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工荒”事件的爆发一度把农民工就业权问题推上了风头浪尖.立足于“民工荒”视野下,从推拉理论、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分割和权利贫困四个理论基点出发,更有利于综合分析我国现阶段农民工就业权保障的种种弊端,并由此得出建议对策:完善福利待遇,增加城市就业拉力;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消除劳动力市场隔阂,促进跨市场流动;增强就业权法律保护,消除权利贫困现状.  相似文献   

2.
高素质的劳动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甘肃省劳动者素质整体偏低,劳动力素质结构不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是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进甘肃省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3.
“雨露计划”是国家新时期以来专门为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提供就业技能培训的一一项富民措施,其目的足通过对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贫困群众务工或创业提供智力支持,从而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4.
曾晨 《黑河学刊》2011,(12):153-153,157
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贫困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然而,许多高职院校教育者却忽视了贫困大学生的另一个贫困———心理贫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5.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省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吉安老区的扶贫工作又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市累计投入资金9.8亿元,实施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900多个,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808元提高到1197元,年均增长10%;贫困人口由39.8万人减少到29.7万人,贫困状况得到明显缓解。培训贫困劳动力6.3万人次,资助4800名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农函大学习,95%的贫困劳力都掌握了一门以上实用技术,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三种资源形式,即自然资源、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已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综合能力的根本标志是素质、教育、机制和管理,而且其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经济时代,直接从事生产的人员占整个劳动力的80%,而知识经济时代,将不足20%.……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期间,加快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城镇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使他们转移到二、三产业,是帮助贫困农民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扶贫开发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调整扶贫思路,完善扶贫措施,突出工作重点,努力践行“三个代表”,整体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第一个就是加大整村推进工作力度,第二个就是加大产业化扶贫工作的力度,第三就是加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力度。以整村推进为切入点,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产业化扶贫为切入点,带动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增加贫困农民的经济收入;以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切入点,提高贫困农民的综合素质。抓好这三项工作,…  相似文献   

9.
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素质、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有效途径。江西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培训基地水平不足、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转移就业限制因素多等问题。文章针对目前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常素枝 《黑河学刊》2013,(10):188-189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具有生活俭朴,吃苦耐劳;学习努力,成绩优异;综合素质相对欠缺;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等特点。他们在就业价值取向上与非贫困大学生比较有许多不同,国家应加大对贫困生就业的扶持力度;学校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培训与指导;贫困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相似文献   

11.
韩春 《特区经济》2010,(5):170-172
由于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绝对水平的低下,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农村贫困户的家庭年人均收入又主要来自于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家庭经营收入和非农业的工资性收入,所以贫困地区农户能否脱贫的关键就取决于能否获得较高的家庭经营收入和持续稳定的工资性收入。新时期制约贫困农户脱贫的因素众多,本文主要从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经济因素和基础设施、技术和制度结构等社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周鸿 《广西经济》2001,(6):30-30,33
贫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是自然、生态、社会基础等多因素恶化的综合产物。但贫困更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概念,它归根到底是人或人的社会群体的贫困。在对民族地区的贫困与原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贫困与落后表现为经济效益差、管理水平低、经济运行机制不通畅等一系列经济的、体制的指标与范畴,但内中都必然包含着人的因素,人的素质状况尤其是价值观念品位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做强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而且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通过强化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庆云 《发展》2006,(12):137-138
农民是当今中国积贫积弱的庞大群体,增收致富是中国绝大多数农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我国农村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长期以来对农村人力资本投入低下,使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因此,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对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曾雪政 《改革与战略》2011,27(12):57-60
文章认为,革命老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定受到该区域自然环境恶劣、贫困面广、水资源匮乏、劳动力素质低下和近年来快速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文章指出,要实现革命老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大力推进绿色科技、优化产业结构、控制人口和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6.
彭化英 《新财经》2007,(2):46-47
新的结构性失业潮来临,给城市的社会生活增添了不稳定因素,根源在于中国的经济结构失衡一方面是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出现总量型失业。另一方面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劳动力自身素质、技能不适应,出现大量岗位空缺,许多企业和地区技能劳动者短缺,产生结构性失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受地域差异、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不同,给各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打上独特烙印。贵州省是一个贫困、多民族的地区,也是全国比较典型的喀斯特山区。以社会资本为视角,研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并通过实证分析社会资本对不同民族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差异,从而为贵州少数民族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资本自我积累提出有益建议,同时也对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就业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就业是民生之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由于需求结构的升级、技术进步、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性产业结构转移和我国成功入世,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崛起,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调整,对低素质劳动力大量排挤。在空前规模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人口素质偏低、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传统体制和就业观念的影响、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9.
作为藏区发展的前沿地带,农耕藏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对于该地区的贫困治理具有重大意义。对农耕藏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案例研究发现,藏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影响,农耕藏区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在城市非正规部门,从事具有民族特色的摆摊经商活动,并获得了明显的减贫效益。然而,农耕藏区生态环境脆弱,可利用资源匮乏,公共服务设施差,人力资本水平低,留村居民和转移劳动力均面临巨大发展困难。作为新阶段我国扶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农耕藏区贫困治理需要创新扶贫机制,以提升农业转移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提升其服务水平为重点,对贫困村民和转移劳动力实施综合性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综合效益低又是我国农村的一个普遍现象.要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必须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从目前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来看,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的状况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最基本特征,针对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适应岗位需求的现实,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解决劳动者素质结构与岗位需求不对接的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