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使以维护国家和社会发展整体利益为根本宗旨的经济法的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得以凸现,经济法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补充、融合到自身的价值范畴之中。作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具体地说经济法应以人性的全面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经济法应以全社会乃至人类的整体利益为首要价值目标;经济法应树立人、社会和自然整体和谐的价值观;经济法应全面追求社会公平、全面公平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创新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传统技术创新理论主张人类中心学说,忽略了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只有技术创新生态化,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飞跃。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客观发展规律见之于人的主观范畴的一种理  相似文献   

4.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走向。本文以丹东市区为例,对自然环境占优势的中等发展水平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方向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基于现代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产生尖锐矛盾,人与自然关系极度紧张,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而首先在西方提出的。本就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特点展开论述,以期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人类明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6.
SAS000的问世,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只重视资本、科技的发展,转到了以人为本,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的发展上来。企业只有把实施SA8000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追求企业利益、员工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多赢,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国家安全在于经济安全,经济安全在于能源安全,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能源缺口的日益增大,根据我国国情,实施能源替代战略势在必行,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空前迅速发展,强烈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生态环境。现代科技文明使人类在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激光技术、航天技术取得巨大的成就,我们享受到的高度物质文明是以严重的污染为代价的,人类环境问题遇到了空前的挑战。本文在肯定了当今科技发展的基础上,从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入手,指出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必要性,呼吁: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坚持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真正做到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资本,这个被传统经济理论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范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从理论上讲,资本范畴的确立,同市场经济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资本是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因此,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运行规律,进而建立在资本范畴上的国有资产价值化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一、资本范畴包含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对于资本认识最为深刻的首推革命导师马克思,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其他有关著作中科学地论述了资本范畴。显然,马克思对于资本范畴的认识是建立在科学的劳动价…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前需要,且不削减或牺牲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其基本内容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增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进行痛苦的反思后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它是人类关于社会发展问题在观念和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文章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大贡献和特点就在于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在的三层关系:一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二是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与政治文明的关系;三是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从而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贫困与富裕是一对古老的矛盾,贫困与富裕的矛盾处理得好,国泰民安,欣欣向荣;处理得不好,危机四伏,民怨四起。我国目前的区域贫困和部分贫困,已构成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充分认识“贫”与“富”的辩证关系,全方位建立由“贫”到“富”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夏江宁 《嘉兴学院学报》2004,16(6):120-121,125
文章从温庭筠《商山早行》一诗入手。对诗中所涉及的“檞”字与“槲”字之争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并结合植物学、音韵与训诂学的方法对其是非正误进行较全面的考证判别,以求还其诗歌以本来之面目,同时亦对今世“檞”、“槲”二字混淆误用现象进行了适当纠正。  相似文献   

14.
易堂九子是明末清初重要的士人群体。他们的文法理论构成其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唐宋派和桐城派相比,易堂九子的文法理论具有形而上色彩,这与明末清初的历史语境密切相关。他们主张由规矩到神明,既是易代之际立言的法则,又针对有明一代的模拟文风,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斯密的理论假设,市场经济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市场活动的主体,其本质特征是理性"经济人";另一个是管制市场的政府,其角色定位有如"守夜人".无独有偶,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司马迁也将社会上活动的人描述为"两者":一是社会经济的活动者,他们都是忙碌奔波的"利者";一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者即政府,其理想角色是充当一个顺应社会经济自发发展的"善者".斯密的"两个人"假设与司马迁的"两者"描述既有同工异曲之妙,又有交相辉映之趣.比较二者,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这个民族世世代代劳动、智慧的结晶,“和”、“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与理想追求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重大发展。各项工作都要以“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科学发展”的科学观的统一,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有丰富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首先是尊重和依靠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和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的规律。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新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用生产力分析思维模式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毕生以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为己任,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目睹社会处在大动荡、大分化、大组合之中,他满怀修齐治平的理想,鼓吹仁义,推行礼教,一面深入实际作社会调查,一面培养推行理想的政治人才,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他二重性的理论素养、政治主张和生活作风。他的学说与事业闻名世界,本人被誉圣人。然而,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高喊打倒孔家店,到文革至于极点,对孔子的评价其实各执一端。按历史唯物论试图实事求是地辩证孔子的思想核心,还其本来面目,以此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在降低库存、节约成本方面,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方法。这些方法对库存管理,取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很难解决库存本质问题---战略性库存控制。随着这些方法的运用,深入分析库存,便会发现库存实质上是企业综合管理问题。一些数学模型和算法虽然能辅助库存管理,但只是单纯地为了解决库存而进行库存策略的运用。真正的"零库存"是企业间、企业与外部环境间、企业内各部门之间无缝对接的结果。在"合作、共赢"取代"竞争"的今天,基于"工作流"的库存管理,更能解决传统的库存方法无法解决的库存问题,更能帮助企业实现"零库存"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排斥"与农村"新贫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趋于缓慢,农村"新贫困"现象严重.本文分析了中国农村新贫困特点,运用"社会排斥"理论着重分析了农村返贫致贫的制度性原因,在于农民经济、政治、社会权利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