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社会稳定的制度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永彩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3,17(1):89-92
通过对当前我国社会形势的分析,指出社会不公平和社会不公正的存在,导致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制度层面入手,进行制度创新,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政治民主化改革,完成以制度建设为中心的任务转型,并最终保证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
3.
胡大伟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8(6):58-60
农民负担日益加重,使得农村问题变得严重。乡镇政府供给的公共品价格过高、乡镇财政职能偏离公共财政原则是导致农民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应通过加强乡镇民主建设、载减乡镇政府机构和人员、明确乡镇政府财政职能、确保乡镇财政有稳定收入来源等措施,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村社会确定。 相似文献
4.
为了夯实转型期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理论基础,发展适合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方法,本文从社会经济现代化建设与社会稳定间矛盾出发,围绕社会稳定风险的宏观认知、城系统化评估和战略化防范策略等三个紧密联系的核心问题展开分析与研究,给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提供了一条宏观化、系统化和战略化的研究路线。 相似文献
5.
何锦容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8):78-79
发展既是机遇,也对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构成了巨大的挑战。笔者对目前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赵凤荣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64-165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有机统一体 ,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社会进入各类矛盾多发期,其中尤以劳资矛盾、官民矛盾最为突出,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迫在眉睫。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行民主政治。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落实、完善选举制度,真正实现权为民所授,首先在县乡两级推行直接选举,并逐步扩大直选范围。二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减少代表人数,延长会期,优化代表结构,实行代表职业化,并落实人大的财政预算权,实现人大对政府的有力制约监督。三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真正实现司法独立。 相似文献
8.
当前既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保持社会稳定的压力增大。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社会发展。只有保持社会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对国内社会稳定研究进行梳理,是研究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宪法具有社会稳定价值,但是如果宪法本身有缺陷或者宪法变动太频繁则有损于社会稳定。宪法的稳定价值与自由价值并不矛盾,稳定为表,自由为里。 相似文献
10.
浅议社会稳定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帆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3(2):60-63
要完成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稳定作为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遍关注。本在阐明社会稳定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社会稳定指标体系的构建,期望能从综合的定量的角度对社会稳定情况进行分析考虑,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常宗耀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3):17-19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研究",是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新的贡献的一个重要任务.深化对这一规律的研究,就是要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逐步地认真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二是要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研究是近年来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法治作为和谐社会的基础应当表现为其不可或缺性、不可替代性和必须依赖性;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基础、制度基础、规范基础和基础性保障。 相似文献
13.
张雨 《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0(3):67-70
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尊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核心是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严格做到依法办事。 相似文献
14.
沈岚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2):9-12
儒家"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治国方略,为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礼治"、"乐治"、"刑治"和"政治"各具特色,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道德、文化艺术、法律及行政管理等方面建设的具体经验。"综合为治"则彰显四大方略融通并举,共促和谐治世之效,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忠禹 《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1(4):102-104
法治社会的成功构建,不仅取决于健全的法律体系,更依赖于法治精神对普通大众的广泛渗透。远观世界法治建设历程,可以发现,没有法治精神的滋润,良好的法律,设计精良的制度也会走样甚至形同虚设。近视我国法治建设现状,我国的法治建设最缺乏的也就是能够体现公平、正义等法治精神。为了更快地推进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进程,我们就必须培育法治社会所必需的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传统的观念与法律的矛盾冲突不断凸显出来.传统的信仰价值体系处于危机之中,而新的信仰价值体系尚未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社会价值系统处于一种断裂的状态,于是产生了许多法、理、情的观念冲突.本文通过对我国法律信仰的现状进行剖析,指出转型社会的断裂、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当前司法因素是影响法律信仰培养的主要因素,并对法律信仰的培养提出几点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行动中的 )法律在整合社会过程中遭遇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因素 ,分析其中的社会结构和法律的有效性两个因素 ,结合市民社会理论 ,解决法律社会化过程中所面对的部分问题。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逐渐出现了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一些社会不公现象日益突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9.
王孝哲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41-4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同时,要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20.
在治国方式上,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分别经历了一个从由形式法治到人治、从人治走向法治、再到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曲折坎坷的发展历程,我党50余年治国演变历史表明,法治与德治必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