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两大板块、四个层次”的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是对广东经济发展的重新定位。这四个区域的经济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本文将对比分析各区位的优劣势、各区域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配置状况及人口素质水平,从而明确各区域经济发展所存在的状况,并以此探索各区域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经济开发试验区的建立及合理布局,对广东建立地区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推进全省不同类型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使广东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罗木生在《广东经济开发试验区建设稳步发展》一文中的论点。他认为,这是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工业的好形式,是使山区资源型经济发展上新台阶的基地。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区域空间结构调整优化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经济功能区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区,主要目的在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对全国各地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协调地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地理学界必须高度关注的新课题。广东省目前把全省划分为珠江三角洲、东翼沿海、西翼沿海、北部山区四大经济区域,对区域空间规划布局,制订政策具有指导作用,但新时期形势发展也显示这种划分的不足一面,有进一步优化必要。文章在分析现行省内经济区域划分存在问题基础上,认为省内区域空间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按照“中心城市带动,生态环境协调,突出区域主导功能,河流流域上下游协调,保持县级行政界域完整”五个划分原则,提出广东区域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建立省内生态—经济功能区两个设想方案。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广东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蓝色引擎"加快启动,海洋经济在破解广东陆域发展瓶颈、拓展海洋空间、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当前广东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转型升级任务繁重,迫切需要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创广东发展新优势。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雄厚的经济基础、特殊的海洋区位和良好的制  相似文献   

5.
山区城市生态系统包含了资源、环境、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经济开发等多元要素。在山区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陷入多元要素的矛盾和顾此失彼的尴尬。本文以广东肇庆为例.探讨了山区城市经济活动独特生态特点,并就如何实现山区城市经济活动生态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周可 《经济与管理》2004,18(6):63-65
河源地处粤北山区,属于广东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根据其所处的地域优势和拥有的资源特点,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振兴河源经济的现实选择。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河源乡镇企业的现状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昌黎是久负盛名的花果之乡、鱼米之乡、文化之乡一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我县实施了“五带兴昌、六业立县”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五带兴昌”是:①岩、景、花、果全面开发,努力振兴北部山区经济带。绵延百里的北部山区系燕山余脉,蕴藏着10余种丰富的矿产资源。冀东历史名山──碣石山,不仅自然景观美,而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北部山区还有5万亩果树,山花烂漫,硕果飘香。加大综合开发力度,这一隆起地带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②工、贸、运、服协调发展,全面激活205国道经济带。205国道横贯昌黎县境…  相似文献   

8.
东莞实施产业转移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双转移"的经济发展战略,对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升珠三角地区产业竞争力,带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加快发展,推动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作出了全面部署。东莞市作为珠三角经济发达的地级市,"双转移"战略对该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山西吕梁连片特困区为研究区,从自然、社会、经济三方面建立山区经济贫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吕梁山区经济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收入贫困发生率与年均日照和年均降水量,与第三产业比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呈显著线性关系,且后者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大于前者,说明山区经济贫困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较大;(2)山区由北向南,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显著增加,自然环境趋于好转,但中部易发生经济贫困;(3)山区中部的吕梁市工业虽发达,但农村人口多,城镇居民收入低;北部的忻州市农业发达,农民收入高;南部的临汾市经济收入主要来自服务业。因此,吕梁山区由北向南,其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依次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且随着自然环境好转,第三产业投入力度加大。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22年来,广东经济发展举世瞩目,1999年GDP已达8456.46亿元,年均增长近13.8%,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到来,发展进入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期。处于世纪之交,广东肩负着中央赋予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战略任务。面对即将加入WTO的挑战,如何抓住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新机遇,客观地判断经济形势,认识所处发展阶段特征,探讨经济发展的任务,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再生资源利用与温州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讨论,分析了再生资源利用对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对温州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1990年以来黑龙江省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确定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范围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在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分析目前划分城市经济区影响范围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来计算城市的中心性强度,应用扩展后的城市断裂点理论和倍增加权Voronoi图相结合的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中心城市自1990年以来的城市经济影响区的范围变化。研究发现:黑龙江的城市经济区影响范围的整体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南部地区城市发展态势较好,影响范围有北扩趋势;大庆和牡丹江城市经济影响区的范围有所扩大,齐齐哈尔和佳木斯的影响范围相对缩小。  相似文献   

