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日重庆》2004,(1):136-139
脸谱,是戏典演员塑造人物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是演员自己或化妆师在演员面部用各种色彩勾画成一定规范的图案,以显示剧中角色的基本特征。其主要用于净行,俗称花脸。  相似文献   

2.
要说豫剧的经典剧目,我感觉<泪洒相思地>是一定要提到的.因为她剧情朴实,唱腔优美,角色均衡,内涵深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戏.也因为这部戏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豫剧演员.无论是闺门旦、小生、须生、还有花旦、老旦、娃娃生,都能通过这部戏完成对各自行当的理解启蒙.  相似文献   

3.
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基本上是一种歌舞形式,它是通过"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即"四功五法"的手段来反映历史或现代的人物、生活."四功五法"是一套完整的程式,这套程式是历代前辈艺人在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四种艺术表演功夫和五种技术的合称.也是戏曲演员的基本修养,做为一名演员要想真正掌握它,那是极不容易的,它包括了演员的全部基本功,是无穷无尽的.  相似文献   

4.
张帅 《魅力中国》2013,(11):66-66
在中国京剧的演出剧目中,以唱念做打四功兼备的文武老生领衔主演的古典戏《野猪林》一剧,可谓是一部久演不衰、备受观众欢迎的经典名剧。特别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联袂主演该剧,并拍成京剧电影艺术片之后,更是将这部戏推向了全国,传播到了海外,使更多的人迷恋上了该剧,了解并喜欢上了京剧。作为一名青年京剧文武老生演员,我就是看着这部戏长大的。至今,对两位艺术家珠联璧合的表演钦佩不已,对该剧能够在当代中原大地上的上演充满了期待。为了使河南京剧院演出剧目的丰富,为了使传统名剧得以继承与发展,为了培养与锻炼我院的一批优秀青年演员,为了我本人在文武老生行当上的艺术提升。我们河南省京剧院在河南省文化厅领导和院长金萍的鼎力支持下,在中国京剧界多位老师的指导下,复排了该剧,我很荣幸出演林冲一角。  相似文献   

5.
通过多年的舞台实践与戏曲理论方面的学习,我个人比较认同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五功五法"之学说.那么五功五法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五功"指的是:唱功、做功、念功、打功、舞功;五法指的足手法、眼法、身法、心法、步法.五功五法紧密配合,共同完成戏剧情节的进展、营造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塑造与刻画剧中人物的艺术形象,给观众带来审美的愉悦和艺术的亨受.当今中国豫剧界在"五功"方面的却存在着倾斜的现状,我们急需制衡.总的来讲,我们这批活跃在中国豫剧舞台上的中青年演员们比较偏重的是"唱功"和"做功",较薄弱的是"舞功"、"打功"和"念功".  相似文献   

6.
我从未想过当演员,学唱戏.但最终还是成了一名演员,唱了几十年戏,如今我已深深体会到"戏"越唱越想唱,越唱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热爱"戏",越热爱戏剧,就越体会到中国戏曲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7.
我从未想过当演员,学唱戏.但最终还是成了一名演员,唱了几十年戏,如今我已深深体会到"戏"越唱越想唱,越唱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热爱"戏",越热爱戏剧,就越体会到中国戏曲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8.
樊淑芳 《魅力中国》2014,(8):163-163
把子功是戏曲表演专业训练演员形体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是戏曲演员身韵的灵魂。本文阐述了把子功教学的训练特点和主要规律。并结合教学经验总结了把子功教学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要点。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在中原大地的艺术百花园里,有一朵根植于中原沃土的绚丽奇葩---豫剧.她是中原人民喜爱的优秀剧种,发展到现在,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走过了多少崎岖坎坷的道路.特别是县级豫剧表演团体,演出戏价低,常年奔波在农村,演员工资不能像财政全供人员一样正常发放,每年演出旺季只有7、8个月的时间,其余几个月工资难以保证.  相似文献   

