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刘震 《中国报业》2021,(5):114-116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引领碎片化数字阅读时代的到来,公众开始由传统纸质出版物阅读,转向数字出版物浏览与下载。在全媒体图书出版产业热度不断上升背景下,对图书编辑的专业技能要求也发生改变,数字化选题策划、图书出版、市场营销等,成为图书编辑日常面临的主要任务。本文针对图书编辑角色定位、专业技能等存在的问题,提出图书编辑工作理念、工作技能的转型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施纳  李卫双 《华商》2014,(9):82-8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资源飞速增长,大多数的出版物都以数字形式出现。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中数字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利用更多,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在数字资源保存方面发挥其主要作用,制定一整套的长期保存政策来完成数字资源保存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传统出版行业的技术变革,不仅对传统出版工作产生了影响,出版物的整合还对出版商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基本的书籍编辑技能,还必须有互联网思维,了解数字出版技术,并能够整合知识服务等。作为一名图书编辑,只有面对出版物整合带来的挑战,不断改变观点,才能积极应对工作变化,适应出版物合并的内容和速度。  相似文献   

4.
曾玉蓓 《中国市场》2022,(24):183-185
新媒体和数字出版的出现,致使纸质出版物市场急剧缩减,甚至淡化。特别是近几年来,手机的持有者年龄一降再降,新媒体和数字出版几乎占据整个出版领域,公众号阅读成了人们接受出版物的一个主要途径,短视频更是成了占据人们空闲时间的主要娱乐和阅读方式。公众号和短视频等一系列的新媒体也将出版经济收入来源一大部分转移到了数字出版领域。文章阐述新媒体发展带来的经济影响和遇到的困境,并指出其稳步发展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实体书店纷纷倒闭破产.本文从网络书店的冲击、数字出版物的发展、国民阅读习惯和经营者几个方面阐述了实体书店没落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实体书店的重生之路.  相似文献   

6.
王斯爽 《商》2013,(9Z):240-241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移动通信市场。在出版领域,移动性、智能性与传统出版的融合正在引领出版物形态的新发展。本文通过对“维c平台”数字技术、产品特性与运营模式的分析与探讨,为我国移动数字出版平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很多行业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出版领域,数字化技术应用已经比较成熟。经过多年的发展,新疆地区出版业在数字出版物营销方面,已经展现出一定的优势。如何更好地借助互联网技术,创新数字出版营销的方式,以为出版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效益,是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商》2016,(6)
<正>数字化时代的冲击下,传统出版显示出一些不足之处:表现形式单一,互动性较弱等等。但是AR技术与传统纸质出版物相结合,能够弥补以上不足。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指出,增强现实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凸显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开启数字出版全新业态1。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出版物方面在国际上才短短几年,尤其在儿童出版方面前景较为可观。本文研究是将增现实技术应用于儿童出版物的  相似文献   

9.
景小峰 《中国报业》2021,(10):50-51
在拉斯韦尔传播学5W模式下,以《为你读诗》为代表的数字有声出版物呈现出资源聚合、用户细分、平台融合等媒介特征.我国数字有声出版不仅构建了一套作用于用户和社会需要的话语体系,还促进了有声出版对互联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模式相结合,助推我国数字出版业的发展与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0.
近日,美国发行量审计局(ABC)发布了一组关于数字出版物的数据,向之前热火朝天的iPad救世主论浇了一桶凉水:在iPad等终端上出售的数字杂志,2010年年底出现大幅下滑。  相似文献   

11.
宋洪川  高超 《中国市场》2011,(45):89-90,94
出版社正面临一个从传统单一纸质出版物出版,到跨媒介、个性化服务的数字出版的转型。本文对此进行分析,认为国内出版社要应对数字出版,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数字出版纵然不会马上取代传统纸质出版,但数字出版是一个必然的主流趋势。其次要积极为数字出版做好准备,建立自己的数字出版机构和人才队伍。再次是要根据自身分类特点,选择好适合自己的赢利和服务模式。最后要建设自己的海量信息资源库,搭建适合自身的数字出版运营平台。  相似文献   