13.
尽管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但实证研究仍相对欠缺。新经济地理学试图解释区域要素价格和人口分布的关系,以及预测行业内的经济活动的选址行为。本文梳理的实证研究显示,市场准入和工资水平高度相关,规模收益递增、本地市场效应促进了产业的集聚,这些实证检验结果支持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预测。本文还指出了NEG与其他领域研究的联系,比如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识别问题、潜在的其他解释等,并认为未来的实证研究可能会更关注变量的识别和不同集聚程度的测量问题,并与城市经济学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4.
文化转向: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苗长虹  王兵 《经济地理》2003,23(5):577-581
文化转向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文章简要介绍了西方经济地理学对文化与文化转向的理解,分析了文化转向得以形成的原因,探讨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以及经济对社会文化的根植性,提出了我国经济地理学开展“文化转向”研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番禺市区位优势及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云泉  魏清泉 《经济地理》1999,19(4):123-128
地理区位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番禺市地处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几何中心,是广州深圳经济走廊上的一个重要的县级市。土地肥沃,河网纵横,珠江八大出海口门番禺占了其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经济发展速度快,是珠江三角洲内层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在论述和分析番禺市区位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实现番禺经济第二次飞跃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的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不利于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应当遵循整体开发与各省开发相统一、经济开发与淮河治理相统一的原则,把徐州与蚌埠培育为区域经济增长极,把淮河干流沿岸打造为经济发展轴线。国家加快内河水运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稳妥推进城镇化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有利于淮河流域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与开发轴线的构建。淮河流域应当把握机遇,壮大徐州与蚌埠的经济实力,提高淮河通航能力,促进人口与产业聚集并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首先简介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各种理论及划分方法,并在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指标体系及具体划分方面,提出自己见解。通过计算1984—2004年间,我国西部地区广西崇左市、中部地区安徽滁州市、东部地区江苏南通市经济发展的变化轨迹,确定不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及我国中东西部地区实际,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地脉文化也被称为地脉和文脉,是一个地方旅游发展的基石。根据地脉文化与旅游产品关系对比可以将旅游开发分为两类四型:(1)旅游产品扎根于地脉文化发展模式 (根基稳固、主次分明);(2)旅游产品脱离地脉文化发展模式 (左顾右盼、横生枝节)。本文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及旅游产品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地脉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的经验、问题与对策建议。结果显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地脉文化基础有 “海” “滩” “宜” “河” “港” “城” “工” “农” “山” “史”十大方面。 “海” “城” “山”的旅游产品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地当前旅游发展主要方向; “滩” “农” “史”旅游产品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地当前旅游发展主要方向; “滩”“农”“史”正在发展; “宜”(宜人气候、度假资源)表面发展丰富,实际潜力巨大; “河”(河流、湖泊、水库) “港” (港口) “工”(工业旅游)是被忽视或者发展滞后的地脉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
The mountainous areas (mountain, plateau and hilly area ) cover than 85% of total land territory of China.Nature and humanity in very mountainous ares has its own geographic characteristics.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ouniainous areas, optimizing man-land system, and adopting and continuously developing corresponding economic modes of the mountainous areas with multi-functions of economy, ecalogy, culture and society to chararacterize production content, mode of production. mode of operation is not only helpful to econonty, society and ecological value and is of great aesthetic value,but also solve the techn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subject of starting undertaking to finally transform the regional resource advantage of the mountainous area into the advantage of capital and technolog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o get rid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nderdeveloped economy and abundant resources. This paper takes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TGR) area for example to show that it's of great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regional distribution,variety structure and quality structure.  相似文献   

20.
当代各国首都的经济结构一般都具有八个组成要素:服务、总部、知识、绿色、园区、临轨、临空和临港。首都经济总是先经历极化效应,然后再转向扩散效应,最终在一定区域内形成首都圈经济。本文通过可比和可获得数据的收集整理,比较了北京与伦敦、巴黎、首尔和东京四个国际性首都圈,在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园区经济、临轨经济、临空经济和临港经济等八个方面的发展变化。运用极差阈值法综合比较后发现:北京作为首都经济单体,发展具有一定实力,排名居中;但若把京津冀作为首都经济圈与之比较,则发展排名最后。目前严峻的现实是:单靠北京自身力量已经难以化解大城市病,只有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即建立全域性的首都圈经济,才能实现首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