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4月以来,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等突出问题,中央银行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金融宏观调控措施,两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多次发行定向央行票据,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国民经济增长偏快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信贷增速回落的基础并不稳固,反弹的可能性随时存在,而且物价水平不断上扬,通货膨胀压力开始加大,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十分严重。因此,2007年金融宏观调控的任务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同时面临着投资增长过快、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压力较大、价格涨幅上升的形势,中央银行对此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自2006年7月起连续15次(2007年连续1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率尤为引人注目。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我国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率的特点,结合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着重分析了连续上调准备率的原因和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3.
当前的通货膨胀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热点问题,抑制和防范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此次通货膨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成本推动的原因,有结构性原因,还有货币供给量过大的原因等。因此,对我国当前通货膨胀进行治理应当着眼于当前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而不是盲目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4.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超过实体经济需要而造成的货币购买力下降,或者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本文对我国通货膨胀成因进行探讨,从而提出抑制通货膨胀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家把超经济发行的货币称之为出笼的老虎,其对国民经济的冲击力及破坏性可想而知。货币发行渠道最主要的是银行信贷。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了金融宏观调控力度,要求金融部门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实行严格的规模管理,中央领导和人民银行三令五申,国有商业银行不得突破信贷规模。但是,一些基层的国有商业银行或迫于地方  相似文献   

6.
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间的关系一直是金融研究的热点问题。自2011年来,我国一直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使我国经济平稳、健康且快速的发展。为确保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步调,有必要对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健 《活力》2007,(10):71-72
2007年年初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三过”的趋势,即货币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外贸顺差过大。其中关于货币信贷投放的问题,央行从年初就开始强调要狠抓信贷,要把信贷增长牢牢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但是由于今年宏观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资本市场异常活跃的影响,国内各家银行最近出炉的半年报显示,各行业绩均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财经速览     
《房地产导刊》2007,(24):17-17
14.5%!存款准备金率第十次上调中国人民银行12月8日下午四点宣布,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从紧货币政策要求,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从2007年1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为2003年以来最大涨幅。至此,存款准备金率创20余年来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9.
一、导言 1.我国近年来的通货膨胀是兼有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结构性原因的复合型通货膨胀,构成周期通货膨胀体制背景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体制转型,也是同期通货膨胀生发的深层次原因。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中的行政性分权偏误,在强化地方政府扩张货币供应的利益激励机制的同时,也引致了地方政府能够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货币供应控制部分分散化和宏观信贷计划约束软化的制度结构。信贷总额按地区切块分配的现行金融体制下,增加本地区的信贷发放总额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相互间争夺经济资源支配权的有效方式,当前的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是这种非规范的经济资源分配形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国民经济延续了2003年以来连续四年的经济繁荣,宏观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一是总供给增长和总需求增长均呈明显的上行态势.从供给看,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产品销售额稳步提高,企业利润大幅增长;二是货币信贷持续过快增长,狭义、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幅度较高;三是贸易顺差继续扩大,价格总水平继续保持低位增长.  相似文献   

11.
“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这是货币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一句名言,其含义十分清楚,即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 将该理论应用于判断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物价走势.就不免产生对通胀的担忧,因为自2008年11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无论货币还是信贷都出现了空前的增长,特别是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企稳回升阶段,大家越发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胀风险。  相似文献   

12.
论货币、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既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又是诱发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通货膨胀在短期内能刺激经济的增长,从长期看有害无利。治理通货膨胀要继续实现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要摒弃依靠货币推动的速度型方式,转移到效益型轨道上来,这就必须转变投资观念,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努力提高投资效益。本文拟从货币、通胀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出发,探讨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货膨胀指物价普遍且持续地上涨,衡量一国通货膨胀状况的指标通常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通货膨胀的出现或恶化不仅会导致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而且也会导致一国货币的严重贬值,并由此破坏整个市场的运作法则。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的CPI指数也在不断攀升,2007年更是创下了11年来的最高纪录。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事的高度关注,也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本文结合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分析了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探讨了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把通货膨胀控制在社会各方面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是关系发展、改革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针对近几年经济快速成长中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中国政府在1995年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就是控制通货膨胀,使物价涨幅明显回落,全年在15%左右。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已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年调控目标得以实现。但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1996年抑制通胀任务仍不容放松。一、1995年物价变动的主要特点:(一)物价涨幅逐月回落。始于1991年的物价上涨周期持续时间长,刚开始两年速度较平缓,1991、1992…  相似文献   

15.
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消减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2008年10月份政府迅速调整了货币政策方向,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信贷总量快速增长,信贷结构继续优化,对扭转经济增长下滑趋势、恢复市场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然而信贷增长过快使得通货膨胀预期上升,2009年的贷款高增长难以持续。  相似文献   

16.
通货膨胀是一个国家总热衷于探讨的一个话题,因为它总伴随在经济现象左右。我国最近的一次通货膨胀始于2003年,虽然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治理这一次的通货膨胀,但一直到今天,这次的通货膨胀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论文的研究的数据集中在2000年到2010年。从货币供应量、国际因素以及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对我国物价上涨的影响来对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国内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相对稳定、美欧日经济平稳增长的情况下,2011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回调到9.7%左右,2012~2015年将保持10%左右的较快增长状态。2011年和2012年我国通货膨胀压力较大,CPI涨幅将超过5%。2012年以后食品价格和CPI涨幅趋于下降,但非食品价格仍将保持较快上涨态势,内在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可通过适度控制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和工资上涨幅度、加大人民币升值幅度等措施缓解物价上涨压力,但需要处理好抑制物价上涨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88年,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出现了速度过高、结构失调和通货膨胀等严峻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建立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和长期发展,十三届三中全会及时做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经济结构,深化体制改革”的决策。从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治理整顿已初见成效,但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克服急  相似文献   

19.
刍议建设项目超投资及其对策陈文敏固定资产规模超投资问题,多年来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地控制,它的失控导致消费基金过快增长,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将产生消极不利影响。结合近年来对建设项目的审计笔者深感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上,决算超预算,预...  相似文献   

20.
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刘丹萍在改革开放十六年中,我国出现了三次较大的通货膨胀,即8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及1993年至今仍在延续的通货膨胀。与前两次相比,此次的通货膨胀形势更为严峻。已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带来不利影响,并引起国内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