好再以"专家座谈会"的形式输送一丝暖气,以安抚濒临崩盘的沪深股市.  相似文献   

11.
当前,稳定我国股市事关重大,但也要注意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稳定股市靠的是改革,不能一味"躲猫猫"。创业板"躲猫猫",股指期货"躲猫猫",IPO"躲猫猫",港股直通车"躲猫猫",就连分红、改革红利税和降  相似文献   

12.
2015年,我国股市频频出现"千股跌停",学界、业界乃至社会上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认识是:这是股指期货惹的祸,至少股指期货是一个重要的元凶。果真如此吗?本文采用股市最新样本,运用GARCH模型和适合检验非对称波动的TARCH模型,细致地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沪深300股指期货问世后,虽会一定程度地放大新信息对股市的冲击,但总体上具备一定的降低股票现货市场波动的功能,特别是可以消除杠杆效应,可以相当程度地减弱负面消息对股市的冲击。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千股跌停"决不是股指期货惹的祸。与此结论相应,本文提出了应尽快恢复股指期货正常运作,以发挥其对现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和定价等功能,但须在此之前大力完善股指期货的监管机制、运行机制,以及现货市场的监管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14年的股市,调整仍然是其主基调,股指能够维系在2013年的股指区间内运行,就应该是幸运的了。一转眼,2014年就要到了。2014年,中国股市走向何去处?这显然是牵动每一个投资者的话题。作为投资者来说,当然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有一个好的收成。不过,展望2014年,中国股市仍然难以乐观,调整仍然是中国股市的主基调。2014年,中国股市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其实并不乐观。从外部的形势来看,至少有两点对中国股市行情的向上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相似文献   

14.
在2011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过程中,政策受益概念股有望成为其中的明星。政策受益股指受到国家政策扶持,从而在发展上获得大力支持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以2008年底持续到2009年8月的行情为例,中国股市在2008年遭遇了重创,几乎呈现直线式下跌。2008年10月28日,大盘创出1664.93点  相似文献   

15.
2月27日,中国股市的大跌引发了华尔街主要股指3-4%的大跌。尽管美国债券价格有所上升,美国国债市场被认为受到中国政府巨大投资的支撑。一日之内,中国股市经历了10年内单日9%的最  相似文献   

16.
期指释放     
在中国股市恢复20年之际,资本市场迎来一场盛大的"成人礼"。2010年4月16日,标志着中国股市可以做空的股指期货正式挂牌交易。股指期货的推出改变了长期以来单边市场的格局,其价格发现以及套期保值的功能,将促使市场价格回归合理区间,推动价值投资理念的发展。中国企业将在一个更加完善的资本环境里擂鼓开战。  相似文献   

17.
2015年中国的股市经历了千股跌停,对此监管部门通过上调股指期货合约交易保证金等措施抑制投机行为。选取2015年6月15日至7月8日的4075对1分钟高频数据,采用VAR模型,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对中证500股指期现货价格波动率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期货价格波动率领先现货1到4分钟,期货波动率对现货市场波动率的贡献度是5.2613%,股指期货不是大盘暴跌的"砸盘利器"。  相似文献   

18.
中国股市的发展即将进入股指期货时代。股指期货的推出特别是在经历了两年多的大牛市、市场已经运行至6000点时推出股指期货,将对整个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证券期货》2013,(11):27-27
中国股市诞生已23年,上证指数仍然在2000点上下徘徊,自2000年该指数突破2000点以来,股指在13年之内仍然原地踏步,而同期的中国GDP规模增长达440%。虽然不能以股指论英雄,但中国股市的发展的确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06年到2012年的沪深300股指对数收益率日数据,采用引入虚拟变量的GARCH模型及TGARCH模型,实证分析股指期货制度对抑制中国股票现货市场波动的有效性及新信息引起的股市波动非对称性。结果表明:股指期货推出后,在减小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同时,降低了投资者对利空消息的敏感性,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追涨杀跌"等市场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