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粮食物流科学化运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侯立军 《财贸经济》2002,(11):37-41
科学、合理地组织粮食物流对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从分析粮食物流特点入手,阐述了目前我国粮食物流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加入WTO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并结合我国粮食生产、流通的客观实际提出了实现粮食物流科学化运作的具体构想.意在对符合我国粮食流通规律和产销特点的粮食物流新格局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粮食流通主要有包粮流通和散粮流通两种方式,且以包粮流通方式为主,环节多、需要大量的包装材料和人力,工作效率低下。没有统一性的调度、认知不够透彻、缺少专业人才、运输方式低科技等因素制约了我国粮食物流的发展。我国应构筑覆盖全国的现代粮食物流信息平台;完善供应链,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培养高素质的粮食物流人才;创新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的发展模式;建立各具特色的粮食物流中心,以大力发展我国的粮食物流体系,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3.
我国粮食流通“四散”化的瓶颈及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良 《江苏商论》2010,(6):28-30
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的关键在于发展粮食"四散"(散装、散卸、散运、散存)。本文的分析表明,中国粮食仓储业与运输业设施不匹配是制约"四散化"的瓶颈,而现行体制和机制对资源配置形成障碍、政府(准)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外部经济和技术政策不配套、涉粮物流企业组织化程度低则是深层次的原因。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突破瓶颈,推进粮食"四散"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商业科技开发》2007,15(B11):1-5
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编制,是指导今后十年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的专项规划。 本规划分析了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我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项目和实施的配套措施。 规划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广散粮运输方式,形成全国主要跨省散粮物流通道,提高粮食物流组织化程度,实现主要跨省粮食物流通道“四散化”和整个流通环节的供应链管理,形成便捷、高效、节约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本规划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国家粮食局在广泛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发展改革和粮食部门及大型粮食企业、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的意见基础上编制而成。[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可为粮食生产提供巨大的增长空间,而且对粮食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粮食物流运作需要扩展为沿供应链向上游前移与生产环节对接或向下游后移与加工环节衔接的网链结构,寻求供应驱动链、需求驱动链的链内协同以及上下游供应链的对接与整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粮食物流成本,提高粮食企业效益,同时更好地推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实现从“天下粮仓”到“国人厨房”的转交.  相似文献   

6.
李猛 《市场论坛》2023,(11):50-55
粮食生产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抓手。文章探究了河南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效,剖析了河南粮食生产面临的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小农经营与现代农业融合度不够、粮食生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粮食生产支农惠农政策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民”“藏粮于险”“藏粮于技”“藏粮于补”“藏粮于服”等推动河南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的六大路径,助力河南农业强省建设。  相似文献   

7.
资讯     
《农机市场》2016,(12):6-11
正江苏省着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江苏省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贯彻中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的关键举措,省政府今年专门印发《意见》对整省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出部署,提出到2020年,三大粮食作物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机械化水平要达到80%以上。"十三五"期间计划安排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奖补  相似文献   

8.
张宇  杜文龙 《商业时代》2008,(1):99-100
吉林省是一个粮食大省,其粮食物流的巨大流量和不断变化的生产消费主体,决定了粮食的流通将不再是粮食企业自身的问题,这将受到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变化巨大影响.本文提出用供应链理念来解决吉林省的粮食流通问题,是一个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发展我国粮食物流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强调了要采取优惠财税措施,支持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而粮食是农产品中最主要和最大宗的物流载体,加快建设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已经势在必行.本文阐述了建立我国粮食物流的现实意义,分析了我国粮食物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粮食物流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粮食物流流通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艳  林珊珊 《中国市场》2008,(23):144-145
粮食运输是粮食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粮食物流系统的营运效率和经济效益。本文从运输成本出发分析了集装箱运输在粮食物流中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比较了三种粮食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提出发展包粮流通、散粮流通与集装箱运输相结合的合理化的粮食物流。  相似文献   

11.
粮食产量大,物流要求高,物流延伸难度大是东北地区粮食物流的基本特点;市场调控机制不足。物流体系建设缺乏统一性,物流流程不规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流通效率低下是粮食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应从提高对粮食物流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粮食物流宏观调控,强化国有粮食企业市场化改革。培育壮大粮食物流主体,组建现代粮食物流配送中心和推进粮食流通国际化入手,构建东北地区现代粮食物流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粮食物流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认为,粮食物流数量大,物流要求高,物流难度大是黑龙江省粮食物流的基本特点;宏观调控市场化机制不足,物流体系建设缺乏统一性,物流渠道、流程不规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流通效率低下是粮食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指出,应从提高对粮食物流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粮食物流宏观调控,强化国有粮食企业市场化改革,培育壮大粮食物流主体,组建现代粮食物流配送中心和推进粮食流通国际化入手,构建黑龙江省现代粮食物流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3.
粮食物流是指粮食在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服务的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实现增值的活动,是一条完整的环节链。德州市既是粮食产区又是粮食销售区,有良好的市场基础,发展物流配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必要在此地区建设一个大型粮食物流中心。  相似文献   

14.
粮食物流是指粮食在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服务的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实现增值的活动,是一条完整的环节链。德州市既是粮食产区又是粮食销售区,有良好的市场基础,发展物流配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必要在此地区建设一个大型粮食物流中心。  相似文献   

15.
物流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等职能,社会经济运行中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均涉及到物流.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使原来分散于不同经济领域和环节的相对独立的物流功能发生了密切的联系,统一为综合物流系统,这不仅提高了物流本身的运作效率,而且更好地适应了市场上用户对物流的要求,使物流业发展成为综合传统运输、仓储行业的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6.
建立粮食现代物流对加快粮食流通、提高流通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使粮食产业持续、协调发展,降低流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粮食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全国、全省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规划,对徐州市发挥地区集聚效应,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作了一些探讨,以期在实践中求得突破。  相似文献   

17.
我国粮食流通技术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目前国际上粮食流通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粮食四散流通的情况,根据今后数年内我国粮食生产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粮食四散流通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规划及实施设想,并对发展我国散粮流通的配套政策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粮食产销、基础设施、加工、流通等方面介绍了安徽粮食物流现状,分析了安徽粮食物流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发展安徽粮食现代物流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建国60年来与粮食物流相关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论述了粮食物流的重要性,提出了我国粮食物流未来的发展——推广应用"四散"技术、资源整合、完善功能和产业集聚。特别是充分发挥粮食物流的"蓄水池"和"调节器"作用。  相似文献   

20.
粮食物流体系的基本内涵粮食物流体系是粮食物流的基础和系统保证,由完善配套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统一的政府管理体制,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高效合理的"供应链管理"运作方式和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所组成,是粮食流通活动中的各种粮食物流功能的较为完美的结合,是协调、高效、低耗的粮食物流、粮食信息流和粮食流通服务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