10.
范春丽 《魅力中国》2014,(17):91-91
作为济源市戏剧艺术发展中心主工青衣行当的演员,我还特别喜欢丑角戏。在中国戏曲的四大行当中,丑行被排在最后一位。虽然说无丑不成戏,但是在一部大戏中丑角往往都是配角,很少有领衔主演的大戏。根据豫剧传统旧剧改编而来的豫剧古典戏《唐知县审诰命》则是一部以官丑领衔主演的具有喜剧色彩的剧目。这部戏推动了豫剧丑行的发展,奠定了丑行在豫剧行当中的重要位置,为豫剧行当的平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也丰富了豫剧丑行的声腔艺术和表演艺术,为中国豫剧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光彩照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1.
赵成顺 《魅力中国》2011,(15):91-91
一个演员对角色的把握,对一部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寻找角色的心理、形体、自我感觉是创遗人物的基础。从这一点出发,演员才能创造出符合逻辑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必须要从元素训练开始,它是身段表演中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戏曲演员创造舞台形象的主要手段.在戏曲基础功的身段训练中,则更多在"韵"字上下功夫,加强身韵的训练,才能使自己的表演艺术达到一种完善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曲韵 《魅力中国》2014,(4):122-122
观众在欣赏一台大戏的时候。往往会评价某某个演员不但唱的好、演的好,而且在没有“做戏”的时候也很有“戏”,某某个演员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游离于戏外,太不会“做戏”啦。虽然说观众不会用专业术语来表达意思,但是却很直白地提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命题。即:演员一定要较好地处理好舞台表演中的空白点。  相似文献   

14.
曹会敏 《魅力中国》2013,(10):75-75
中国豫剧常派名剧《大祭桩》是在豫剧传统旧剧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整理而成的一部经典名剧。我的恩师虎美玲师从于爱国艺人、人民艺术家、中国豫剧一代宗师、常派艺术创始人常香玉先生。虎老师不仅继承了这个常派代表性演出剧目,而且还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使这部古典名剧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时代更加好看、好听、耐品,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彰显着新的艺术魅力。作为虎老师的人室弟子、常派艺术的第二代传人,我特别喜欢这部唱念做舞四功并重的吃功戏,所以在跟着老师学这出戏的时候,  相似文献   

15.
如何使一部戏好看,感人生动的情节和情绪的波澜起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节奏在情绪的发展过程中,又起到抑扬顿挫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情感在节奏中爆发升华,节奏为情感推波助澜.情感如浪,节奏似风,没有起伏迭宕的节奏,再好的戏剧情节也是无风之浪,难掀高潮.因为戏剧文本提供的人物情绪往往是平面的,只有通过演员对角色的准确把握并有张有弛地表演出来,才能把角色的情感传达给观众,感染观众,进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因此,这就对演员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要求演员寻求准确的表演节奏,从而塑造出更加鲜明的艺术形象.儿时学艺,老师是言传身教,学生是勤奋模仿,照葫芦画瓢,人云亦云.戏是学下来了,但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如何寻求准确的表演节奏更是一片茫然,领悟甚少.经过10多年的舞台实践,在不断地排练新戏和塑造各种不同人物形象的过程中,笔者逐渐对"节奏"这个极其深奥的词汇有了点滴的感性认识.现在把自己的些许体会笔述文中.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豫剧一代宗师、常派艺术创始人常香玉领衔主演的豫剧古典戏《花木兰》是一出具有传奇色彩的爱国题材的文武大戏。大师生旦全才、文武兼备,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力演绎出了巾帼英雄花木兰的传奇人生。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豫剧舞台上,阎派代表剧目<秦雪梅>是一部爱情悲歌,可谓世间绝唱.作为河南省漯可市的一名青年旦角演员,我很喜欢这部悲剧戏,很喜欢阎立品大师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十分感谢团领导能为我排演此剧,圆了我的"阎派梦".  相似文献   

18.
<寇准背靴>一剧是河南曲剧的代表性作品,更是我们洛阳市曲剧团的保留剧目、看家戏.由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大师马琪和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周玉珍联袂主演的这部戏久演不衰,深受观众的喜欢.他们主演的这部戏被拍成戏曲电影(易名:<背靴访帅>)后,影响波及到了全国各地和海外,对推动河南曲剧艺术的发展与扩大河南曲剧的影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新一代曲剧演员,我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部经典名剧给接演下来,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9.
实验戏剧《一夜一生》是一部极具特色的小剧场戏剧,在北京的繁星戏剧村上演近百场,取得了非常好的票房成绩.分析该戏的艺术创作手法,中国传统美学元素的运用,剧场想像空间的激发,创作遵从演员中心等戏曲特有的传统创作观念,是其票房成功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0.
胡赳赳 《走向世界》2009,(36):94-94
花木兰第一次被搬上银幕是在10年前,美国迪斯尼公司出品了动画片<花木兰>.当时在北美票房位居1998年第13名,一部"中国"动画片在全球票房创造了3亿美金的神话.这让中国电影人想不通了,中国的文化资源被西方挪用、大发其财,而且还是"虚拟"的一个动画形象.于是在随后的四、五年间,坊间一直流传有导演要将真人版的花木兰拍成电影.但是除了袁咏仪主演过电视剧版的<花木兰>外,花木兰的这个电影梦还没实现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