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企业只有淘汰失去价值的知识以及克服阻碍发展的惯例,释放一定资源,才能腾出空间促进吸收能力的产生和培育。从忘却学习和避免恶习角度,探讨主动组织遗忘对吸收能力的影响,并将环境作为调节变量加入模型,考察其对主动组织遗忘与吸收能力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构建概念模型,采用265家企业数据,运用结构方程对相关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忘却学习对吸收能力中应用整合能力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避免恶习对吸收能力中评价识别能力、消化转换能力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环境动荡性对主动组织遗忘(忘却学习、避免恶习)与吸收能力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企业理解主动遗忘的重要性,以及透过主动组织遗忘在不确定环境下提高企业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组织中员工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支持环境下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组织主动遗忘的过程。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假设:当主管提供了支持组织主动遗忘的环境以及组织中积极情绪较高时,组织中的消极情绪与组织主动遗忘有强正相关性;当组织提供支持性环境以及组织内积极、消极情绪都很高时,组织主动遗忘水平最高。并提出了提供启发性反馈、互动性公平、为下属所信赖3种支持主动遗忘的组织环境。  相似文献   

3.
基于社会网络和组织行为理论,以高新技术企业高管为调查对象,实证分析了企业网络能力与前摄式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以及主动组织遗忘的中介作用与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①网络关系管理能力和网络配置能力都对前摄式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②主动组织遗忘在网络关系管理能力与前摄式商业模式创新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而在网络配置能力与前摄式商业模式创新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③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网络关系管理能力与前摄式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而在网络配置能力与前摄式商业模式创新间不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企业只有淘汰失去价值的知识以及克服阻碍发展的惯例,释放一定资源,才能腾出空间促进吸收能力的产生和培育。从忘却学习和避免恶习角度,探讨主动组织遗忘对吸收能力的影响,并将环境作为调节变量加入模型,考察其对主动组织遗忘与吸收能力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构建概念模型,采用265家企业数据,运用结构方程对相关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忘却学习对吸收能力中应用整合能力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避免恶习对吸收能力中评价识别能力、消化转换能力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环境动荡性对主动组织遗忘(忘却学习、避免恶习)与吸收能力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企业理解主动遗忘的重要性,以及透过主动组织遗忘在不确定环境下提高企业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索性地构建了以双元学习(包括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为中介变量,冗余资源为调节变量的组织遗忘对跨界创新影响的概念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Bootstrap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对其验证,结果表明:组织遗忘对跨界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在组织遗忘与跨界创新之间具有各别和连续中介作用;冗余资源在组织遗忘与跨界创新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知识是一切创新活动的来源,有效的组织知识管理对于组织实现突破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文献多从知识获取和知识使用视角研究知识对于组织创新活动的重要性,对于固有旧知识处理、新旧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与扬弃的研究较少。基于此,选取233家高端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组织主动遗忘的两个维度:观念遗忘和惯例遗忘对于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影响,并重点分析知识治理的两种方式:正式治理和非正式治理的中介作用及环境动荡性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在组织遗忘两个维度中,惯例遗忘对于突破式创新的影响显著高于观念遗忘的影响;相对于非正式治理,正式治理对于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影响更为明显;知识治理在组织主动遗忘与企业突破式创新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环境动荡性对于组织主动遗忘和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2004年春天在我国出现的民工荒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以吸纳农业劳动力为主的非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民工荒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非国有企业长期掠夺性使用人力资源——对吸纳到本企业的人力资源实行传统大棒式管理所致。要解决民工荒问题,实现非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我国非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必须转变为人本管理。本文提出了人本管理战略模型和这一模型实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招商银行为例,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进行实证分析,构建了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该模型在对商业银行存贷比方面的解释具有较强能力,为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基于吸纳能力、技术机遇和知识溢出的企业创新绩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创新绩效进行研究。指出了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两类因素:结构因素(技术机会、知识溢出)和管理因素(吸纳能力),并据此构建了影响创新绩效的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吸纳能力相对于其他两因素而言对创新绩效更加关键,且对其他两因素的影响过程有调节作用。通过小结和讨论以期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存在三类盈余管理计量模型:(1)总应计利润模型;(2)具体应计利润模型;(3)盈余及应计利润分布模型。本文对这三类模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指出当前的盈余管理计量模型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在研究处于转轨经济时期的中国盈余管理问题时。同时,提出发展一种更有效的计量盈余管理模型仍然是业界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心理资本干预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晓龙 《经济与管理》2009,23(10):65-67
员工心理资本是在总结和分析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等声望韧性和情绪能力等积极心理力量和潜能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员工心理资本的干预与开发,要从员工一组织互动的角度探索途径和措施,要将个人层面与组织层面结合起来,形成制度化的心理资本、干预与开发系统。  相似文献   

12.
管理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最大的本职工作。高校学生管理重申伦理的重要性.有助于转变传统管理理念、构筑和谐校园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垂直管理与属地管理:行政管理体制的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济分权和政治集中的中国式分权在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加剧和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为缓解这些问题,中央陆续在一些政府部门实行垂直管理。本文运用契约理论建立理论模型对比研究了垂直管理体制和属地管理体制的优劣。研究发现,垂直管理体制在实现地方监管部门否决坏项目上优于属地管理体制,的确能减弱地方政府的干扰;但当监管任务的绩效难以考核时,垂直管理体制不仅不能改变属地管理体制下监管部门通过坏项目的情况,还挫伤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结果对中央政府来说反而更糟。最后本文还刻画了适合进行垂直管理的部门特点,并为未来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出推测。  相似文献   

14.
战略管理框架下政府绩效管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锋  诚然  刘丽 《经济与管理》2010,24(10):92-96
政府绩效管理是将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相结合的一种科学评估方式。实施绩效管理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增强行政效果,规范政府行为;以绩效评价制度法制化、绩效评价目标持久化、绩效测评方式科学化等为特点的战略管理对于政府绩效管理科学的推行具有指导与实践意义。要实现政府绩效管理,应设置专业性机构推进政府绩效管理,降低行政成本,科学进行绩效评估,构建政府信息公开平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相似文献   

15.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该文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认识财务管理目标,认为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本质在于利益相关者的平等参与,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即企业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基于知识管理的环境管理信息化就是运用技术工具和程序处理来数字化存储环境保护中的知识和智慧,并通过网络使得整个环境管理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得到传播、共享和访问。本文在分析环境管理信息化与知识管理密切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环境管理信息化在其发展的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内向型管理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部审计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摆脱传统的财务受托责任关系的束缚,而是向管理受托责任关系拓展,内部审计也由此体现出超越一般监督职能的全新功用。通过对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的认识,探讨在组织内部开展的管理审计-内向型管理审计的特征,以及在内向型管理审计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电子文件是现代技术的产物,它的出现改变了我们对文件形式、特征、意义的认识.本文介绍了电子文件产生的背景及其分类、特点,对电子文件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采用电子文件后所面临的问题,并初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品牌标识的变化,是品牌发展的方向标。综观品牌标识的变化,究其标识的变化原因,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品牌,品牌不是镜中月,水中花,它有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可以简单的从法律与市场两个层面来理解。同时,学会品牌管理的方法,掌握VI设计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业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物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物业管理过程中到底是以服务为主,还是以管理为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将从物业管理的形成和物业管理的基础理论两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