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结合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对绿色经济中有关生态补偿的概念、计算指标和方法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绿色经济中生态补偿的解决有点帮助。  相似文献   

2.
评述对我国绿色农产品产业实施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建立博弈模型,分析绿色农产品供需过程中政府、生产方、消费者的相互关系和博弈行为,得到实现纯战略和混合战略纳什均衡的条件,认为现阶段实行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机制是稳定绿色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的重要手段。根据分析结论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业生态经济的必然选择:绿色有机农产品营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在,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致使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经济系统失衡,反过来威胁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如臭氧层的破坏,宇宙黑洞的出现、酸雨、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掠夺性的开发自然资源、过份的抢占生存空间等,都迫使人类重新审视并思考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象征着人类已进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持续发展的"绿色时代"。其主要标志就是环境保护意识和市场营销观念相结合的绿色营销观念的确立。它要…  相似文献   

4.
推进种植业生态补偿是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涉及种植业的生态补偿研究多处于学术探讨阶段,并且尚未形成统一的内涵界定,在实践层面的进展总体处于前期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轮作休耕、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药包装物补偿三个方面。对标新发展阶段的战略要求,种植业生态补偿推进仍面临较多难题,主要包括补偿机制缺乏顶层设计、补偿范围狭窄、补偿标准不完善和补偿资金投入主体单一等。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种植业生态补偿制度实施时间较长,一些经验可适当借鉴。由此,基于我国种植业生态补偿推进阶段、现存问题及经验借鉴,提出加强种植业生态补偿机制的顶层设计、拓宽种植业生态补偿范围、完善种植业生态补偿标准、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资金投入机制、增加种植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弹性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绿色农业是以生产、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于受传统农业观念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规律认识不足,以及法治观念淡薄等原因,我国在发展绿色农业过程中还存在种种误区。只有采取正确有效的对策走出这些误区,我国的绿色农业才能健康发展,繁荣兴旺。  相似文献   

6.
生态补偿的实质是生态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它是在生态生产力、生态生产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生产方式渐趋成为人类文明选择的背景下诞生的.  相似文献   

7.
山西绿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 ,实施绿色农业战略是中国 2 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对绿色农业基本内涵及山西发展绿色农业的必要性认识的基础上 ,分析了山西发展绿色农业的现实基础———资源优势和制约因素 ,并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论可持续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刚 《经济与管理》2004,18(12):8-10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中国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而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点又在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加大生态农业建设与可持续经营管理力度 ,这是推进新世纪中国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健康、快速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呼唤绿色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春华 《经济师》2003,(8):64-64
文章认为 ,只有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才能确保整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主要生态功能区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简述我国生态功能区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水源涵养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区、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农产品供给功能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根据一定的原则,提出了不同生态区域绿色农业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是云南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给出无公害农产品的定义并分析云南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开发云南无公害农产品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绿色发展要求政府使用包括税收政策在内的各种手段使经济的发展与环境资源社会发展相协调。因此,税收制度的建立与调整必须以绿色发展为主线,生态税作为一种维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手段之一,已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并已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但在中国有关环境保护的生态税收体系仍然没有建立起来,这种状况不利于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所以构建以生态税制为主要内容的税收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自然保护区众多,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自然保护区内生态补偿的缺失,又极大地制约了保护区的发展。文章从甘肃省七个自然保护区林缘社区兽害损失调查入手,从补偿主体、补偿途径、补偿形式、补偿标准等方面,为甘肃省建立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提供了可靠依据,进而提出了在自然保护区内建立参与式补偿的机制,为今后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流域生态补偿是应对流域资源外部性的制度创新,在国际上已有广泛的研究与实践。该领域的研究体现了以经济学科为根本兼具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着重从经济学的视角梳理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本质属性、研究现状与基本内容,作了相应评述,并揭示出这些研究回答了流域生态补偿的三大关键问题,即由谁补偿,怎么补偿和补偿多少,最后指出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今后研究应该突破的四个方向。  相似文献   

15.
耕地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但是目前我国耕地保护工作比较注重对耕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保护,而忽视耕地生态价值的保护,这显然是不够的,也不利于耕地保护工作的开展。随着人们环保意识逐步提高,强调耕地生态价值的保护,建立耕地资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创新与融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在加强,现有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还存在严重不足,基于此,笔者对农业生态补偿立法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农业生态补偿立法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和思路,为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耕地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但是目前我国耕地保护工作比较注重对耕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保护,而忽视耕地生态价值的保护,这显然是不够的,也不利于耕地保护工作的开展.随着人们环保意识逐步提高,强调耕地生态价值的保护,建立耕地资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绿色经济视角,通过建立城乡绿色产业融合分析框架,采用“要素协同—过程协同—结果协同”三阶段因果链研究范式,系统构建了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理论模型,对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形成机理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是外部创新环境影响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桥梁和中介变量,外部创新环境不能直接实现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但可以推动创新要素双向自由流动,进而实现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研究还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居民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数量呈现出递增态势,由于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城乡绿色农业产业蓬勃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知识、技术、人才、成果、资金、信息、市场、管理、种子、农业机械、农用肥料、公共服务等创新要素进入乡村,实现城乡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淮河生态经济带作为淮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分析该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厘清各地市农业绿色发展障碍因素,对促进该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熵权TOPSIS法对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实证检验,比较发展差异,并进行聚类分析。通过构建障碍度模型,测量影响各城市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识别差异化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首先,2011—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趋势呈逐步上升的状态,生态环境、农业发展、农业生态的增幅依次递减;其次,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市区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趋势较低,但从时间上看各区域农业的绿色发展水平却呈现出明显提高趋势;再次,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受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最后,对于障碍因素而言,农业生态维度、农业发展维度的影响程度最大。为进一步提高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应及时转变传统农业发展理念,改善农业生态发展环境,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推动农业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绿色农业兴起的时代背景包括自然环境的恶化、社会转型的需要等客观要素和人物内心的期盼等主观要素.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绿色农业发展的辨证轨迹,进而按照逻辑学的要求,阐明绿色农业的内涵与外延,从而陈述绿色农业的实质要义和本质特征.基于“绿色”三大抽象规定性,融入绿色科技现代化因素,结合农业本身发展的特性与规律,从而得出了三种绿色农业发展的模式即“节约”农业发展模式、“回用”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