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被排放到城市周边的河道当中,使城市河道及水环境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甚至出现赤潮现象。然而城市要想发展离不开河流,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水资源,对面如此强大的刚性需求,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成为城市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工作。本文阐述了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的意义与原则,分析这项工作的现存的问题,最后对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希望能够为城市河道治理工作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随着环境保护理念的深入人心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一直以来,城市河道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都是城市环境保护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主要探究了城市河道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的相关策略,旨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治理观念,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最终全面提升河道生态水平,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市污水资源化是实现水资源生态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本文作者从中小城市污水资源化存在的问题出发,探析如何改善中小城市污水资源化,实现水资源生态良性循环,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河道水环境面临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不仅对城市生态水环境造成严重威胁,也对河道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十分不利。鉴于此,研究城市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和生态修复设计对城市河道来说非常关键。面对这种现状,我国政府大力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笔者根据实际工作和学习经验,对城市河道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设计进行探讨,以期维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河道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我国城市水体污染问题十分严峻,不仅严重影响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制约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还影响人民群众的用水安全,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水污染防治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我国必须践行生态环境新发展理念,走人水和谐的发展之路,综合开展污水治理工作。针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本文分析了绿色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城市污水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城市污水是水量稳定、供给可靠的一种潜在水资源。因此,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是开源节流、减轻水体污染程度、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污水再生利用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降低给水处理和供水费用;减少城市污水排放及相应的排水工程投资与运行费用;改善生态与社会经济环境;增加可供水量;促进经济发展并避免因缺水而造成的损失等。目前我国污水再生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缺乏对污水再生利用的系统规划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规划指标体系。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  相似文献   

7.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往城里就业,城市人口每年都在不断增长,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城市污水排放量,使得城市水资源短缺严重。大量排放的污水严重破坏城市环境,给人们的基本生存环境埋下安全隐患,十分不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已成为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也能实现城市污水资源化。本文首先介绍了污水处理的重要性,然后以河源市为例,论述其污水再生利用现状,分析污水再生利用率低的原因,并提出污水再生利用对策,以期为今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南京市金川河水系及其所在区域为例,分析了城市建成区的基本特征和河道污染特征,指出了污染负荷大、河道环境容量小、污水入河现象普遍、缺乏统筹和长效支撑是现阶段建成区河道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总结南京市近年来开展的水环境治理工作和成效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建成区河道水环境治理急需的长效改善路径,即污水系统提质增效、汇...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加快了城市建设的速度,我国中小河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小河道生态治理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如果忽视了河道的生态治理工作,就很容易出现严重的污染问题。河道整治,对于我国河流治理工作而言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内容。本文针对我国中小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治理与修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生态水利的视角入手,对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进行分析,并论述了河道治理生态水利的基础,最后重点分析了基于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模式的构建要点,希望能够实现防洪排涝与环境整治的有机结合,为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建设环保、生态社会是现代城市建设的迫切要求。城市污水污泥的排放,严重影响了建设环保、生态社会的进程。所以城。市污水污泥的处理已经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污水处理的常用办法。  相似文献   

12.
刘军 《中国城市经济》2010,(9X):148-148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污水排放日益增大,且污水成分日益复杂,迫切需要适应各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目标的污水处理技术。本文对排污系统建设、废水治理设施以及污术处理效果等方面的多项技术指标避一进行了剖析,分析评价了我国废水处理技术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求为提高我国的污水处理总体水平提供技术参考,并对组合技术处理城市污水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黑臭河道治理过程中,生物生态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理技术,具有生态效益好、廉价、可重复利用等优点。根据技术特点,它可以分为植物净化和修复、微生物修复、生物膜法等技术。城市黑臭水体是重型污染,水体污染治理的关键在于根据实际的污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植物或微生物。本文重点对生物生态技术在治理黑臭河道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城镇河道生态治理模式为基础,以关键技术为出发点,从河道发展现状与问题、河道治理技术介绍、河道治理方案实施等方面深入分析,总结出河道线型设计、断岸、护岸设计、水质修复技术、景观设计等应用形式。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城镇河道生态治理质量,为生态治理模式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苏南农村水网密布,小型河荡、湖泊交错,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村小型河道生态环境问题倍受关注,河道整治也逐步由单纯的底泥疏浚向综合生态治理转变。张家港市积极推行农村小型生态河道建设,形成了以河道疏浚、生态护岸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治理举措,实现了"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文章对农村小型河道生态护岸技术建设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城市污水回用是解决城市供需水矛盾与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一种重要途径。城市污水再生回用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回用技术研究同样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本文从国内外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现状出发,探讨了适合我国城市的污水再生回用模式,深入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应用较成熟的污水再生回用技术,最后指明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方琳 《宁波通讯》2013,(10):30-53
围绕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目标,严格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大力开展城乡河网水环境治理。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推进库区生活垃圾、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治理,到2016年,城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95%。推进城区内河综合整治和维护提升,实施截污纳管、清淤疏浚、补水提质、护岸绿化、生物防治等工程,打通"断头河",拓宽节点河道,增加外围补水水量,努力实现水质透明度明显提高,综合污染指数有效下降,沿河环境亲水宜人。继续推进农村"千里清水河道"工程建设,到2016年,全市乡镇以上河道治理率达到65%。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实施雨污分流,到2016年,县以上城市全面建成与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相配套的污水收集管网,乡镇基本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污水处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控制地下水资源利用强度,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力度。摘自《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宁波的决定》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总结了目前常用的几种防渗技术,分析了各自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对河道的生态影响。以河南稀水地区的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为例,笔者从河道生态防渗着手,初步拟定了HDPE土工膜、膨润土防水毯、黏土防渗三种防渗方案。同时,通过防渗处理前后渗漏量的计算,进一步对比了三种防渗方案,为河道生态治理中的防渗技术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以来,宁波杭州湾新区以提高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污水零直排区"创建为载体,以深化落实"河长制"为抓手,全面实施剿灭劣Ⅴ类水"七大专项行动"。投资5.69亿元,实施剿劣项目22个,组织安排了截污纳管、工业整治、河道清淤、农业面源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排放口整治以及生态引水修复等七大专项行动,全力确保完成消灭劣Ⅴ类水及"污水零直排区"创建任务。30个劣Ⅴ类小微水体经过整治全部达到销号标准,新区全域于2017年10月17日顺利通过宁波市级剿劣销号验收,同时完成全部入河排口基础资料登记工作,绘制完成河道排口示意图,并完成所有河道及庵东镇重要河道的排口标识牌设置。  相似文献   

20.
城市河道排口上游管网存在直排、错接、混接和渗漏等问题,导致污水最终通过排口进入水体而造成污染。因此,进行排口溯源调查,查清污染源头对河道排口整治及水环境改善十分重要。本文分析城市河道排口溯源调查技术路线,然后提出长效管理建议。总体来说,要追根溯源,应查尽查,根据各种排口特点,灵活采用适宜的调查方法,精确高效地确定河道排口上游的污染源,为后续分类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