12.
物流是出版物连锁经营发展的引擎。现代化的出版物物流体系的建设,为连锁经营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连锁经营则更能充分体现出版物物流体系的现代特性。文章分析了出版物连锁经营的条件,探讨了连锁经营下的出版物物流模式,提出了建立现代出版物流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版权贸易种类主要集中于图书版权贸易且一直处于逆差,地区分布不平衡,出版物实物出口增长明显,数字出版物出口势头强劲.同时还存在版权保护法律制度不健全,执法力度较弱,版权输出数量少,质量低,贸易形式单一,缺乏专业的版权代理机构及版权优秀贸易人才等问题,提出应健全版权立法、司法和执法体系,加大对版权贸易的政策支持及执法力度,充分利用图书博览会等宣传与贸易平台,积极发展图书版权代理机构,培养高素质的版权贸易人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出版物物流是出版物发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出版物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和桥梁。本文认为,实现出版物物流标准化是提高出版发行业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降低企业乃至全行业流通总成本,促进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文章指出了我国在出版物物流标准的制订、贯彻、执行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缺乏出版物物流相关标准,尚未形成标准体系,已有的标准和规范执行贯彻不力,企业各自为政、缺乏数据交换与共享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出版物物流标准化的实施建议,为制定出版物物流发展战略与政策,促进我国出版发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业内动态     
政策信息新闻出版总署发通知进一步规范出版物网络发行2010年12月7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出《关于促进出版物网络发行健康发展的通知》,规范出版物网络交易行为,打击网络侵权盗版行为,营造诚信守法的网络市场环境,促进出版物网络发行的持续健康发展,借此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政策信息     
《中国报业》2011,(1):2-2
新闻出版总署发通知进一步规范出版物网络发行 2010年12月7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出《关于促进出版物网络发行健康发展的通知》,规范出版物网络交易行为,打击网络侵权盗版行为,营造诚信守法的网络市场环境,促进出版物网络发行的持续健康发展,借此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方朋远 《中国市场》2013,(37):39-40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出版业一直与科技创新相伴而行。人类社会正在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出版业。数字技术经由生产流程、产品营销、产品制作层层渗入出版产业的机体。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形态逐步显现,产业链条日趋完整,产业融合度在逐渐加深,产业规模日益壮大。过去几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数字出版年增长率接近50%,2009年总产值达到795亿元人民币,首度超越传统书、报刊出版物的生产总值。到2012年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人民币,仅3年的时间近乎翻了一倍。可以说,数字出版产业在高歌猛进,但在热闹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技术变革的席卷下,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如何进行有机结合、融合共生?内容产业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提升传播质量和经济效益?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推动产业的发展,需要热烈的激情,也需要冷静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政策信息     
《中国报业》2012,(15):85
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实施细则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7月10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根据实施细则,新闻出版总署将继续支持民间资本投资设立印刷复制企业,从事出版物、包装装潢印刷品及其他印刷品、可录类光盘生产和只读类光盘印刷复制经营活动;继续支持民间资本投资设立出版物总发、批发、零售、连锁经营企业,从事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出版产品发行经营活动;继续支持民间资本投资设立网络出版包括网络游戏出版、手机出版、电子书出版和内容软件开发等数字出版企业,从事数字出版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19.
李开振 《中国报业》2023,(8):142-143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辅出版行业的生态圈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式各样的数字出版物、融媒产品层出不穷,特别是以各种电子设备为载体的便携式阅读、在线教育等已走进莘莘学子的学习和生活。教辅出版行业一定要抓住机遇,冷静应对,扎实走好数字化转型之路。本文从数字转型的意义、原因、原则、人才模式支撑、商业模式探索等多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数字出版技术在交互性和富媒体融合等方面的不足,提出基于Aquafadas应用平台的实现方法。首先,充分准备整理出版物内容资料,并将需要生动展示的内容制作出音频或视频文件;其次,导入InDesign设计平台,基于Aquafadas技术方法实现交互创作等。该技术研究应用方法的实验数据真实有效,友好地实现了交互式数字出版,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出版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